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大运河文化带水文化建设路径分析

2020-05-13 12:47任稀杨
江苏水利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运河无锡运河

华 烨,任稀杨,赵 英

(无锡市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处,江苏 无锡 214031)

1 概 述

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无锡地理位置优越而特殊,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以水为名的城市,居住于此的人们祖祖辈辈以水为命,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无锡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运河沿线城市,无锡人民在开凿运河、治理运河、利用运河的过程中,形成了厚重的水文化历史,成为无锡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文化内涵,也是开展大运河无锡段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对象。

2 无锡大运河文化带水文化建设总体目标与空间布局

无锡大运河文化的核心景观形态,是具有江南特质,以沟通长江与太湖的网状河湖水系为载体的“水-岸-城”互动的水文化生态。无锡大运河除了骨干河道外,还有锡澄运河、走马塘、梁溪河、伯渎河、小溪河等交叉河道,构成了网状水系特征,这些河道在历史上均承担过运河功能,是无锡城市发展的血脉,支撑了无锡城两千余年的持续繁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决不仅仅是文物保护,也不仅仅只是文化建设[1]。以“水—岸—城”为互动关系的水生态特征是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人文水岸建设应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载体。

2.1 总体目标

按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运河功能有效发挥、运河水韵悠扬激荡、运河文化传承弘扬为目标,以河湖与水利工程安全为基础,以水资源与水文化保护为重点,以河湖生态建设为特色,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规范河湖资源管理,改善运河生态环境,弘扬运河优秀水文化,努力将运河沿线地区建成“水资源永续利用、水环境整洁优美、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安全有效保障、水文化传承弘扬”的生态河湖示范区,充分展现运河活水清水灵动之美、堤岸绿影婆娑之美、流域田园风光之美。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要求,全面开展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划定保护区域,明确保护要求。以大运河为主轴,以河湖与水利工程为依托,以水文化为底蕴,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水美乡镇建设,集中展示运河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着力展现水乡特色文化风貌,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运河水文化长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沿线地域特色等文化形态的保护、挖掘和弘扬,传承好积淀在千年历史中的水文化内涵,充分运用现代手段讲好运河故事,精彩呈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大运河水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统筹大运河沿线城镇沿河景观休闲绿廊的建设,逐步丰富大运河河道水文化内涵,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大运河历史遗产风貌,挖掘大运河综合价值,打造大运河文化展厅,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要素。

2.2 空间布局建议

根据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空间格局,紧扣无锡市域文化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构建“一轴引领,三四通江达湖”的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以大运河及沿岸区域为主轴,包含环太湖、锡澄运河、伯渎港、梁溪河等重要支流及其沿线区域,突出无锡、宜兴、江阴三处历史文化名城,体现无锡运河穿城而过、支流密集的特征。

2.2.1 一轴:大运河

依托大运河及其沿线的文化遗存,实现水域、岸线及沿岸无锡历史文化名城、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以及相关文化资源、历史要素的点带汇聚,形成特点鲜明的大运河文化遗存发展脉络,引领市域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2.2.2 四水:环太湖—南溪河、锡澄运河、伯渎港、梁溪河

环太湖—南溪河山水人文线路:依托环太湖自然山水特色,串联无锡至宜兴太湖沿线的宜兴历史文化名城、丁蜀历史城区、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周铁历史文化名镇等,形成运河文化带向西发展的文化路线,体现无锡环太湖优美的自然山水和悠久的历史人文。锡澄运河文化线路:依托锡澄运河,串联江阴历史城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形成运河文化带向北发展的文化路线,着重凸显无锡的工商文化特色。伯渎港吴文化线路:依托伯渎港这一无锡重要的水工遗产,串联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荡口历史文化名镇、西仓和大坊桥等,体现无锡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璀璨光辉。梁溪河水文化展示线路:依托梁溪河沿线的蠡湖、水利枢纽等水文化资源,打造水文化展示廊道,串联古运河与太湖。

3 无锡大运河文化带水文化建设路径

3.1 加强保护研究

(1)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无锡水文化遗产数量较多,但由于文物认定标准等原因,当前很多水文化遗产资源尚未列入保护范围。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不少水文化遗产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需继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加快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养护工程,优化文化展馆资源配置,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抓国家文化公园试点机遇,着力打造充分展现无锡历史风貌和时代风采的运河文化空间。

(2)聚焦水生态保护。高颜值的生态长廊是文化带建设的前提,应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沿线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全力打好河湖保护战、碧水保卫战,推动形成河清水碧、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打造运河生态景观带。一是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优化大运河沿线空间布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自然生态空间范围和核心监控区范围。二是强化河道水系综合利用。以水资源与水文化保护为重点,合理保护利用岸线资源、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水利功能,打造一批水生态文化地标、讲好水文化故事、展示水风景魅力、传播水生态价值。三是强化现代绿色航运建设。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航运建设全过程,打造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

图1 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市域总体结构图

(3)深化水文化遗产的挖掘。悠久灿烂的历史造就了无锡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资源。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水文化遗产可能还没有被发现,需要深入挖掘;对一些已经登记的遗产,研究也有待深入开展。另有为数不少的水文化资源因缺少学术研究的支持和确认而无法纳入到调查统计当中。因此,应尽快加强无锡水文化遗产尤其是优秀水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建议重点深入发掘以伯渎港、古运河、梁溪河、长广溪、五泻水(古芙蓉圩湖)、宜兴古河道等为重点的古河道风貌遗存,研究梳理以“布码头”发源地和“四大米市”之一为代表的以水兴市特色水街文化对无锡作为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的促进作用。

3.2 合理开发利用

(1)加强顶层设计。目前无锡对大运河无锡段的水文化建设定位还不够明确,应站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高度,加快顶层设计,做好大运河文化带的水文化专项研究与总体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利用、整体与部分、短期与长期的关系[2]。建议可由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联合组建战略规划小组,在参考和整合各地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高质量制定无锡大运河文化带水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炼出沿线各区的特色定位与发展侧重点,促进全市的协同发展。

(2)注重水旅融合。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抓住大运河“水”和“文化”的资源特色,从“食游住行”4个方面着手:“食”方面,“民以食为天”,太湖船点、刀鱼面、江阴河豚文化等水文化遗产,都可作为水旅融合的重要着力点,以此牢牢吸引游客们的舌尖;“游”方面,应大力倡导体验式旅游,如身着传统服装的水上婚礼,可深度参与的吴歌、渔歌、荡湖船表演等;“住”方面,“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目前南长街主要提供餐饮服务,今后是否可以开发更多民宿供游客居住?让他们亲身体会大运河畔“枕河人家”的生活;“行”方面,在运河沿线推出“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等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研究策划一批文旅融合精品线路。此外,应进一步梳理大运河网状水系中可以利用的水利工程设施空间,进一步景观化、园林化、文化化,同时加强无锡水文化和水利精神的宣传展示,成为定期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实现“文化有载体,旅游有内涵”的运河水旅融合新模式。

(3)保护开发互助互促。运河文化产业带是围绕“运河文化”形成的一个水系特色明显的文化经济带,建设离不开水文化产业的支持[3],科学合理地培育运河沿线水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有关地区和单位对运河水文化的保护。应理顺水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各级政府本级财政预算,推动设立重点水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弥补水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缺口[4]。因此必须紧扣水文化内涵,大力发展运河沿线各地的水文化产业,不仅包括河道、船闸、码头等物质性遗产,还应探索以大文化IP为纽带,与特色小镇、动漫影视等的有机结合,打造集生态景观带、文化带和经济带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群廊。

3.3 传承创新发展

(1)丰富宣传手段。加强无锡大运河水文化展示空间建设,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水文化新的生命力。以水文化为主线,将大运河和无锡丰富的江河湖资源串联,充分发挥整合效应,构建起“一条运河市中过,一城风光半城湖”的水文化体系。依托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以传统锡剧、书画等为载体,以VR、5G、3D等新技术为呈现手段,在水利风景区、水美乡村中加大水文化宣传力度,扩大水文化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影响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大运河文化带APP、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中国文化遗产日、“6·22”大运河申遗成功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策划推出具有无锡特色的宣传活动,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上富有无锡特色的“烫金名片”。

(2)打造典型示范。在大运河流域各城市竞争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应实施聚焦战略,选择重点河段、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整体发展。如滨湖区可利用丰富的水系、水网资源,做好龙寺生态园、长广溪水利风景区、梁溪河水文化长廊等项目的开发;惠山区可加强对大运河惠山区段沿线古战场、北营盘遗址、周忱祠、西漳船等的挖掘;江阴市可结合得天独厚的山水禀赋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充分挖掘梳理滨江旅游资源,特别是随着“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城市生态T台的建设,着力打造高标准城市滨江亲水空间。

4 结 语

研究无锡大运河文化带水文化建设路径,构建“一轴引领,三四通江达湖”的大运河文化带,将无锡市建成运河名城,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大运河无锡运河
无锡一棉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无锡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