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作业本》的“助学”“导学”功能

2020-05-15 07:18郑慧
关键词:所感游记作业本

郑慧

王薇老师的《壶口瀑布》教学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了初中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中的任务设计,体现了《作文本》的“助学”“导学”功能。

一、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构建教学框架

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架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体系,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规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这一安排贯彻了从八年级上册教材开始的“文体学习”的主线。《壶口瀑布》是所在单元的教读课,通过对“单元导言”“阅读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助学系统的研读可以发现,该课意在通过《壶口瀑布》一文的阅读教会学生阅读游记。

基于这些认识,王薇老师构建了“回顾《小石潭记》并复习游记的三要素—明确‘所至—细读‘所见—理解‘所感—拓展阅读并实践‘文体学习”的教学框架,旨在落实“根据游记特征学习阅读游记”的教材要求。王老师根据课文“积累拓展五”,给学生印发了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并提供给学生阅读建议和阅读任务,将教读课所学的方法迁移到其他文本的阅读中,达成“所学即所用”的目标,突出了教学的“能力立意”指向。表格的设计,既给学生指明了阅读路径,也方便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

二、紧扣文体特征突破难点

游记的三要素是整个单元的基本学习要求,王老师充分考慮到游记这一文体在之前的教材中有所呈现但尚未系统学习的学情,将依据文体特征的阅读作为学习重点: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语言、体会作品风格。

王老师还关注到,虽然游记和写景散文有着“融情于景”“写景抒情”的共同点,但游记更注重作者对所写景物文化内涵的深刻体认,因此在“理解‘所感,体悟内涵”的环节中,设计运用《作业本》“导学三”的表格,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黄河强烈的文化色彩和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以有效突破难点。

三、依托《作业本》开展学习指导

《作业本》帮助使用者将教材的显性要求转化为学习内容,并体现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中。王老师对《作业本》任务的利用贯穿全课,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利用《作业本》的“预学”任务来检测学生的预学情况,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的精致凝练,是对课文“预习二”的落实。又如,按照《作业本》任务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三个学习支架(理清游踪,明确“所至”;细读“所见”,品味语言;理解“所感”,体悟内涵),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游记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表现在对教材前后内容的关联统整,比如,从回顾《小石潭记》的学习,到区分课文“所至”“所见”“所感”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是对学习方法的引领。

王老师还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作业本》的设计作了微调,如:增加了两则助读资料;调整了“导学二”中(1)和(2)的使用顺序;补充了对第5段河底巨石描写的分析;调用了第一单元所学的表达方式的知识。这样使用《作业本》,不是将《作业本》仅仅当作练习册解答题目,而是发挥了《作业本》的“助学”“导学”功能,让学生在《作业本》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引导下,自主开展学习,从而不仅读懂“这篇文章”,更掌握学习的程序与方法。王老师可谓深谙《作业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方法。

猜你喜欢
所感游记作业本
作业本里的故事
送“君”千里路 语尽“意”无穷——听周丽蓉老师“最后一课”所感所思
说出你所想,写出你所感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换作业本
搞笑作业本
超市游记
“能动课堂”的所思所感
踏歌一路行 聆听花开声——践行生本课堂所见、所悟、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