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松毛虫卵期赤眼蜂种类多样性

2020-05-14 07:46钟雅婷赵锦文邹东霞常明山蒋学建吴耀军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卵块思茅松毛虫

罗 辑,钟雅婷,张 斌,赵锦文,邹东霞,常明山,蒋学建,吴耀军

(1.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2;2.全州县林业局,广西桂林 541500)

松毛虫是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昆虫的统称,我国分布有27种,是为害松科(Pinaceae)、柏科(Cupressaceae)和杉科(Taxodiaceae)植物的主要食叶害虫[1]。桂林市为广西松树重要种植区,近些年松毛虫连年发生,对当地松树产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广西桂林市主要有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及思茅松毛虫(D.kikuchii),主要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elliottii)。

目前,松毛虫的防治主要依靠菊酯类化学农药,以及阿维菌素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化学农药见效快,防治效果好,能在较短时间内对松毛虫进行控制,是林农防治松毛虫的首选,但对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也会导致松毛虫抗药性增加[2]。目前,政府部门推广使用的生物农药相对化学农药起效慢,但其药效期较长,对环境也相对友好,值得广泛推广[3]。这2种农药主要是防治松毛虫幼虫,如果监测不及时,当松毛虫已进入暴食期,会对松林造成较严重的损害。

赤眼蜂是昆虫卵期的寄生蜂,主要寄生在鳞翅目昆虫卵中。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目前应用最广且最为成熟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4-6]。为了利用本地赤眼蜂资源对当地松毛虫进行防控,本研究通过采集自然寄生的松毛虫卵块,调查全州县松毛虫卵期赤眼蜂的种类及丰度,为赤眼蜂的扩繁及全州县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

本研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展开,在前期调查松毛虫发生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全州县蔡家村(111°04′E,25°56′N)、周家坪村(111°02′E,25°58′N)、竹溪田村(110°59′E,25°57′N)、珠塘村(111°03′E,25°52′N)和三塘村(110°52′E,25°45′N)5个村的松林作为研究地点。

1.2 采样方法

2018年5月在上述研究地点,以“S”形踏查的方法在林间采集松毛虫卵块,每个样地采集20个卵块,将收集到的卵块分别装入单独的试管中,带回实验室,将试管放入光照培养箱中,在26℃、70%RH和L∶D=16∶8的条件下保存。每天观察试管中虫卵的状态,若松毛虫幼虫孵出,则去除;若有寄生蜂羽化,则收集保存于-20℃冰箱。

1.3 赤眼蜂的培养与分子鉴定

将单头赤眼蜂放入PCR管中,加入5 μL抽提液(100 mmol/L Tris-HCl,0.2 mol/L KCl,10 mmol/L EDTA,pH 9.5),用封口枪头捣碎后,放入PCR仪95℃加热10 min,4℃保存待用。分子鉴定所用COII引物参照Simon等[7]1994年的设计:5’-ATTG⁃GACATCAATGATATTGA-3’和 5’-CCACCAATTTC TGAACATTGACCA-3’,扩增片段大小为300 bp左右;所用ITS-2引物参照李正西等[8]2002年的设计:5’-TTCTCGCATCGATGAAGAACG-3’和5’-TCCTCC⁃GCTTATTGATATGC-3’,扩增片段大小为568 bp左右。在50 μL反应体积中进行PCR反应,反应体系为 DNA 模板 2 μL,10×Buffer 5 μL,2.5 mmol/L dNTPs 4 μL,10 μmol/L正向和反向引物各1.6 μL,Taq酶(天根)0.8 μL,双蒸水35 μL。在PCR仪(Ap⁃plied Biosystems SimpliAmp™)上进行PCR扩增反应,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5℃退火30 s,72℃延伸1 min,扩增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后4℃保存。扩增反应结束后,在1%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分离,将电泳条带正确的产物回收后送Invitrogen公司双向测通。

1.4 序列分析

在GenBank中分别搜索赤眼蜂属的COII及ITS-2序列,以分索赤眼蜂属(Trichogrammatoidea Girault)作为外类群。将序列用Mega X比对后,用Neighbor-Joining的方法同时使用Bootstrap 1 000次构建系统进化树。

1.5 多样性指数

根据研究尺度,生物多样性测定可分为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α多样性主要关注局域均匀生境下的物种数目,本研究主要关注α多样性。α多样性指数按照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公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眼蜂寄生率

本次共采集100个松毛虫卵块,其中68个为马尾松毛虫卵块,32个为思茅松毛虫卵块(表1)。蔡家村、周家坪村和珠塘村主要发现马尾松毛虫,竹溪田村主要发现思茅松毛虫,三塘村2种松毛虫数量相当。马尾松毛虫卵块和思茅松毛虫卵块赤眼蜂寄生率分别约为50%和65%。

2.2 赤眼蜂COII及ITS-2序列

每个被赤眼蜂寄生的松毛虫卵块中随机取10头赤眼蜂用于分子鉴定,共收集550头赤眼蜂。每头赤眼蜂均扩增测序COII及ITS-2序列用于种类鉴定。

去除PCR扩增失败和测序失败等因素导致未获得序列的数据,共获得赤眼蜂COII序列468条(图1a),ITS-2序列482条(图1b)。利用Mega X软件进行比对后,仅保留3’端第1个所有序列均有碱基的位点至5’端最后1个所有序列均有碱基的位点。最终获取COII合并序列231 bp,ITS-2合并序列361 bp。

将序列进行进化分析后发现,无论是COII基因还是ITS-2基因,赤眼蜂均分为3组,且3组赤眼蜂的数量在2个基因分类标准上相近(图1)。Group I数量最多,Group III数量最少。获得的赤眼蜂应该包括3个种类。

表1 全州县采集的松毛虫卵块数及被赤眼蜂寄生情况Tab.1 Egg masses of Dendrolimus collected in Quanzhou and parasitization by Trichogramma

图1 利用COII及ITS-2基因构建的无根进化树Fig.1 Rootless evolutionary trees constructed using COII and ITS-2 genes

2.3 赤眼蜂的种类

每组随机选取一些序列与NCBI中收集的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后,发现Group I与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聚在一起,Group II与螟黄赤眼蜂(T.chilonis,也称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聚在同一分支上(图2)。Group III在利用COII基因进行分类时,自成一支后与T.brassicae及T.mwanzai聚在一支上,但Bootstrap值较低,仅有30左右;而在利用ITS-2基因进行分类时,Group III与T.umerus聚在一支,且Bootstrap值较高,此分支与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粘虫赤眼蜂(T.leucaniae)及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聚在一支上。ITS-2构建的进化树中,T.brassicae及T.mwanzai与Group III不在同一分支上且距离较远,因此判断COII基因所构建的进化树不能很好地反映检测赤眼蜂的分类地位。

结合2个基因构建的进化树,Group I为松毛虫赤眼蜂,Group II为螟黄赤眼蜂,Group III为T.umerus。

图2 COII及ITS-2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Fig.2 Phylogenetic trees constructed by COII and ITS-2 genes

2.4 全州县松毛虫卵期赤眼蜂多样性

5个地点赤眼蜂种类有所差异,在周家坪村仅发现松毛虫赤眼蜂,蔡家村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及螟黄赤眼蜂,其他3个地点3种赤眼蜂均有发现(表2)。从数量上看,松毛虫赤眼蜂在各地分布较为均匀,各地数量间差异不显著;螟黄赤眼蜂在竹溪田村与三塘村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多于其他3个村(P<0.05),三塘村显著多于周家坪村(P <0.05);T.umerus在珠塘村显著多于其他4个村(P<0.05)。珠塘村多样性指数最高(1.05),三塘村多样性指数与其接近(1.03),蔡家村多样性指数较低(0.27),周家坪村只发现1种赤眼蜂,指数为0。

表2 全州不同地点松毛虫卵赤眼蜂多样性Tab.2 Diversity of Trichogramma in different locations in Quanzhou

3 讨论

赤眼蜂是松毛虫卵期重要的寄生天敌,自然状况下赤眼蜂寄生率一般低于30%[9],如果人工大量扩繁后进行林间释放,则会增加赤眼蜂寄生率,可对松毛虫进行适当防控[10-11]。桂林市全州县的赤眼蜂主要为松毛虫赤眼蜂,与文献报道的其他地区一致[12-14]。调查中还发现其他2种赤眼蜂种类,螟黄赤眼蜂也是松毛虫卵期的一种寄生蜂,但分布没有松毛虫赤眼蜂广泛,部分地区调查中未发现[15];另一种赤眼蜂T.umerus是Jose等[16]在2005年发现的新种,此赤眼蜂被收集于日本琉球群岛,野外寄生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卵,也可寄生用于诱集赤眼蜂的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卵,除此之外未有其他报道,此赤眼蜂为国内首次报道,但具体定种还需后续形态学进一步核对。

在利用分子技术进行种类鉴定时,COII基因应用不如ITS-2基因广泛,导致提交到NCBI数据库中的赤眼蜂COII基因序列过少,影响了种类鉴定的准确性,而ITS-2序列相对较多,因此利用ITS-2基因的分类结果较为准确。本研究中COII基因的结果大部分可与ITS-2基因的结果相匹配,也验证了分类的准确性。

调查的5个地点中,有的地方只发现松毛虫赤眼蜂,有的地方发现3种赤眼蜂,可能是因为采样地的松毛虫发生情况不同。松毛虫发生较少的地方,采集的20个卵块分布面积较大;松毛虫发生较多的地方,采集的20个卵块分布较为集中,可能导致分布较少的赤眼蜂未能采集到。松毛虫种类的差异也有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马尾松毛虫卵块较小,常多层覆盖,思茅松毛虫卵块较大,常单层排列于松针上,赤眼蜂仅能寄生裸露在表面的松毛虫卵块,导致思茅松毛虫卵块寄生率明显高于马尾松毛虫卵块,进而使得思茅松毛虫较多的点赤眼蜂种类可能更多。赤眼蜂寄生数量很大,而抽样数量有限,不一定所有种类赤眼蜂都能抽到。

猜你喜欢
卵块思茅松毛虫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of Hemiphyllodactylus(Reptilia: Gekkonidae) from karst landscapes in Yunnan, China, highlights complex conservation needs
是谁吃了松毛虫
一种估算草地贪夜蛾卵块中卵粒数量的简易方法
松毛虫家族覆灭记
蚂蚁大战松毛虫
草地贪夜蛾覆毛卵块与绒茧蜂茧块的识别特征
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思茅山橙根中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区长陈奇调研思茅区综合档案馆建设
黄瓜南方根结线虫病的根结大小与线虫各虫态数量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