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给教师的建议》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020-05-11 06:15蔡一智
青年时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生观以人为本

蔡一智

摘 要:《给教师的建议》体现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实践获得的一些经验与启示,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较大的借鉴作用。笔者将结合本书实例,分析本书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观;

《给教师的建议》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前苏联学校教育的现状,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并借鉴乌申斯基、马卡连柯等前辈的教育思想,结合了当时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与智力发展的规律,针对一般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某些教育问题,与多位中小学教师沟通交流,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一本教育类书籍。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既是一名教育科学家,又是一名教育艺术家。他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在他的书中,能够读出他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一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现代依然有借鉴意义。

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学校教育是现实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的关系中进行。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地开展教育活动,并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制作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以人为本”学生观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的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该掌握这一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带着一个二年级班的孩子去做户外活动,有一个淘气的孩子尤拉不听从指令,独自一人跑到密林深处叫喊着,想要同学们去找他。寻常的教师可能会暴跳如雷,因为群体中出现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很容易让事情变得棘手,他会选择强令制止这个孩子的行为,并对他进行教育。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发起了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躲过尤拉并且让尤拉来找小伙伴。他们躲到一个林中穴洞里,得不到回应的尤拉逐渐从一开始的兴奋转为焦虑和惊慌,自己回到了集体之中[2]。

这个例子是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用来建议教师学会巧妙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可笑的事情,成为集体思想和情感的全面主宰者。这里面蕴含了他的教育经验与智慧,体现了他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他所说,尤拉的举动有不好的意图:企图破坏我们的森林旅行。但同时尤拉只是个二年级的孩子,我们不该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他,曲解他。尤拉并没有想那么多,那么远,他只是单纯地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力。那么这样一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让原本想要求关注的尤拉发现没有一个人关注自己甚至大家都抛弃了自己,他带着学生们和尤拉开了一个小玩笑,这个小玩笑给了尤拉和小伙伴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让这个班的同学们下一次都不会像尤拉这样玩闹。

回到具体的学校教育情境中,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十分必要的。违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反而会收到反效果。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出发进行教育工作。

二、独特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认为许多教师在脑力劳动领域,对学生没有做到个别对待。

他指出,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是不一样的,一个学生对事物领会、理解并记住得很快,能持久和牢固地保持;而另一个学生则相反,教材领会很慢,知识记忆不持久,不牢固。但可能日后后者比前者取得了更好的学业成绩,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教师的教育艺术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在学习方面应区别对待。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所以好成绩的概念对不同的学生应当不同,好成绩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的学生达到了90分,对他而言是好成绩,但有的学生达到了60分对他而言就是好成绩了。这其实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观。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独特性出发,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界定学生。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能够决定学生的自尊心是否得到保持和尊重。教师采取的教育方法都应该符合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不能要求学生去做一些他们能力无法企及的事情。

三、独立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愿、知识和思想。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独立性,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徒劳而没有意义的。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已经逐渐从“师本课堂”转化到“生本课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更大程度地尊重学生地独立性,教师应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带领学生走向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出《关于获取知识》的建议中讲道: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了真理,能回答问题。要使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成功了一半。作为老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留白”的手段,不能一味将我们知道的东西全盘倾倒给学生,从而霸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并不是说教师应该把所有的“道”传递给学生。如果说课堂是一个舞台,那么学生就是主角。作为教师不能喧宾夺主,擅自抢占学生位置,要给学生留一些发挥的余地,留一些不讲完的东西让学生去探究体会。教师应起到抛砖引玉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其实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时隔千年,又和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达成了共识。孔子的“啟发性教学”也体现了这种“留白”的教育艺术手法。

为了合理把握讲与不讲的度,合理运用“留白”手法,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发展水平,当然,不同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又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也要了解并且尊重这种差异性。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今天的中小学校教师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代理者、控制者。

四、小结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这就是他的教育信条——这是来自他的教育实践中最真挚也是最朴实的建议。他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是现在的中国都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当下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普适性。把目光放回当代中国,无数教育思想涌入,但许多教师依然无比推崇苏霍姆林斯基,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人的规律。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学习这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尊重人、尊重学生作为教育信条,用心去做教育。教育是这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又是最千变万化的事情,充满了无限可能,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这个世界上充满变数、充满生机和朝气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学生观以人为本
新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观念的重新构建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