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探究”理念设计疫情下的语文学习活动

2020-05-15 07:18许彩君
关键词:活动设计新冠肺炎疫情

许彩君

摘   要:疫情之中涌现出的点点滴滴,都是鲜活的“教材”。语文教师有责任挖掘其中的教育机会,引领学生提升语文素养,获得精神的成长。从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理念出发,疫情下的语文教学可设计积累抗疫素材、讲述抗疫故事、撰写抗疫文章等学习活动。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语文学习活动;活动设计

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笔者以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入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去,既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又要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是教材单元的一种新的形式。它以活动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进行设计,整合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等学习项目,是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笔者以为,“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理念契合“停课不停学”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于是尝试以此为指导设计了系列语文活动。

活动一:积累抗疫素材

“活动·探究”的起点是阅读。疫情也是一本“教材”,值得我们花很多时间去细读。自媒体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媒体以及公众号等渠道获得广泛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地在信息汪洋中沉浮而消耗过多的精力。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比较权威的媒体和公众号,并给予一定的阅读指导,明确阅读的方向:关注逆行而上的各地医护人员以及各行业的服务人员;关注“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的建设;关注普通民众抗疫的事迹;关注疫情之下慈善捐赠的暖心故事;关注日本诗意捐赠及背后的故事等。

疫情这本“教材”的内容每天都在更新,需要学生不断去吸收新的知识。笔者也会在学生钉钉群里适时推荐相关文章、图片以及视频等,并给时间去关注、去阅读,以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信息和文章,了解到防控疫情的进展情况,真切感受到危难面前国家力量的强大,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情厚谊。这样,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思想上获得启迪,也为后面学习任务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二:讲述抗疫故事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积累的素材更鲜活地呈现并分享,笔者设计了“讲述抗疫故事”的实践活动。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敬畏生命”“医者仁心”“中国速度”“万众一心”“凡人金句”“以诗传情”等关键词,选择、整合自己积累的素材,进行5分钟左右的讲述,并以视频的形式在群里进行分享。

在之前的教学中,笔者曾组织过“讲述”这一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对讲述已有一定的概念。为了更好地讲好抗疫故事,笔者与学生一起回顾了口头讲述的基本要求,又明确补充几点,如: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故事作为讲述的材料;安排好讲述故事的结构顺序,力求做到脉络清晰、篇幅精妙;注重叙事的自然过渡和衔接,细节讲述生动有感染力。

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对自己积累的素材作了精选,并进行合理修改。为了在镜头前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大多数学生都很自觉地经过多次录播,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从学生的讲述中,笔者深深感受到学生对疫情这本“教材”的学习热情之高、关注视野之广、阅读感悟之深。有的学生讲了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张继先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有的学生讲了韩红、林正斌、环卫老人等人热心慈善的故事,有的学生讲了身边志愿者的故事,还有的学生讲了自己和家人居家抗疫的故事……他们也注重讲述的技巧,如从医护人员脸上的勒痕、防护服上的文字,人物说的一句话、一封信、一首诗等细节入手,引出动人的故事。传之以情,以情激情,在这些或大或小的故事里,学生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沖击,也实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活动三:撰写抗疫文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写作对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也能检验写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于漪还主张:“无论传授字、词、句、篇的知识,还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要注意渗透正确的思想观点,熏陶感染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笔者在学生听、说、读的基础上布置了两个写作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为最美逆行者写颁奖词”。疫情期间,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那些逆行者,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到抗“疫”前线,为我们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他们是最美的人,是最可敬的人。“停课不停学”,我们首先要学的就是这些逆行者的精神。笔者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不仅能掌握颁奖词的写作要领,提升书面表达的能力,而且能对所得的素材有更深刻的体悟,并传递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颁奖词字数不多,但写作难度不小。它不仅要求点明人物的事迹,彰显人物的精神,而且要求语言既简洁凝练又饱含赞美。在学生撰写颁奖词前,笔者让学生回顾去年给他们看过的《2018—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杜富国、张玉滚、刘传健等人的颁奖词,从中获得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笔给自己心中的最美逆行者写下沉甸甸的赞歌,如有学生在给钟南山的颁奖词中写道:

你,出身于医学世家,救死扶伤早已根植心中。17年前,面对人人恐慌的SARS病毒,你没有退缩,最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你毅然赶往武汉,扬起抗疫大旗。“病人的性命重于一切,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你已是耄耋之年,却临危受命,挂帅出征。敢医敢言,是你的勋章,有了你,中国人便安心了。我有国士,举世无双。你就是——钟南山。

也有学生关注像何辉、汪勇这些在抗疫中用自己的方式感动人们的普通人。何辉,一直奔赴在各大医院为医护人员运送物资、义务接送医护人员并因此不幸感染病毒而牺牲,有学生给他写下这样的颁奖词:

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有一分力量就出一分力量”是你最朴实的宣言。你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是你用你的无私无畏的大爱书写着你的不凡。你的名字叫“何辉”,你用你的行动诠释了“何谓真正的光辉”。你是武汉这座城市的摆渡人,更是我们灵魂的摆渡人。

在学生的书写中,笔者感受到,疫情之下的那一道道温暖明媚的光直抵他们的内心。

如果说第一个写作任务倾向于情感,那么第二个写作任务则更倾向于思辨。笔者要求学生以“疫情之下,我的思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并鼓励他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沉下心来思考,将自己的思想光芒用文字展现出来。有所感必有所思,感受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文章中,笔者感受到他们对疫情有着多元的理解与感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生如何爱国;珍惜亲情,珍惜与父母的相处时光;何谓“偶像”,中学生应该追求怎样的偶像;语文学习,任重而道远……这些思考的角度在学生的文章中都出现了。这让笔者很是欣慰。

“停课不停学”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这样一场特殊的学习中,笔者期望用学习语文的方式来学习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尽可能实现“以灵魂唤醒灵魂”的目标。“停课不停学”的举措是暂时的,但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是无止境的,在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成长是无止境的。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新冠肺炎疫情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谈有效设计高年级英语阅读活动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