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2020-05-11 06:04曲桐昕
决策探索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曲桐昕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保持较高的GDP增速,这与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执政理念密不可分,其中“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释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应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为关注人民的需求与意愿。

一、以人为本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意义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必须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实现基本人权。马克思肯定了建构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合理性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作为类存在物的人,是独立意识存在的体现物,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马克思驳斥的是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及其历史根源。他认为,“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表明,人类主体性的构建不是纯粹的哲学命题,是与社会制度有关的。相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会影响主体性的建构,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命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劳动者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人类的物质生产发展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劳动者的历史、人民群众的历史。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坚持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经济建设问题,有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现实问题。经济建设需要平衡好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社会实践,人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社会要全面发展,就要注重人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联系,这无疑提高了人文环境的价值,加大了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也日益增强。

二、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从未间断过的文明, 中华文明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和阐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从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明于天人之分”,到刘禹锡强调“天与人交相胜”“天之能者,人固不能;人之能,天也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也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论基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科学理解,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旨和核心理念异常丰富。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要求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必须紧紧围绕人、为了人,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与人的问题、科学与价值的现实统一,从而在现代化道路上形成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能否充分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衡量我国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是否科学的基本尺度。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各项工作“以人民为本”的至高理念。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积极发挥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以人民的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二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任何事情凡是符合人民利益就是符合党的利益,党就是为了给人民谋利益。邓小平指出,我们党领导社会发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艰巨的复杂任务,新问题在其中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因此,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要切实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领导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本”,即“以人为本”。三是坚持把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作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涵盖诸多方面的、综合的发展过程,其中人的素质提升至关重要。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此,必须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南方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刘国胜.中国现代性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武汉大学,2011.

[4]宋得勇,路日亮.“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述要[A].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试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
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论良法之治及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推进锡林郭勒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