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2020-05-13 14:15李青彦
商情 2020年14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教育者创新能力

【摘要】总书记说过:“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其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当代高校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效结合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高校提供适宜的校园环境,对进一步提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关键词】校园环境  大学生创新

一、校园环境的分类及特点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组织实施教学、文化、管理以及后勤生活保障等所需要的、以物质因素、精神因素为结合的环境。对此校园环境的分类有很多种,主要是分成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方面,校园的自然环境、校园的基础设施环境是对物质环境的划分,其中基础设施环境包含着图书馆、实验基地、实训基地等环境。

校园物质环境的特点有:第一,潜在性。校园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使学生们感受,进而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物质环境对人们的三观等诸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渗透性。校园物质环境设施建设,以及与之相结合的保护环境、讲卫生等体现个人生活习惯的细节,都贯穿了教育的各个因素。第三,稳定性。学校的物质环境在学校各自发展的历程中都会逐渐形成学校自己特有的风格并承载着学校的校风等因素,一旦形成就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并在教育过程中持续不断的产生其独特的作用。

校园里的精神环境分为文化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两大类,文化教学环境是指教育活动、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方面,校园的人际关系环境由此可以分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环境两大类。

校园精神环境的特点有:第一,继承性。校园精神环境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二,时代性。发挥精神文化在教育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同时,人际关系环境更要体现时代性,教育者要不断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断拉进师生之间距离;对于大学生,更要摒弃旧思想,理解和接受人与人的差异性,构建和谐的同学交往的氛围。第三,独特性。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高校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国家发展要求的、培养人才的地方,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第四,创新性。校园环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自然也要体现它的创新性,以及对创新精神的追求,构建创新性的校园精神环境氛围。

二、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物质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1.图书网络资源等物质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方面,以高校图书馆为支撑的校园环境包含着各种专业性的学科书籍、多样的电子文献等资源,这些图书网络环境所提供的文献共享服务、信息搜索功能,提供了信息知识的基本渠道,激发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图书馆的在线服务功能,如官方微信、微博等,突破了以往的方式,为学生们的提供了越来越具有针对性的、灵活性的信息服务。对大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和获取知识的效率有着很大的提高,并从此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产生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所专有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读书交流会、文化节、宣讲会等等,可以让大学生在这里尽情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在这里大学生们不仅可以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也可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交流探讨;不仅可以加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興趣爱好,这些隐形的环境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2.实验基地等物质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高校校园环境中包含的实验实训基地、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物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加上在大学里,学生们能够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可以随时去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这一点就提供了独立的学习空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了相对自由的时间。

不同高校所拥有的各个级别、各个学科种类的实验室、研究基地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对相应的在校大学生的思考方向、行为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在高校,拥有学科最前沿、最先进实验室,是学校综合水平的体现,同时,对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们,不论是对基本知识的了解,还是对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的了解,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在这样优秀的硬件环境下,大学生的创新水平也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可以概括的说,学校有什么样的实验实训基地就会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创新性人才。

(二)精神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1.高校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体系的人性化发展,人才培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以往的“包就业、包分配”时代背景不同,学校更多的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保障学校就业率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校企合作所培养的人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学校在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在原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制度中,学校将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

2.教育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教育者自身也更加注重创新,教育者运用不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不同的影响,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现实世界相结合,将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同时教育者对大学生独立自主的鼓励,使大学生敢于推陈出新,尤其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自主组建的各种创新团队,以及对成功的创新案例经验的分享和交流,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将勇于创造的思想根植于广大学子的思维之中。

3.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方面,师生关系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民主、平等、宽容、友善的师生关系可以形成的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全面提升,健全的人格,以及培养创新性的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师生之间这样的新型和谐关系,体现了老师亦师亦友的角色,不同于传统的老师高人一等的形象,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也会随之增加,并敢于表达自己新的想法,养成创新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同学关系是很重要的,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力。寝室中形成的学习和创新的氛围,大学生社团创新思维的注重使大学生有实现创新、创造的情感基础。和志同道合、各有所长的同学所组成的小团体、小组织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将同学之间信息和资源交流、共享,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所学到如何与他人分工合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渐对自我的了解,发现和发掘自己特长和爱好。

三、适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建设改进对策

(一)完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环境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图书馆不仅仅要作为一个固定的资源平台,还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变成“可移动的图书馆”,开通学校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提供线上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大学生随时随地的获取相关的信息,突破传统时间、地点限制,使服务更加针对、更加灵活,同时,利用可移动的、及时性的技术优势,加强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分类提供不同的信息,提高对不同大学生的针对性服务,突出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高校的数据库建设,增强各个高校之间的网络的互通性,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多购买各大专业性知识网站的版权,不断丰富和建设学校的资源库,保障大学生能够获取最全面、最权威、最前沿的信息;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建设大型校园局域网,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基本的网络环境也是相对重要的一点。

(二)加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精神环境建设

1.加强教育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是最直接接触和最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的知识分子,教育者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大学生受以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思维方式并不是完全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们要肩负提高创新能力责任,成为创新思维启蒙者、创新人才发现者,并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加强教育者本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从创新性的新视角、新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大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全面的了解,教育者要不断鼓励大学生,发现大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培养好奇心和怀疑的态度。

在加强大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往往体现的是求同思维,从而忽视了对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如在有的大学生考试的试卷答案往往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大学生往往也只注重以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渐渐地大学生会形成固定的、“偷懒式”的思考习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大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所以老师要加强培养和指导。

2.加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校园文化等精神环境建设

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图书馆、宣传板报等信息渠道对创新的相关知识的进行普及,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优秀的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演讲,做创新学术报告,并与大学生们面对面的交流,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使大学生们吸取经验,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开设创业学、管理学等与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系统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以此来指导实践,形成创新能力。同时,要在第二课堂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内部开展各种以创新为主题的竞赛如创新演讲竞赛、创新辩论赛、创新设计大赛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餐加省级、国家级的创新性比赛,在学分等方面给予相关的优待,并授予相应的荣誉,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

构建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的精神环境,就是要提供很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个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等。同时,高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及提供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综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锻炼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大学校园要借助各种资源,开展与创新能力等有关的讲座,分享成功的创新案例,进行经验交流,有效利用高校的各种媒体资源定期宣传创新知识,加大创新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创新性社团作用,从而不断提高校园环境的创新氛围。

3.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团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团体如学校设置的创新社团、学生自发形成的创新组织逐渐成为学校第二课堂的载体,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大学生团体每年都会有自己固定的、形式各样的活动,对活动的设计和创新,无形中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团体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将不断提高着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了解自己的特长,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团体成员来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在和团员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着大学生自身的组织管理水平、人际交往水平,不断完善着自身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左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路径[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03:52-53.

[2]顧经纬,李嘉华.基于“双创”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J].山西建筑,2018,44(8):17-18.

[3]艾红梅.高校特色文化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9-20.

作者简介:李青彦(1996-),女,湖北恩施州人,土家族,学历: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在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教育者创新能力
品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