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研天下 掌中观世界

2020-05-11 12:13吴彦春王超颖童小艳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研学爱国主义劳动

吴彦春 王超颖 童小艳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在线教育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在线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到2020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而此次疫情加快了在线教育的应用,一时间成为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也使在线教育这一形态提前进入全面应用阶段。大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大同基地”)就中小学生综合实践线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线下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大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是2011年获得教育部与财政部审批通过、享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的首批国家级示范基地,于2018年11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是晋北地区唯一一所集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科普活动、体能锻炼、特长培训、夏令营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我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综合示范基地。基地依托现有十大功能园区,不断开展各项实践活动,逐步成为学生校外教育的实践平台、成长平台和发展平台。

大同基地依托现有十大功能园区,落实“场馆课程化,课程教研化”,突出文化自信,创造性地开发了具有大同地域特色的“五色”课程,即红色国防军事教育、橙色民俗文化教育、蓝色科技创客教育、黄色生命安全教育和绿色户外运动拓展教育,被山西省教育厅列为“十三五”重点课题。同时,基地依托地域特色与区位优势,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地理”五大研学板块,设计了“中国古都天下大同特色寻访之旅”“晋冀蒙金三角边塞文化寻根之旅”“北魏王朝民族融合历史寻探之旅”和“红色革命精神明志传承寻梦之旅”四大研学主题,通过与“五色”课程相结合,使社会实践和研学实践形成复合式发展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享受研学的乐趣。2019年,基地成功组织开展省内外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共50余期,累计接待师生10万余人次天,为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古都平城、山西文化和我国历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二、线上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战“疫”当下,大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理念及目标,积极进行综合实践线上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设计并扎实推进线上微课堂。在总结过去一年线下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疫情当前现状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疫情、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的同时,注重将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设计研发出一系列“互联网+实践教育”和“居家研天下,掌中观世界”线上课程,并突出了关于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共百余节课程,让学生通过“居家实践”和“居家研学”的形式,以发现、调查、制作、实践等多种方式,呈现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成果。

1.疫情下的“五色课程”。大同基地依托十大场馆,将线下“五色课程”体系分类拓展开发成“互联网+实践教育”的新课程。整合科技创客教育、民俗文化教育、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拓展教育和国防军事教育,以当下疫情为背景,开发出50多节线上课程,促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认识社会,从而提高生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学习科技、民俗等课程,提升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2.疫情下的线上研学。疫情的突然来袭给研学实践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为使广大中小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大同基地从五大研学板块出发,在原有研学线路的基础上,以“居家研天下,掌中观世界”为主题,研发设计了50余节研学线上课程。课程从“人文三晋,多彩山西”“表里山河,锦绣山西”和“精品线路”三方面出发,引领学生们认识大同、了解大同,进而欣赏山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并一同了解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感受祖国的魅力,提升学生们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培养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疫情下的生命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对学生来说,抗击疫情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场,在这个教育场内,可以将疫情防控正能量转化为教育资源,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理應成为值得珍视的德育契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学生心中有太多未知和恐惧,生命安全教育线上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加强宣传,帮助学生打破未知,充分了解各类信息,学习科学知识,从而认识到生命的过程和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身体教育和生活教育。此外,长时间受疫情的影响,甚至面临隔离和治疗的状况,会给学生带来紧张和恐慌的心理,所以通过线上心理课程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而积极适应环境,以更好的状态和心理来面对生活。

4.疫情下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五育”中重要的一环,在学生品行塑造和习惯养成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也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教育被忽视,一方面体现在学校教育中的缺位,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因此,校外教育提倡开展家校联动模式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而此次疫情就成为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责任感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好时机。

在家庭劳动教育开展的同时,大同基地积极开发劳动教育线上课程,结合疫情现状,研发了线上微课程《制作抗击疫情立体口罩》《宅家做大厨》《我是小小美食家》以及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科技教育和民俗教育等课程中,通过大量动手实践课程,使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同样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

5.疫情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同市示范性综合

实践基地作为全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危机,同时也是青少年必须上好的一堂社会课。有“危”也应有“机”,所谓“机”,可以说这是一次青少年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

疫情当前,不仅有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战士等“逆行”的英雄前往抗疫前线,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也自觉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担,驻扎在最艰难和最危险的疫区一线,他们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鲜活素材。这些可歌可泣、令人敬仰的英模事迹,见证了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中国力量,体现了不畏困难、慷慨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可信可敬,更可学可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要突出其时代性与感召力。”

全民抗疫是最生动的成长教育,最深切的爱国教育。我们要用好这些鲜活、生动、深刻的教育素材,把爱国主义教育从抽象的精神世界引申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引导青少年深入理解家国一体、同心同德的深刻涵义,激发爱国奋斗的不竭动力。所以,大同基地及时利用这一现有素材,研发出“厚植爱国情怀,践行爱国主义”等爱国主义题材的线上课程,为全市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在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持续系统的工程,我们要善于挖掘各类元素,抓住关键契机,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关注时事中增添“新味”,从舆论热点中挖掘“素材”,强化教育引导、落实制度保障,不断坚定青少年的情感认同、理性认同与行为认同。

三、线上综合实践课程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线上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给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充分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内容和课程,也打破了线下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定,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线学习,但就目前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于线上综合实践课程的认可度和重视度不够,认为综合实践课程用处不大,不会给孩子升学带来有利影响,反而会占用各学科课程学习的时间,因此,线上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和应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在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只是学校教育,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共同作用;能力的体现也不仅仅在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课程的成绩上,而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需要更新观念,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2.线上综合实践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的受众群体,它没有固定的学生,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因此,校外教育要加大与各中小學校的合作力度,将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内容相衔接,并将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一个补充和延伸,融入到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课程中,从而增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3.线上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形式和开发能力有待提高,应大力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与示范应用以及综合实践在线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此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等相关专业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并对线上综合实践课程进行规范并提供一定的平台保障,为线上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和应用提供更多的现实可能性。

在这个共克时艰的特殊时期,大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积极开发应用综合实践线上课程,为校外教育创新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创新热情,营造了交流提升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也为新学期工作目标的达成积蓄了力量。

(作者单位:大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猜你喜欢
研学爱国主义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