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兜底两手抓,新乡县确保脱贫攻坚完美收官

2020-05-14 09:30卞瑞鹤张国清通讯员杨昆明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病贫困户攻坚

文、图/本刊全媒体记者 卞瑞鹤 张国清 彭 永 通讯员 杨昆明

河南省新乡县地处平原,土地肥沃,经济繁荣,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乡村发展的引领之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新乡县凭借独特的经济优势和资源禀赋,一路高歌猛进,不仅实现了贫困户的快速脱贫致富,还探索出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值得参照的成功路径。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新乡县一面加大帮扶举措,一面筑牢兜底体系,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完美收官。

榜样引领,鼓舞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在新乡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得以彰显。

在新乡县古固寨镇三王庄村,提起卖火烧的张树玲,几乎无人不知。4月3日上午9点,见到张树玲时,她正在店里忙碌,店铺不大,顾客盈门,丈夫高云岭在旁边打着“下手”。

14年前,高云岭因胃出血住院,经诊断患糖尿病,并伴随有胃病、肝病、眼出血等并发症。高云岭的这场疾病,让原本富裕幸福的家庭陷入了困境。10余年间,高云岭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下30多万元外债。

看着患病在床的丈夫和两个没有成家的孩子,张树玲一筹莫展。2016年,张树玲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她重拾信心,决定以一己之力,撑起家里“半边天”。经扶贫干部介绍,张树玲学会了打烧饼的手艺,凭借着勤劳实在,很快将烧饼店经营得红红火火。

“现在,我们每天的收入都在200元以上,我的病也基本好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强。”说起现在的生活状况,高云岭一脸感激。为了回馈社会,今年疫情期间,他主动义务加入镇里疫情防控大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朗公庙镇崔庄村的王小鹏,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双脚和双手都萎缩变形。几年前,他曾一度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通过精准扶贫,他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做起了电商,现在成了全县的典范。”新乡县扶贫办副主任李越新向记者介绍。

在崔庄村一间临街门面房内,记者见到了37岁的王小鹏。因为残疾,身体矮小的他坐在一个小铁凳上,旁边放着的一辆小三轮车是他的代步工具,物架上摆放着销售的产品。挂在墙上的“河南省优秀电商扶贫带头人”“新乡县电商创业励志典范”“脱贫光荣证”等荣誉牌子,格外引人注目。

新乡县委书记申乐民(左四)到朗公庙镇南固军村对困难户孙秀芳三个子女同时考上研究生、大学表示祝贺,并送去5000元慰问金

脱贫村民在扶贫基地给葡萄疏果

脱贫光荣户张树玲(左)正在烧饼店里忙碌

在朗公庙镇,对于王小鹏创业的励志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2017年,在一次走访中,驻村工作队张新安发现王小鹏会使用电脑,并且会网上购物,就向他提出了开办农村淘宝代理点的想法。王小鹏一听,很有兴趣。驻村工作队便与新乡县商务局、阿里巴巴、淘宝网联系沟通,经过立项、签约、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后,为他争取到了“农村淘宝”新乡县崔庄村综合服务站(编号001)营业网点,并协同村两委成员为他捐款4000元作为启动资金。

王小鹏销售的物品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客户大都是本村人。现在,他每天早上7点多就起床,8点钟准时打开店门,打扫卫生,整理货物,然后就开始登录淘宝,查看、收集当天“农村淘宝”上面的商品优惠信息,用微信、QQ发送给乡亲们。

“我销售的产品,不仅质量有保证,价格也便宜,并且可以送货上门。”王小鹏开心地告诉记者,现在,我每月收入少则两三千元,多则四五千元。

在新乡县,类似这样身残志坚的典范还有很多。比如七里营镇脱贫光荣户杨秀卫,小时候一只眼受伤失明,家境贫困,但通过努力,现在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包工队伍,去年还被村民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同样是七里营镇的创业青年刘照国,年幼时父亲去世,母亲患有智障,不到20岁的他自主创业担起了家庭重任。在脱贫攻坚这条艰难而漫长的路途中,新乡县通过志智双扶、榜样引领,激励许多贫困群众鼓起斗志,快速走上致富路。

产业带动,让贫困户就业有门路

在朗公庙镇西马头王村村西,10座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泛着亮光。大棚内,村民赵凤玲在给西瓜打杈。这是该镇的一个西瓜种植产业扶贫基地。

2015年,朗公庙镇利用到户增收项目,在这里建设了10座西瓜大棚。该项目占地36.5亩,总投资69万元,分两期实施,共带动8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除此之外,该项目还吸收5名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

从被评定为贫困户开始,赵凤玲在这里一干就是5年。“我每天收入六七十元,活儿不重,最主要离家近,能照顾孩子。”赵凤玲家里4口人,孩子年幼,丈夫外出打工,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让她非常满意。

“我们欢迎贫困户前来就业,并随时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在河南喜世食品有限公司,谈起产业扶贫,公司董事长刘丽娜开门见山。该公司主要生产手抓饼、馅饼、速冻水饺等九大系列产品,现有员工300余人,其中90%都是当地人员。刘丽娜介绍,目前公司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涵盖39个行政村,涉及贫困户170户,贫困人口462人。同时,该公司还实施了金融扶贫项目,采用企贷企还的模式,帮助贫困户每年增收2400元。

刘丽娜特别为贫困户介绍就业岗位:“我们公司岗位很多,许多活技术含量也不高,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能干;另外,公司工资也不低,月平均4000元;建议有条件的贫困户可以和公司合作种植蔬菜,比如包菜、洋葱、甜玉米等,公司包管理,包回收。”

脱贫攻坚,新乡县各个产业都在贡献力量。新乡县视察种业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系统知名企业,公司从事小麦、玉米育种研发,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该公司小麦育种基地,负责人尚瑞成向记者介绍公司扶贫模式。近年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带贫模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持续增收。尚瑞成举例说,比如流转土地,贫困户比普通农户每亩多补助200元流转费;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加价15%~20%对种子进行回收;此外,公司还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每天工资70~200元不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据悉,截至4月2日,新乡县共谋划实施扶贫项目20个,总投资2093万元。20个项目中,产业扶贫项目8个,涉及资金1273.16万元,占扶贫资金总额的60.82%。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产业发展受到影响。新乡县共有带贫企业14家,这些企业通过就业带贫、产业带贫等方式带动全县932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为了让带贫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新乡县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要求,优先安排带贫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截至2月28日,14家带贫企业全部复工。

多措并举,织密筑牢社会兜底保障网

新乡县总人口37.4万人,全县10个贫困村都于2018年退出贫困序列。新乡县2019年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36户10342人。最新统计,新乡县现剩余未脱贫人口359户697人。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新乡县副县长祁磊说。

在新乡县,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亮点纷呈。为了确保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新乡县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织密筑牢兜底保障体系。

“我们建立了大病救助基金,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教育扶智基金,保证了贫困群众子女顺利读完高中、大学,确保不因贫辍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翟坡镇建立的爱心扶贫基金,解决了老人户、重残户、大病户等特困群体的脱贫问题。”祁磊说。

特别是大病救助基金的建立,形成了六重医疗保障体系,织密了社会兜底保障网,大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医疗负担,让贫困群众真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比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住院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第四次商业保险报销和民政医疗救助以后,个人自付费用3万元以内的,大病救助基金再按照90%予以报销,超过3万元的,个人只需支付3000元,其余部分由大病救助基金予以兜底解决。截至2019年年底,大病救助基金已累计救助贫困患者1501人次,发放救助金201.5万元。

实行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也是新乡县探索出的特色扶贫路径。新乡县依托具有托养资质的两家养老中心,对全县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截至目前,已入住22人,真正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的目标,不让残疾群众在共奔小康的路上掉队。

此外,新乡县还通过举行脱贫攻坚干部思想文化论坛、举行贫困劳动力公益岗位专场招聘、大力开展消费扶贫等多种举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猜你喜欢
大病贫困户攻坚
五种疼痛别忍 当心拖成大病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铁力医院让百姓“大病不出县”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