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2020-05-11 06:02刘鹏坤
祖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发展观群众观实践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要义与中国长期以来发展的历史特点、基本国情、客观规律加以融合衔接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从该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我们能看出他经历了一个及其曲折和復杂的探索过程。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个明确的区分,表明了建国以来该理论在我国是如何进展的,由此提出新时期新中国的建设途径,以此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作用,统一全党全国全社会人民的思想,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发展观  群众观  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出世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的理论成立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并随着中国具体国情的变化而历久弥新,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地更新变革;[1]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我国经验积累生成的,而是与时代发展不断接轨的,该理论准确把握了各事物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连接性和有机性,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发展观说明事物是不断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矛盾观说明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这些观点说明了人类社会不断进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升华的,该理论正是有了这些珍贵的理论品质才展现出强大的发展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便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植根于我国的历史国情,本文主要探究该理论在我国一路走来的历程,此项研究对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该理论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该理论”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指将该理论的基本知识要义与中国长期以来发展的历史特点、基本国情、客观规律加以融合衔接,具体地理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历史发展、文化底蕴相衔接,从而构筑一套新的包含该理论精华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并用形成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的后续发展,这一过程促进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坚守,更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了马克思原理。而后者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当今时代对我国治国治世仍起重要作用的一系类理论精华及其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结果,两者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意义,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有毛邓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等在内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科学性的真理,毛思想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长党人的集体智慧和结晶,其思想理论中包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等有价值的内容为新时期中国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石和有意义的理论指导,是对马列主义的延续、弘扬、壮大,是我党我国必须得以保存的治国理政财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它的客观性、真实性,即事物是客观存和永恒发展的,要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该理论科学的、客观的、有机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比如实践观、联系观、群众观、发展观等科学原理融入到中国的改革建设中,并且一切以中国的客观实际和基本国情出发,努力做到“不惧权威、不唯书、只为实”,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丰厚和升华真理,在实践中发现和拓展真理。

二、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重要阶段。一是从兴起到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刚刚成立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前期阶段没有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而是机械地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般规律,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中心论”,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正确发展的革命道路;二是遭遇曲折的阶段,我国的经济局势得到好转是在当时对社会主义进行大范围的改造之后,以及基本制度确立之后,《论十大关系》分析了当前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之后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内部斗争,这一时期中国的建设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遭到重创;三是上升时期,文化大革命我国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道路,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论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进一步深化了党执政建设的认识;四是全面建设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形成了新时代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将辩证法、唯物史观、实践观与中国实际紧密联系,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惩治腐败,为新时期特色中国的建设提供科学把握。[3]

三、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一)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融入新时代我国干群关系的治理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包含的唯物史观对于当今时代我国处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受益匪浅,该理论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发现的源泉,要坚持人民第一、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新时代的群众观点和人民大众的发展路线,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其中的理论精髓,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懂得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制度的实行要以尊重人民的意愿为基础,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为一切行动的标准,呼吁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向焦裕禄、孔繁森学习,练就对人民群众的赤胆忠心,本着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热情,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民生问题。真诚的心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催化剂,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干群关系就会呈现出一副喜人的画面。

(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實践中去,要将理论与实践放在平等的高度,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我国建设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治理理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依然是科学客观合理的,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指导中国的未来的建设走向,遵循我国基本国情的内在规律,对新时代的纲领、文件、政策加以认真学习,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国情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正确指导中国梦的实现,[4]用“一切将成”的眼光看待人及其所生活的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前进、在探索中创新,在历史中发展,大胆追梦执着追梦勇于圆梦,以实际行动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以宽阔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打开国门广交朋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

(三)树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以人为本”为根本的价值导向,将人的尊严权利地位至于全球化的高度,在资源环境建设中深入贯彻实施以人为本,在政策、法律、法规、文件的执行方面估计全体人民平等地参与到其中,主张每个人对社会环境资源都有平等的享受权利,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国环境法制资源建设应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我国是当今发展的最好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倡导与全国人民携手一道共建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新时代的新局面,在生态建设方面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大格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得以解决;在文化建设方面,教育被摆在了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及其艰难、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在中国整个发展阶段的成立、壮大、成熟时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是把该理论的基本知识要义与中国长期以来发展的历史特点、基本国情、客观规律加以融合衔接的过程,它的中国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理论,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新时代特色中国的建设中要吸收其中有价值的理念,为构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与全球化治理寻找有机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经伟,任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四重意蕴[J].人民论坛,2019,(09):90-91.

[2]李颜悦.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09):231-232.

[3]刘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和灵魂[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9,(04):22-25.

[4]张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化意蕴---基于“三大规律”的分析视角[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07):83-90.

(作者简介:刘鹏坤,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发展观群众观实践观
领导干部如何锤炼过硬作风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阐述及辨析阿玛蒂亚·森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研究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毛泽东群众观及其现实意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