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雕塑理论创新研究

2020-05-11 06:15尚俊辉
青年时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新融合发展

尚俊辉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数字雕塑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数字雕塑以其高效、便捷、可复制、全面观察诸多优点逐渐在公共雕塑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逐渐被雕塑艺术家所采用。雕塑艺术家可以在一个虚拟的三维度空间进行创作,虚拟的数字雕塑利用一些新型设备把虚拟的事物进行打印雕刻就可以完美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关键词:传统雕塑;数字雕塑;发展;融合;创新

一、引言

西方艺术的不同门类有着严格意义上的界定,不同的门类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时代雕塑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意义。西方的雕塑有着严谨的造型能力,用理性的数字归纳出一件优秀的作品。中国传统的雕塑注重意象的表现,作品有了创作者再创作的特点,追求一种象征性、传神与写意的融合。形神兼备表现“神似”与“形似”,一个是感性的对待,一个是理性的分析。传统的雕塑表现出来“形”与“象”的特点。

西方的雕塑最早出现的是为建筑服务,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方雕塑慢慢从建筑的装饰作用显现出了独立地位。由于西方传统雕塑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因此,西方传统雕塑的主题是“人”,人体占据着西方传统雕塑的主导位置。在西方涌现出了大批单人像或者人体组合像,这些雕像或放于建筑之上或放于街道广场之中。中国文化却一直保持着一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趋势。中华优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中国传统雕塑的题材更为宽泛,像宗教的神像(神话故事)、人物、动物、虫鱼鸟兽以及虚幻的组合生物等。中国的这些雕塑没有主次之分,反而是相辅相成,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1946年,美国人莫克利和艾克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为如今的媒体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西方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于2005年在北京成都上海长沙成立了4个“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数字媒体对于现在的我们已经不是新兴的产业了,现如今我们已经走向了信息化大数据时代。风靡现在的手游《王者荣耀》不管从游戏的开发和应用都实现了低耗能和无污染。在中国大约有4亿的网友每周上网时间平均为20个小时。新事物不断涌现,各种手机APP快速发展,随着技术的开发,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让传统的事物得到了更便捷的发展,让效率提高了几倍。

数字媒体的发展更新快让从业者变得稀缺,数字媒体要求从业者技术水平高,也要求艺术的渗透,既要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又要有独一无二的创意思维。科技是经济的助力之一,科技的发展要和人们的需求联系到一起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达到科技的更进一步发展,使科技真正发挥能量。

三、传统雕塑和数字雕塑的融合

数字媒体的发展解决了很多传统事物的人工和效率等问题。传统的雕塑需要练泥、搭架子,然后需要塑造,而现在建模软件的发展让人们用一台计算机就可以轻松解决。现如今没有出现惊世骇俗的雕塑作品,但是却涌现出了很多创新型雕塑家。动态雕塑复苏打破了传统雕塑的静态化,也让雕塑语言有了公共艺术的新的表达面貌。新的时代雕塑不仅仅是传统的人物塑像,也让雕塑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雕塑语言。这就表明科技的进步对雕塑已经有了更加强势的影响。

然而数字雕塑和传统雕塑还有很多的联系,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金属材料的雕塑,传统雕塑需要把模型做好之后翻模然后进行浇筑,数字雕塑一样也需要在电脑上绘制完成后利用3D打印机进行制模然后再翻模和浇筑。数字雕塑不会取代传统雕塑,只能说是一种全新的高效传统雕塑。因此数字雕塑成了另一种确定可控性、高效的雕塑语言。

借助新媒体技术让雕塑可以在电脑上完美呈现。ZBrush(以下简称ZB)、MAYA等是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操作的软件,ZB是一个数字雕刻和绘画的软件,界面较为简洁,也成为很多数字艺术家情有独钟的表现工具。只要你有想象力,ZB就可以帮你实现你的创作欲望。创作者可以利用數绘板或者鼠标来控制ZB,在模型上面绘制你想要的造型。你也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笔刷库,用笔刷塑造出发丝、肌肤、布料、塑痕等机理。Zb创造出来的低模也可以被MAYA和3D等识别和应用。雕刻软件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需要软件之间配合着使用,一些插件的使用也会使雕刻变得方便快捷,但是这些是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的。

四、数字雕塑的创新

(一)内容创新

中华文化推崇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现如今日益增强。这些观念对现在雕塑的创作有了很大的影响,既要做到和谐美观又要做到和周围环境相互呼应,适合自然生长和发展。博大精深的文化使雕塑创作有了无限的主题和灵感。传承传统的文化不是让我们照搬照抄,把古代的雕像放置于现在的广场,我们应借鉴传统的元素给一个新的城市新的公共空间注入现代的能够融合于公共空间的新型雕塑作品。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雕塑作品就要求创作者要深入钻研传统的利与弊,领悟真正的内涵,认识文化的精髓所在。这样对传统有了深入的认识,再加上现代公共空间的环境和风格特征把作品进行再创造,注入新的营养,使作品尽可能满足公共空间的需求,满足公共空间对雕塑作品的功能性、娱乐性或实用性等,创造出和公共空间融合和认同的创新型雕塑作品。

数字雕塑不仅可以进行人物雕刻,也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环境和各类抽象的表达,数字雕塑是三维的一种可以借助不同的材质进行表现的雕塑语言。诸如我们平时所见的铜、铁、铝、玻璃、树脂等物质都可以作为数字雕塑表现的一种材料。3D打印机和精雕机都可以很完美地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和心中所想的形态。数字雕塑有着强大的数据系统,我们可以进行很抽象化地雕塑创作,也可以创作出很逼真的事物,数字雕塑可以把雕塑作品做到传统雕塑做不出的一些纹理和形态细节。譬如一些镂空的或者高难度形态,数字雕塑可以很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一部分学术性难题。在一个虚拟的三维度空间可以创造出一个各类型态的真实景象。

(二)形式创新

中国的雕塑遵循简约的特点,我国的雕塑有泥塑、浮雕、镂空等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遵循形神兼备的手法对雕塑作品进行适当夸张地创造,中国当代的雕塑不仅要与世界接轨,关注当代雕塑的创新技巧和表现,也要创造中国特色的创新型雕塑作品。越是民族的东西越能引起人们的亲切感,在西方的文化广场或者是图书馆等地方如果我们看到了孔子像,我们就有一种共鸣,引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雕塑作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本质上都应具有一种民族的元素。

科技的进步必然导致传统的一次变革。科技带动了数字媒体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静态雕塑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家对雕塑语言的表现,雕塑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其装饰性和趣味性,如今的雕塑作品更趋向于互动性,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表现其思考方式,但又不缺失雕塑真正的内涵。2017年,我国长春市举办了一场雕塑盛宴,这是中国第二次的动态雕塑展,这些作品通过人们不同的感官对雕塑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些动态作品都是通过借助数字媒体或者科技来实现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前人的表现形式,也有的进行了全新的创作语言。蔡冠杰的《喂,你,对,就是你》作品的灵感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他利用感应系统结合电机传动装置来表现自己的作品。数字的进步已经让雕塑作品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实际意义上了。

数字化的雕塑让艺术家对雕塑创作有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艺术家可以用科技的进步进行动态雕塑创作,也让艺术家可以借助数字雕塑对雕塑语言进行一种全新表达。数字雕塑借助计算机的一些建模软件把模型建立好,这样省去了传统雕塑的一大部分时间和经历,数字雕塑也可以在不同的视角进行编辑塑造,不同的纹理可以利用不同的笔刷。模型建立完善之后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把模型进行精准打印,这样实物模型就可以利用纯数字化的流程制作完成。数字雕塑优点很多,可以对模型进行无限复制和修改。这是雕塑界几乎前所未有的一种重大突破。

(三)方法创新

传统的雕塑创作需要进行练泥,让泥土达到软硬适中且不粘手的程度,然后进行骨架搭制,利用铁丝木材等给雕塑做一个骨骼起到一个支撑作用,骨架要尽量做到结实有力,以免让雕塑作品中途坍塌,也要根據雕塑的形态来制作以免堆不上土以及制作后期露出骨架。接下来就是大泥抓行,从整体入手,用手和借助其他工具把土按实压紧,堆出大形。最后就是深入塑造,在塑造过程中要时常检查比例问题和造型的准确性,把局部做准确后也要时常观察大的整体。不要让部分细节表现得过于突出,找准体块关系,把握形体流畅,做到整体统一。

现代的雕塑作品大都是为了给公共空间做一些装饰或对事件等一个纪念和歌颂,当然也有一些是为了艺术的表达进行一些抽象表现和艺术陈列。现代雕塑要与公共空间达到一个融合和呼应,空间的装置给公共艺术带来了互动性和娱乐性,让人们在空间和作品内通过一些接触互动,把握雕塑作品的完整性。对于公共雕塑来说,利用传统雕塑的方法建造模型之后再进行翻制建模并制作模具,这样大的方面就制造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浇灌铸造,等作品做出来之后还要进行一些焊接工作和抛光打蜡和防腐处理等细致工作。

数字雕塑的便捷性省去了前面所说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强度,数字建模只需要建好模型之后利用3D打印技术就可以直接成为模型,再利用之后的一些翻制做模具和浇筑,再做后期的抛光打蜡和防腐。数字雕塑这个流程大大节省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提高了效率,假设做一批很相近的作品,数字雕塑可以进行复制和修改,大大缩减了重新建模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数字雕塑可以在软件中以完美的视角,无论上下还是左右都可以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不同的环境下雕塑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数字雕塑可以很轻松地模拟不同的环境、景观等,让我们很轻松地修改和再创作作品。因此,数字雕塑做到了高效可复制、可全面观察和轻松模拟真实的环境等诸多优点。

参考文献:

[1]刘小飞.中西方传统雕塑艺术形式的差异性[J].大舞台,2012(9):136-137.

[2]沈涛.论数字雕塑技术对传统雕塑艺术的冲击与渗透[J].美术观察,2013(5):109-109.

[3]贾秀清,粟文清,姜娟.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廖忠祥.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创新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