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要让形式大于内容

2020-05-13 14:06杨凯武国强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结构形式历史价值

杨凯 武国强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长篇小说《生活的路》的解析,阐发了作者对长篇小说的认识,即不要让形式大于内容:情节引人入胜是硬道理;长篇小说应担负起时代使命和历史价值;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现实主义情节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长篇小说应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结构形式;时代使命;历史价值;永恒主题

《生活的路》出版了,对于作者个人,这几乎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大事。毕竟一辈子能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的人,并不多。然而它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坛,连豆粒大小的水珠也溅不起。不过,这部小说在一个僻远的陕北小县,还是掀起一些小浪花。

小说在创作完成后,先在地方刊物《三边文学》上连载,未产生任何反应,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儿。一个偶然机会儿,该小说被县委宣传部的编辑们看到,征得作者同意,在其官方微信平台上连载,短时间内竟然产生较大轰动。部分读者等不及每天一章的阅读量,打电话给编辑部要求购书;一些读者直接跟熟识的作者要一册打印本。

随后,作者单位领导鼎力支持出版,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得以正式面世!

根据作者在“自序”里介绍,创作这部35万字的小说,是受《平凡的世界》的影响。作者认为,路遥先生艺术化地记录了1975年以来的十余年间,陕北社会生存状况。那么,此后的历史更由谁来记述呢!由此产生一个奇怪的想法,另辟蹊径,续写陕北历史变迁。由此,《生活的路》进入素材积累设计等创作阶段……

读完作品,掩卷深思。如何界定一部小说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试着谈一点看法。

一、情节引人入胜是硬道理

笔者认为,连地头小巷都喜欢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就像众人都喜欢吃的东西一定是美食一样。据说杜甫、白居易创作的诗歌,首先读给山野百姓听。老百姓都能读懂、都喜欢读,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至今还能吸引读者。可见,构成文学作品生命力强的首要因素就是——读者喜欢!长篇小说是讲故事,精彩的故事,很容易吸引读者。众人喜欢读的小说,一定是好小说。从四大名著到中外优秀小说,哪一部不是以情节吸引人?当然,优美的情节需要作者深厚的文笔功底作前提。

但是,当前那些把持着文学创作风向、决定文学作品命运的“专家”们,极力鼓吹文学作品结构的重要性,鼓吹作品的表现形式重于情节内容。妄称中国不缺乏好作品,而是缺乏新奇的表现形式。言下之意,形式包装最重要。就像伪劣产品经过精心包装,堂而皇之在市面上招摇一样。这让人想起国共战争时期,特务精心化妆后,大模大样混入革命队伍一样,投靠在名门之下,没人敢惹。更有一些平庸之作,经过收了钱的“专家”大肆吹捧后,就忘乎所以起来,到处开研讨会。研讨之后,销声匿迹了。

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完全可以由作者根据叙述内容决定。不管倒叙、顺叙还是插叙,其结局都是把故事讲完整,记录时代,反映时代变迁,给人以启示、启发。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喜欢的小说,就是好作品。至于采用何种结构形式,不过是形式而已,重要吗?就像袁隆平之于水稻种植,他的思想和劳动最重要,最显示价值。至于他老人家用什么样式的工具种植、步行去还是坐车去,重要吗,影响科研成果吗?可见,长篇小说的结构形式,就像科学家手中的工具,并不影响研究价值。

《生活的路》在情节结构上,由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连缀而成。明线即主线,以主人公林立原读书和走上工作岗位的奋斗历程为顺序;暗线即背景,以改革开放后陕北农村生活变迁为顺序。在故事情节的叙述安排上,以顺叙为主。结合情节发展需要,适当倒叙、插叙、追叙。力求故事情节更加通畅完整,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更加显明丰满。

不特别追求结构形式的新奇,并不意味作者不注重结构形式。相反,在情节设计上,力求突破传统,大胆转换时空和场景,避免读者阅读和审美由单一引起的疲劳。

《生活的路》在情节架构色调设计上,以陕北盛夏漫山遍野的绿开头,属于明快愉悦主色调。使人心情欢畅,引起阅读快感。以夏秋之交丰收的金色以及成熟之美,隐喻主人公经过艰辛奋斗后,获得的生活积累。全篇情节緊凑,人物性格健康、积极向上,富于启迪。

二、长篇小说应担负起时代使命和历史价值

自古以来,那些忠实记录时代风云、社会变革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穿越时代,流传后世。从《诗经》之《伐檀》《七月》等,到白居易的《卖炭翁》,再到《红楼梦》《水浒》以及《战争与和平》《平凡的世界》等,都比较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人类命运,反映时代变革给普通人的影响。后世之人读之,即可了解特定时期的历史、风土。

《生活的路》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记录的是1990年前后,陕北社会的生活变迁。作品以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以主人公林立原的生活历程为主线。全景式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陕北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变迁,以及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历程。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后期,陕北西川、宁朔等县在经历改革开放十年后,农民逐渐富起来,着力改善生活条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引导下,陕北油气和煤炭资源得到开发,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谷贱伤农、城市化浪潮以及贪腐滋生等,都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物生活历程。

改革开放后,农民有了余粮,开始修窑盖房,改善生活条件。农业合作化消失后,乡村组织机构逐渐涣散,集体财产被瓜分变卖,农田水利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物价上涨,引发农村税收逐年提高,而粮价一直偏低,影响了农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矛盾。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九十年代,陕北发现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宁朔、黄沿等县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管理不力,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城市化浪潮下,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希望开创致富路。部分人凭着坚韧的毅力,成功实现了转型。林生治是这类人的代表!

头脑活泛的林生虎,以搞个体买卖发家致富。

而许多像林生财一样的忠厚农民,依然靠出卖苦力艰辛地拼搏着!

凭借倒贩粮食率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张贵前,大搞民间集资和放贷,并投资办厂。终因经营失误,资不抵债,走上不归路……

还有像刘建民一样“种地嫌晒、揽工怕累、做生意赚不来钱”的懒汉穷人,以及刘建义一样不务正业,靠偷盗过日子的村霸……

有文化的年轻农民林立新,寄希望于做生意致富,却因不谙生意经而失败。接着又为生儿子举家秘密迁居。照过油井、与人合伙搞房地产,终于实现富裕梦!他是一代勤劳、有正义心的新型农民的代表。

这就是《生活的路》主要故事情节,以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展示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变革过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生活气息。其间记述的一些大事件,对后人研究这段历史,肯定会有所帮助。

三、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生活的路》记述了林生财父子三人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有悲剧也有喜剧,但都是健康向上的,反映主流社会文化氛围下的爱情。有别于一些为博眼球而臆造丑化、甚至下流的所谓爱情故事。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陕北农村,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思想被束缚在传统文化中,男女婚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子大了,父母便找个稳妥的媒婆,给些好处。媒婆必定慎重摸索,拣个门当户对的家户,凭一条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巧舌,说得女方动心,点头答应,媒婆就正式开始牵线搭桥。选个地点,约双方见一面。如果彼此满意,接着就是下一步,选个双日,母亲带着女儿去男方看家。

男方必定要下大力气摆布一番。院内外洒扫、全家人衣着一新,室内摆着借来的自行车、缝纫机,打肿脸充胖子。经济再困难,必须准备一顿又细又长的肉臊子白面饸饹。这是“拴肠面”,吃了这顿饭,女孩子就被“拴”住了,婚事就有希望了。否则,刚开始和面,就被女方挡住了,三言两语就离开了,婚事毫无希望。

“拴肠”之后,就是实质性的订婚、成婚。

改革开放后,年轻人思想解放,追求自由恋爱。但农村青年的爱情,仍以媒人引荐为主。只不过双方对上眼神后,才开始所谓的自由恋爱,媒人成为摆设。

以《生活的路》的主人公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则大胆追求感情至上的真挚之爱。相信知识的力量,相信缘分的神奇。

初中时,林立原对女同桌张彩丽的感情,仅仅是朦胧的喜欢;上师范后,怜惜小心翼翼的吴佳雨。由怜生情,竟至于互相倾慕,建立起兄妹般纯真的友谊。两人矢志上进,为保送进入理想的大学努力奋斗。虽然由于时代因素,两人未能实现抱负,并且遗憾地擦肩而过,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但给对方的感情支撑,伴随他们在生活的路上坚强不屈。

随后在工作中,林立原与女同事陈因梦建立起纯洁的爱情。然而好事多磨,两人经历了生活的颠簸,终于执手相牵!结尾的情节感人至深:

“夏末秋初,正是农作物灌浆坐果、孕育成熟的大好时节。一场透雨让整个山野湿漉漉、绿油油,生机更加浓郁!接天碧叶衬托着粉红的荞麦花,一片连着一片,宛如一条条软绵绵的五彩大地毯;洋芋蔓举着嫩白的花蕊,显出孕育之美、成熟之美……

现在还是早晨,可阳光已经炽烈起来。山野的湿气被蒸腾成一层轻纱般的白雾,随风缭绕。大地和树木沉静在雾气中,袅袅婷婷、亦幻亦真……

这时候,在通往九道涧的乡村公路上,一辆客车欢快地颠簸着。陈因梦被这神奇的自然景色所迷恋,不停地四处张望……

客车很快到达目的地,一群人有说有笑地下车,四散而去。

陈因梦左手提一只粉红色的旅行箱,右肩挎一只深红色的小巧皮包,立在田野上,激动地欣赏着热闹的校园和树杈上高扬着头颅的大喇叭,止不住热泪盈眶……

天空是那么高远辽阔,大地是这般厚重而温暖。让人满怀留恋!晴翠的天宇下,一对洁白的鸽子在自由地翱翔……

“多美的景色啊!”陈因梦喃喃自语,沉浸在梦幻般的未来之中!她仿佛看见,高扬着手臂的林立原,正生动地笑着,远远地飞奔而来……”

这样瑰丽的结局,充满浪漫与美好,令人惊羡、叹惋,回味无穷……

四、现实主义情节中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

《生活的路》以忠实记录时代的思路,书写社会变化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同时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也值得社会深思。如政府层面对统计数字的上报,出现的顺口溜:

村哄乡,

鄉哄县,

一直哄到国务院……

是一个时期政治生活某些方面的缩影。《生活的路》严守记录时代的规则,对事件不作任何评论。

对社会发展写实,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也尽量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环境中。

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可见,小说所担当的时代责任。

当然,《生活的路》在写实的同时,也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南部县的女同学吴佳雨,不畏酷暑,坐班车到西川县探望林立原,被他一副狼狈的揽工汉相逗乐了,也感动于他的吃苦精神。两人谈理想、谈未来,言语间充满坚定和力量,以及只有心灵能感知到的倾慕与激情……充满浪漫与忧伤!

林立原的母亲送别吴佳雨、以及吴、林二人毕业惜别,都以悲剧形式结局,既有无尽的、难以排斥的忧伤,更蒙上一层浪漫色彩。为了渲染气氛,小说还引用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词。

五、长篇小说应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长篇小说往往通过故事情节,反映时代风云和社会变迁。因此,长篇小说是对社会发展历史的补充记载,并更加注重细节。读一部长篇小说,可以窥见小说记述的社会生活诸方面。这已经从优秀古典小说和外国文学中得到证实。研究小说,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一部分。

《生活的路》记述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陕北社会生活,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生活变迁,可以在《生活的路》中找到坐标,找到生活的气息。研究它,一定能丰富历史文化和生活细节。

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生活的道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2009.

【作者简介】

杨 凯(1968—)女,汉族,群文馆员,主要致力于群众文化、文学研究.

武国强(1965—)男,汉族,副研究馆员,主要致力于图书理论、生态、社会、经济、政治、文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结构形式历史价值
浅谈戏剧文学的结构形式
关于电梯制动器电气控制及检验探讨
武冈丝弦的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旧建筑改造中历史记忆延续策略探讨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变形缝设置研究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四轴飞行器的结构组成和动力学模型
经济学视角下印章石文化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