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对教育信息化的思考与对策

2020-05-11 05:36蔡元萃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18期
关键词: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蔡元萃

摘  要 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彻底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重塑教育成为大势所趋,教育变革的进程显著加速。在新冠疫情期间,网络与信息化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云端教学模式盛行,各类问题得到呈现和聚焦,这为有效剖析教育和信息化的关系提供了洞见。当智能信息时代遇见新冠疫情,教育信息化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不同时期的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云端课堂;信息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8-0012-03

Reflec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Post-Epidemic Period//CAI Yuancui

Abstract The sudden outbreak of COVID-19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It has become the general trend to reshape educ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reform has

bee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the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cloud teaching model prevailing and various issues presented

and focused, which provides insights for an effec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en COVID-19 is encountered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aces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ountermeas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

Key words Internet +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on-line education; cloud classroom; information literacy

1 前言

停课不停学既是战疫情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成果应用展示[1]。从应急保障的角度,面临的问题具有阶段性,但立足于教育4.0时代变革的紧迫性[2],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又需要着眼其长远性,值得重视和思考。透过新冠疫情防控这个窗口,看到机遇和挑战并存,并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按下快进键[3],采取何种策略来加强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让信息化深度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是亟待探讨的深刻命题。

2 面临的挑战

网络用户由内而外发生重心转移  在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目标是满足校内师生访问网络需要的基础设备,以及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系统,服务和访问的主体是在校师生,特点是以校园网络作为互联互通的主要传输媒介,师生的信息访问和使用主要集中在校园网络内部,网络用户活动的重心是校园网。随着重大疫情期间各项工作的展开,师生散落在校外甚至全国各地,网络用户访问的重心转移为互联网,这就意味着网络应对措施必須快速调整,以适应网络用户重心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情况。

云端课堂无法塑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教育教学离不开育人环境的塑造,云端课堂实现了远程教与学的实时互动,但信息传递方式与实景课堂仍存在极大差异。由于疫情期间师生与校园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均存在空间阻隔,云端教学彻底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但从云端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来评估,广泛存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应用于云端课堂的现象,教育过程中缺少互动、缺乏反馈、缺失监督。究其原因,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但由于重大疫情的发生过于突然,没有任何准备和规划,导致不能循序渐进,因此在全方位育人环境的打造上,云端课堂仍需要进行全方位研究和创新。

网络安全因边界混杂而困境凸显  随着云端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行业的网络安全面临更严峻的形势。首先,校园网络的边界与互联网更多地交织混杂;其次,校内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教育”产品高度融合;最后,数据的共享和传输不再泾渭分明地局限于内部和外部。这都导致了网络安全的状况骤然改变,局域网级别的安全防御体系出现较大短板,安全隐患陡增,安全管控和突发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安全布局和安全意识亟待转变,凸显了疫情之下带来的重重困境。

网络保障的应急模式难以持久化  在重大疫情背景下,网络成为实施教育的必需手段已经达成共识,短期内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要应用。但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交织的因素越来越复杂,面向教育的网络、系统和数据都缺乏足够的支撑和优化,导致IT运维体系处于应急状态,加上云端教学平台的普适性不强,以及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条件参差不齐,这三个方面逐渐成为制约云端教学质量的瓶颈,并且都需要长效机制来发展提高,无法短期得到改变,而诸多不利因素的叠加会随时间的延续产生制约作用,难以持久运行。

3 蕴含的历史机遇

信息化加强对教育的助力赋能  信息化充分发挥其优势,在重大疫情期间保障了教育核心工作的开展,其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既有当下局势所需的考虑,也有更长远的战略需要。万物互联的网络可以打破时空、提升通信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大数据信息可以精准全面地刻画教学工作[4]。在这个基础上,重视信息化在学校治理和教育基本职能中的作用,就更能促进教育现代化。在微观上,提升学校的竞争力,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精准地施行“一生一策”,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地生根[5];在宏观上,推动教育改革走向纵深,教育信息化从信息技术的深耕中触及教育的本质和初心,所以信息化为教育助力赋能的同时,其自身的升级变革也已经在路上。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更广泛地共享利用  新冠疫情彻底地改变了教育,在线教育必然推动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甚至革新再造。大众追求优质教育的步伐,将不再局限于线下,而是逐步向线上进行迁移。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资源已经具备了条件,但重大疫情的出现,将这种需求进行了强化,其落地的进程也将迎来最后的加速。反过来,从教育的全局视角来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仅是学校内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网络化的教育使得校际壁垒正在部分移除,利用信息化建立面向全民的优质资源共享,学校在夯实现有全方位育人环境的基础上,需要发力打造优势和特色,线上与线下双线并行的模式将成为必由之路。这将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铺就全局最优、全民共赢、终身学习的教育现代化道路[6]。

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网民数量成为世界之最,信息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各级各类各层次的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推进和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就是题中应有之义[7]。教育模式正在实现从工业时代向智能信息时代的过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更为便捷。但是信息技术的依赖更为普遍,这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更是更为深层的人才培养命题,即如何将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意识植根大众,由提升人才竞争力向提升国家竞争力传导,以满足网络强国战略的需求。

4 应对策略的研究与探讨

新冠疫情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规律,对于教育活动开展形式而言,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完全的线上教育阶段,二是疫情过后新的教育阶段。针对两个阶段的特点,信息化策略需要分而治之,对应第一阶段的短期策略侧重于云端课堂及对应支撑环境的快速落地,对应第二阶段的中长期策略则需要注重教育信息化体系的综合提升。

短期对策  疫情早期的信息化应对策略具有应急的特点,要求短平快地实现远程在线教育环境,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率先突围,既要兼顾学校的数据优势,又要借助互联网实现提升,达到快速融合、高效运转的目标,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巧借“互联网+”的外力。针对急需的教学、科研等重点业务展开需求分析,充分调研信息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教育不同阶段的特点、不同课程的特点、学校现有数据资源、师生网络状况等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互联网+教育”平台,结合学校整体教育场景调研的情况,制定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由于初期的尝试具有探索性,要灵活地调整方案与措施,加强信息部门和一线师生的交流反馈,通过快速迭代达到较高的成熟度和普及率。

2)凝练学校核心数据的内功。快速摸底学校的信息化现状,梳理现有的关键信息系统和核心数据,将数据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保证数据的优质高效,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利用,同时配置好调用权限和接口,可以随时供各种应用场景和师生用户使用。

3)畅通校内外网络与数据的联结。有效利用虚拟化、身份授权和可视化技术,打造内外兼修的网络生态,畅通学校内外网的关键性通路,将内部信息资源和互联网应用深度融合,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4)创新云端服务。充分借助互联网思维和网络优势,处理好信息服务供给和师生用户信息内在需求的配置关系,整理常见问题的知识库,利用专题网站和云端平台打造云服务,初步实现键对键,逐步实现屏对屏,满足师生急需的信息服务。

中长期对策  中长期的信息化应对策略具有战略的特点,要兼顾诸多方面的需求和要素,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之下开展工作与创新,把握时代机遇,将信息化工作由辅助变为前置,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提质增效。

1)前置信息化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网络与信息化在助力教学形式创新、跨时空资源共享、大数据决策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结合教育行业自身优势,联合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构建标准统一、贴合师生需求、简单易用的教育云平台,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全方位育人的条件,同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知识库的建设与共享,为教育的深化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化育人基础环境。

2)将智慧信息与教育全过程高度融合。随着万物互联在信息技术上逐步具备可行性,要在教育细节中融入新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痛点、难点,就需要细化对教学全过程中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依托大数据对教学管理形成数据支撑,并逐步融入教育智慧[8],实现人人、时时、处处能够联网学习,加强教学全过程的数据生产,精细刻画学生数字画像,按因材施教的原则实现“一生一策”,精准提高育人水平。

3)转变IT治理思维。传统的IT治理包括建设、管理、运维、服务等,几个方面梯度递进、相辅相成[9],但从重大疫情时期信息化保障的特点分析,治理思维上需要尽快调整,主要包括:一是网络扩容方面,要在校园网的基础上进行跨界交织,各类网络进行更高维度的互联互通;二是数据治理方面,传统的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过程相对基于管理视角,应该更多地面向过程、面向个体师生的需求;三是系统建设方面,应该更多地融入模块化思维,灵活多变成为建设常态,在业务融合中收放自如;四是在应急管理上,需要采用敏捷性思维,打造应急型信息化生态,针对各类突发情况,在部署上建立不同级别不同情况的响应机制,利用态势感知达到信息的高度协同。

4)加强对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浸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适合智能信息时代的人才。教育信息化需要有意识地兼顾信息化教育,让师生在各类信息平台的使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在数据利用的场景中植入对信息技术的感知,形成教育信息化也是打造育人环境的理念,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助力加油。

5 结语

新冠疫情对教育的历史影响已经形成,机遇和挑战将长期共存,透过疫情检视教育及其信息化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信息化在“停课不停学”的保障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但也存在一系列的挑战。这就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精准施策,在资源规划和结构调整上提前布局,信息化与教育变革创新将高度融合。这是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时代新机遇,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大有可为,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初心和使命恰逢其时。

参考文献

[1]李雪钦.在线教学,防疫上课两不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2-07(8).

[2]刘濯源.教育4.0时代,教育技術的新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5):143-144.

[3]张伟平,陈梦婷,赵晓娜,等.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的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9-17.

[4]胡丽娜.人工智能背景下智慧课堂育人模式探索研究[J].智库时代,2020(15):265-266.

[5]周琳.“一生一策”培养模式下实践育人体系探究:以常州工学院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7(1):100-102.

[6]杨建良.云环境下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区域共享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6):61-65.

[7]吕玲.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人的重要作用论述[J].教育革新,2019(12):60.

[8]赵亚珠,贺小剑,刘欢.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中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2020(3):51,53.

[9]卢秀珠.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创新[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2):5-7.

猜你喜欢
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互联网
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慕课中美应用差异的四大原因分析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