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教学中朗读活动的意义与方式探究

2020-05-13 14:06徐雅梦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刘和珍方言语文课堂

徐雅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定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汇总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这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占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之首。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真实情境中践行语言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笔者认为,通过朗读活动以达到因声求气,可以帮助学生建构高中语文课堂的审美的初体验。

一、朗读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意义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把握文章中的词句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可见,朗读与研究课文同样重要。许多老师却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才采取的教学活动,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高中生通过多读多背,反复朗读文段篇章,可以帮助其感悟作品的思想,领会文章的神韵,在得到初步文学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增强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在此,笔者将朗读活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意义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读通文本——有助于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朗读是学生对文本框架初步构建的过程,在对文本的初步探索中,只有读通字音,读懂字义,掌握了相关知识,朗读的过程才会通顺。而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和深层情感的具体把握,仅靠字、词、句的解释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初步的框架梳理后,使其言若出于口,使其意若出于心,感受文章的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技巧之妙。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朗读起来更加流畅通顺,还能够有感情地读出作品中的情感意蕴,感悟其中的哲思。而初步的朗读有助于学生读通文本,让学生厘清文本的整体结构,从宏观把握文义。

2.读出语感——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知觉体验。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诵读等不同的活动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强化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的同时,提升了思维的品质。同时也可帮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形成习惯,培养语感。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3.读出美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体悟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了解不同作品中的風土人情、天文地理及军事经济等知识,感受到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品位。而且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多了,其思维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以逐步提高。可见,通过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意识,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并通过独特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创造自己心目中的美的形象。

二、多元化朗读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常见的朗读活动方式有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但高中课堂的朗读活动绝不仅仅只拘泥于上述几种形式。新课标背景下强调学生具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而不是机械的诵读。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文体特征选择了几种不同朗读方式,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帮助教学。这些多元化的朗读互动不仅给课堂平添许多乐趣,更让学生在诵读之外锻炼了文字创作的能力。

1.表演诵:《沁园春·长沙》

在一次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展示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结合《沁园春·长沙》诗文分析革命领袖毛泽东的形象,感悟革命领袖的胸怀。笔者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表演诵。表演诵既有角色表演的技巧,又有语言诵读的表达。

在此次诵读中,一名学生饰演毛泽东作为领诵,其余同学作为“同学少年”一同参与朗诵。读到下片中首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饰演毛泽东的领诵者缓缓道来,带领所有人一同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末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由所有同学齐读三遍,三次发问,革命青年们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呼之欲出。此时再回过头去思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问的答案,“革命青年”则显而易见了。

朗诵加上表演,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把握更加透彻,更让他们极具角色代入感地深入品味诗人的思想情感。

2.创作诵:《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散文体裁,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为刘和珍和鲁迅创作对白,再根据学生创作的对白进行分角色朗诵。学生作品如下:

刘和珍:在十七日时,我便听说有人要向执政府请愿。听闻此消息,我非常激动,大沽口事件后,我们学生都坐不住了,都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十八日上午,我同杨德群、张静淑一起加入了请愿的队伍。在执政府门前,几百名青年手挽着手,高举着标语,大声呼喊着“请段政府出兵抵抗!”突然,我听到砰的一声,随之而来的,是自己身上传来的一阵剧痛。此起彼伏的枪声在我耳边响起。一片混乱中,我恍惚听见我的同学们疯狂地喊着我的名字(全班同学喊“刘和珍,刘和珍”)然而,我却没有力气回应他们(语调渐低)……

鲁迅: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

段政府代表1:“他们是暴徒!”

段政府代表2:“是民众领袖把他们引入死地!”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

反动文人1:“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反动文人2:“毫无审判力,自己去送死!”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最后一句全班一起)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夜已深了罢,可我依旧辗转难眠……

学生用自主创作的对白诵读来呈现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刘和珍和鲁迅两位诵读者的倾述,大家仿佛身临爱国女青年们的请愿的现场,体会鲁迅作为革命思想家的沉思——“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几位段政府代表和反动文人的反动言论,也让所有同学的情绪一同在沉默中爆发。

这种创作诵的形式,不仅促进他们在创作中随心所欲地运用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了个性化的写作特色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更让学生铭记作品中记录的那一段历史,了解传承中华历史与文化。

3.方言诵:《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中国文学史也是汉语及其方言的历史,很多经典作品闪烁着方言文化的灵气。古有《楚辞》中的楚语,今有《边城》里的湘言;从《死水微澜》里的四川话,到《红高粱》里的高密腔;茅盾的上海话、老舍的北京话,还有贾平凹的陕北方言都为小说增色不少。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反映出明显殊异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语言只有根植于作品故事所依赖的社会现实,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表现力。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果能代入方言朗读作品,则更能体味作者借社会环境的渲染和语言描写所传递出的深层信息。在人教版必修一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梁实秋写自己回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开场白画面: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本段中对梁启超有两处语言描写:“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和“可是也有一点喽!”。通过梁思成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梁启超的国语标准程度是远不如广东官话的。仅这两句说词若用普通话念来,很难体会到他语气中的抑扬顿挫,也不易体会他性格中谦逊又自负的特点。在讲解这一课时,笔者幸运地找到了一位籍贯来自广东的同学,在课堂上邀请他和另一位同学用普通话试着读同样的两句话,效果对比十分明显。带上了动作的表演之后,我们惊喜的发现这两句话用广东话读就成了:“启超毋咩学问,但系都系有一点点啦!”通过方言的朗读,我们仿佛再现了梁启超走上讲台作开场白的一幕,跨越了百年的时光看到了一位睿智自信的学者——不是戊戌政变中慷慨上书的他,也不是云南起义中策划运筹的他,而是一个单纯的文人学者,在一群青年学子无限敬仰的目光中作《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演讲。他谦逊腼腆,也为满腹八斗学识自傲,或许还有一点小幽默。而这些对人物的认知与体悟,都是通过方言诵读带来的。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情景式教学中的朗读活动,加重朗读教学的比例。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新高考来临之际,更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论是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等传统型朗诵方式,还是上文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到的表演诵、创作诵或是方言诵等创新型朗诵方式,以多元化的朗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提升學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大大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汉中学]

猜你喜欢
刘和珍方言语文课堂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