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预设与生成

2020-05-12 01:08严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预设新课程

严华

摘要:预设与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而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课程的预先设计来突出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活动的教育学特性。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动态生成,促使教师在预设方案的实施中关注变化着的整个生命,使教学充满学生成长的生命气息。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

关键词:新课程  预设  生成

新课程主题的不断改变,同时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最终让“生成”和“预设”这两个之前一直相对比较独立的概念,现在不断地融入教学实践中。预设使教学过程的含义更丰富了,如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师生互动等。生成则侧重于反馈信息,它是一种动态资源。

无论预设也好,还是生成也罢,如果偏离或撇开了客观规律的想法与做法,都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对我们老师而言,预设可以说是最基础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教师需要对课标进行钻研、顾及教材,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要尽量让自己的预设更加专业,内容更加全面,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采取“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思维亮点。

目前,教材在大幅度地改变,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相应地,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手段等也必须转变,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熟悉新课程、课标及教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正因如此,生成就变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在这方面很多教师都有亲身的经验,每天疲于课堂教学的预设,努力钻研教学参考书籍、教材及相关的教辅资料等,而忽视了对课堂的“可能生成”的预设。所以对一线教师来说,研究“预设与生成”这个话题,是具有较大意义的。

叶澜教授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见解:“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是没有激情的行程,一切都必须遵循既定线路,而应该是向未发现的远方挺进,随时都有可能探索出瑰丽的图景和意外的道路。”

叶教授这段话提醒我们:我们通过何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是一件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挖掘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倾听、沟通、学习,会产生神奇的效应。

预设与生成既统一又对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缺少任何一环都可能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在教学的实操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既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质量,又要重视所传授知识的效率和逻辑。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积极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知识传授只有在课前做好精心预设,才能最终在课堂上成功生成。

一、让预设作为基石,提高生成的水平和质量

从教学层面来说,将精心预设放在重点位置,那么课前需要多考虑以及预计学生多种学习习惯、活动的分布与概率,减少无质量和可猜测性的发生,刺激高质量和惊喜性的发生。老师有备无患,才会有真正的生成。预设越丰富,生成概率就越高,结果就越精彩。預设是对生成的延展、开拓、补充,没有高水平的预设,就不会有令人瞩目的生成。

从教材层面来说,需要强调它的主题作用以及基础地位。高于教材的前提是取之于教材,必须理解教材的内涵,尊重教材的规律,对教材有合理且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代社会发展导向去追寻和深入挖掘教材的广阔性,促进不同学生群体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

具体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预设不能只停留在课堂预设,还要注意课外预设;②教学预设不能够只停留在“个体”水平(一节课),还应发展到“种群”水平(一章内容、一本书);③要精心预设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④设计好预设的练习,使课堂教学更加完整;⑤要在教学前对教学情景进行预设,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⑥要重视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预设。

从教师层面来说,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解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将教材自我化。教材对我们来说是知识的重要承载物,同样也是一种“全面”或“标准”的概念,还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范本。但教材是针对大众的,并不是适合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所以老师在对教材进行解析从而开始教学预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自身的教学习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适当重新排列和修改,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拓展背景,丰富关联知识网。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需要规划课程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开发。相应地,教师在制订规划时要同时注意能否保证学生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达成优化预设收获生成,另一方面不能拘泥现状,要多进行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对比,另外还要全方位了解学生。教学不是单向的,它是观点的相互交换,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经历常识、个人特征必定会影响教学速度和侧重点。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自主学习的途径,是教师进行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工作。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能否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判断标准。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远不止这些。

二、让生成与预设一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其实无论生成还是预设,都应当为学生身心健康、高质量教学和合理的价值观念形成进行服务。预设与生成既有共同性,也有对立性。预设的目标是将多种结果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出来,生成的目标是追求过程中的未知性,将不确定的结果暴露出来。

课堂教学改革是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我们不能片面地对待,要尽可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预设和生成,教学着重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学习能力。

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部分教师观念偏向的问题。他们会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师顺着学生走的问题,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什么,何时去学,通过何种方式去学习。

预设与生成时教师要注意着眼于有效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要注意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度,还要注意自己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教学智慧的提升。因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准确地预测学生的想法,厘清他们的思想脉络,根据不同环境和对象随时调整教学。目前,较多老师的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整体专业能力和素养不够充分。加之目前人均学生较多,一味跟着学生走,可能会使课堂纪律松懈,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基本技能水平下降。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在这种核心思想下我们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相互探索的、各方合作的、活跃的、自由的。理想的课堂应是把学生视为独立且具有自己思维方式的个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教学方式,实现角色的转变,认真扮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学习中的首席者的角色,让师生双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愉悦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参考文献:

杨育池.多一点精心预设,融一份动态生成[J].数学通报,2009,48(11):34-38.

猜你喜欢
预设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使用RAW预设调整你的照片
网购广告语中的汉俄语用预设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浅析预设的应用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