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社工机构运营困境和发展对策的研究

2020-05-15 03:03丁宁张译文向丹王雨鑫李丽荣
魅力中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社工哈尔滨机构

丁宁 张译文 向丹 王雨鑫 李丽荣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前言

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创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模式的先河,历经较为悠久的历史,发展成了现代多样化的社会工作。相比而言,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时间较晚、专业化程度较低,地域发展也不甚平衡,相对于南方发达地区,东北地区的社工机构发展程度更低。而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给有很大的缺口,人员的年龄和职务结构也不合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国社工机构发展还不成熟,致使管理、决策、服务体制僵化,社会工作者在各个领域获得的职业认同度也较低。因此本文以哈尔滨社会工作机构为依托,研究哈市社工机构的运营模式和发展困境,弥补哈尔滨市对于社工机构的研究的空白,为其提供资料和路径参考,为社工机构的运行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参考。

二、哈尔滨市社工机构目前现状

我们抽取了哈尔滨市20家社工机构作为调查的样本,对机构和机构人员分别进行基本情况的调查。机构基本情况如下:哈尔滨市社工机构运营模式以民办社工机构为主,自主发展社会工作水平比较低,政府提供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也十分有限。其次的主要运营模式是以高校为依托的,一些社工机构与创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直接对接提供实习以及项目实践的活动。但哈尔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十分有限,[1]并且哈尔滨高校创办社工机构的现象刚刚兴起,要探索出符合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方法来支撑本地社工机构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专门型和评估、研究及能力建设型的社工机构较少,以综合型机构为主要的功能定位。服务领域以长者服务为主,这是因为哈尔滨市的人口老龄化比例比较高,其次的服务领域是残障服务、家庭服务、妇女服务和一些其他的服务。另外机构总干事一半以上只是社会

工作本科出身,专业社工的学历也只是本科及以下,并且没有工作人员去大学进行专业进修。

表1 哈市社工机构抽样调查表

我们从所抽取的20家机构中各抽取一名总干事和四名专业社工,一共抽取了80人参与机构人员的调查 。多数专业社工从事社工时间较短,在1到3年之间。从事4到9年的约占四分之一,10年以上的则微乎其微。专业社工的工资大部分都在2000到3000这个区间,3000以上的比较少。大部分社工对他们的工资都不是很满意,并有很大意愿在未来三年跳槽到其他岗位。

总干事相比专业社工的情况而言,更加稳定一些。他们一般从事了4到9年甚至10年以上的时间,工资都在3000以上。他们对工资的满意度也比社工更加高一些,但仍旧有人有跳槽的打算,不过大多数由于年龄和经验等因素,趋于安定,不想跳槽。

三、发展困境

(一)社会支持力度低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它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影响力也很小,而且在哈尔滨这样一个人才流失严重、物质支持薄弱的地方,社工机构的发展更是艰难。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有近90%的哈尔滨市民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或者简单的认为社工就是志愿者以及街道、居委会办事人员。社会工作者在本地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收入也比较低。社工机构开展活动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社区等媒介进行沟通,才能让案主们配合并按时参加活动,由此可见,社工机构项目活动的宣传效果不明显、影响力小,很难凭借一己之力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2]由此可见,哈市对社工的低的社会支持力度影响了本地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二)政府相关政策不完善,资金支持力度低

在了解机构工作人员的诉求时,他们表示目前社工机构在政府备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基层政府怕麻烦,不太配合开展的活动。在评估社工机构的时候,政府偏重于三方评估的结果。但是在三方评估时,雇佣的财务公司不注重服务专业性和质量,只按计划书查账,人力费用未算在账目中。哈市本地政府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教育培训以及薪资保障方面暂未颁布相关政策法律文件。

经访谈得知,哈尔滨本地政府对社工机构的资金支持还是十分有限,即使拨款,也常有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在抽样调查的二十家社工机构中,机构内部垫付资金超50%的有九家。

(三)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哈尔滨社工机构项目来源比较单一,在社会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政府的项目发放,缺少品牌基金会。不是以购买服务项目的形式去服务,而是还简单的停留在最基础的发钱发物上,使得机构服务形式和服务质量有限。[3]另外较为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缓慢发展的经济,使哈市很难留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因此机构中实习的新手或者兼职的非专业工作人员占比较高,实践及服务专业性低。而且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机构进行入户调研或者定期开展集会活动的数量难以维持,这使得服务项目效果不理想,影响年末的评估及下一年的招标。如此长期往复,机构陷入不良循环运营之中。

(四)高校优势补充效果不明显

高校是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教育的专业性和先进性在社会工作活动开展中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另外它还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与方法可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但目前在哈尔滨由于高校教师有自身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对机构投入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在社工机构的管理中,高校教师同社工机构管理者之间存在角色冲突。校外社工机构缺乏正规统一的渠道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即使建立联系也只是由机构负责人与学校负责人交流,再通过学校管理层下达到学校实践主体,合作的交流和共同有断层,导致专业知识输出难以及毕业生选择本专业工作的人数少,哈尔滨本地社工机构一直存在着人才缺口和服务人员专业知识提升难的困境。

四、发展对策研究

(一)发展有针对性的社工机构专项服务

从调查结果上看,多数社工机构的定位是综合服务型机构,但大部分服务对象局限于本市的局部社区,机构服务的范围比较狭窄,所涉领域不够全面。在社工人力资源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很难达到最好的服务效果。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时代,社工机构应在发展主要专业服务领域的基础上,不要把以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目的在于提高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的机构服务仅仅局限在生活贫困救助上,而是提供真正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专项机构服务,真正体现出社工专业一直秉持的“助人自助”理念。

(二)改善专业人才保障环境

由于机构在承接项目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得专业人才的保障面临严峻的考验。在面对当前及未来的社工机构是否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时,专业人才保障环境的改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先从机构内部改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引进专业人才,还可以不断升级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在此过程中要同政府主管部门保持沟通,强化与政府协调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4]

(三)提高机构的独立性

哈市社工机构反映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类型多样的资金筹集渠道和正规、有品牌效应的基金会,因此社工机构十分依赖于政府的支持。虽然政府拥有丰富的物质、信息、财力等资源,但政府对社工机构的资金资源扶持、资助力度是有限的,政府的支持重点也可能会转移。这对那些过分依赖政府的机构是个重大难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资助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时,能保证服务质量、平衡服务供给和社区居民需求的问题,机构要主动寻求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解决资金不足的情况,提高机构的独立性,为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四)政府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现阶段社工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倾斜,法律法规方面要健全社会服务领域采购法,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化,按时足额支付项目经费。在机构的福利项目方面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对提供资金者,捐赠者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5]以此来带动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支持的积极性。政府定位服务者的角色,协助社工机构宣传,提高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提高社会公民对社工机构的认可度。尽快完善学校社工的政策制度设计,明确学校社工的管理主体,由民政辅助、教育局管理权责明晰。政府鼓励高校对外部社工机构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帮助,学校成立专门基金补贴学校教师。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机构高层应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机构内部评估机制,改善薪资福利制度来吸引专业人才的加盟。不断完善培训制度,提高机构内成员凝聚力、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机构管理层要尽可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渠道。只有建立这样一支具有高度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才能促进机构服务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为服务对象提供质量较高的服务。

猜你喜欢
社工哈尔滨机构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刘派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