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定教,另辟蹊径

2020-05-12 01:08李臻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6期

李臻

摘要:《纪念白求恩》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述简约,议论精辟。在考虑七年级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淡化议论文文体特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从设“问”答疑、以问串情,以“读”带讲、用声传情,引入资料、以事达情,课堂练笔、以写悟情四个方面,以“情”定教,另辟蹊径,进行本课的教学。

关键词:以问串情  用声传情  以事达情  以写悟情

《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叙述简约,议论精辟。七年级学生的文体意识不是很强,如果从议论文文体入手,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恐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考虑到这一学情,我决定在教学中淡化议论文文体特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以“情”定教,另辟蹊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设“问”答疑、以问串情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1.默读课文,白求恩身上的这些精神,哪一种最能感动你?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赏析。

2.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请问这段内容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两个问题都从情感角度出发,紧紧抓住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默读课文后学生能快速地找出文中白求恩身上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注重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坚持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提出“白求恩身上的这些精神,哪一种最能感动你?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设计立足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找出文章中令你感动之处,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问题的解答中,我并不是只请几个学生泛泛地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动之处,而是在学生分享“感动”的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中对比手法和双重否定句的学习,在体会白求恩精神感人至深时,落实了教材编写理念中提出的“语文素养培育”方面的任务:学习语言鲜明有力,富有说服力的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双重否定句,增强说服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在学生理解了白求恩精神感人至深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文章的最后一段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这一问题立足作者的情感揣摩,从而明确并深化文章的主旨。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明确作者“惋惜”“遗憾”“怀念”“赞美”的情感变化,并且通过字词品析、对比朗读的环节,强化作者对白求恩精神的赞美之情,以及号召人们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主旨。

整堂课的教学一方面立足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立足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揣摩,设“问”答疑、以问串情,使整堂课以情动人,让同学们在“情”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读”带讲,用声传情

情感的理解和体会,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揣摩来传达,更需要通过声音的传递来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要求,我在备课中注重对“读”这一内容的设计,力求以“读”带讲,用声传情。

首先,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读。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默读、范读、配乐读、对比读、个读和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这些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从声音中感悟到白求恩精神的感人至深。比如:在学习对比手法时,我设计了男女生对比读,让男生用浑厚的声音朗读体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那几句,让女生用细柔的声音朗读其他人的不良表现的语句,通过声音的对比就传递出白求恩精神的震撼人心,同时让学生体会了对比手法的突出强调作用。余映潮老师说过:“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于是我设计了配乐范读最后一段的教学环节,通过我的声音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听读之后能够直观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也对学生后面的朗读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范读环节结束后,明显感到学生情绪在音乐和朗读声中高昂了起来,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课堂气氛。

其次,注重阅读技能的指导。“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注重了阅读技能的点拨,在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就有明确的默读要求,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说说作者笔下的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回看,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我特别将默读要求打出来,让学生明确默读的阅读技能,掌握这一阅读技能,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文章最后一段的品析中,我注重對排比句的朗读技能的具体指导:在朗读排比句时,要注意情感的渐强,像上楼梯似的,一句比一句音量大,一句比一句音高高,一句比一句情绪高昂、坚定,并且注意表现白求恩品质的关键词一定要重读。这一朗读技能的指导,不仅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从一句比一句高昂的朗读声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赞美的情感和号召的力量,让学生沉浸在对白求恩精神的感召之中。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并且注重阅读技能的指导,以“读”带讲,用声传情,真的让学生走进了文章,感受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力量,与作者的心灵呼唤产生共鸣。

三、引入资料,以事达情

“晓之愈深,理之愈明”,这是深入理解课文情感的基础。因为文章中对白求恩具体事例的描述不是很多,白求恩的事迹距离学生生活又太远,所以在理解人物形象方面,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人物,从而学习他的精神,我在导入部分引用了三段白求恩具有代表性的话语,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医生。既让学生对白求恩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一举两得的导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讲解白求恩不同精神时及时引入相对应的材料。比如我搜集到了白求恩在战地工作时的历史照片,在展示照片的同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感受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再如讲到“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时,引入白求恩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然坚持工作、心系伤员的文字资料,加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感人力量,让学生再次近距离地了解了白求恩。

这些资料的引入,让学生对白求恩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四、课堂练笔,以写悟情

“统编本”语文教材主编王本华认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始终是新教材追求的目标。”根据这一观点,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通过课堂小练笔的形式当堂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假设你也是一个从前线回来的战士,请你用红色字体的短语‘没有一个不仿写句子,也表达一下你对白求恩的情感。”

这一次小小的练笔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双重否定句的表达方式,而且也让学生再次感悟白求恩精神的感人之处。

此外,在《纪念白求恩》的教学中,我虽然是以“情”定教,另辟蹊径,淡化了这篇文章的议论文文体,但是在教学中并非完全忽视文章表达方式的学习。在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情感变化时,我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这句话的过渡作用,从“我”的心情到大家的心情,过渡自然。同时重点指出这一段前半部分记叙,后半部分论述,而这种由叙到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是贯穿全文的。

另辟蹊径,以“情”定教,这让我看到语文教学中的另一片天地,也为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在今后的道路中,我将继续努力向着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不断探索,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