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后素”与孔子的美学思想

2020-05-15 06:14王凌雪
北方文学 2020年2期

王凌雪

摘要:“绘事后素”出自《论语》中孔子与子夏的对话,子夏问及庄姜之美,面对子夏提出的疑问,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历代学者们对孔子“绘事后素”这句话均有不同的理解,可概分为“后素说”与“后于素”两种。其实无论是何种观点,它们都体现了孔子的审美追求——礼后于仁,以礼成身。我们从“绘事后素”出发,可见孔子对于文质内在和谐关系的追求。

关键词:绘事后素;仁与礼;文与质

在《论语·八佾》中,子夏曾与孔子论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1)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前一句描写的是庄姜的美貌,这一点很容易让人理解。孔子论诗继承春秋时期论诗断章取义的特点,把评论的重点放在礼乐规范上,因此简而言之“绘事后素”。历代学者对此句产生的歧义多有议论,考察历代评论与当代的学术成果,可以概分为两种观点:一说为“后素”,一说为“后于素”。

一、“绘事后素”之辩

(一)“后素”说

“后素”说以何晏、郑玄为代表。何晏引郑玄说,郑曰:“绘,画文也,凡画绘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2)在绘画过程中,先用彩色在纸上大面积铺染,最后再用白色填充描绘图案的线条,使彩色的部分界限分明,清晰成画。后南朝时期的儒家学者皇侃,在《论语义疏》中继承郑玄的观点:“如画者先虽布众采荫映,然后必用白色以分间之,则画文分明,故曰绘事后素也。”(3)近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从语法的角度来考辨“绘事后素”,又增添了很多新的思路与方法。如陈晓娟在《“绘事后素”辨义》一文中统计了《论语》中“后”字的使用情况,她根据《论语》中的语法规范,认为“绘事后素”只能解释为“绘事以用素为后”。(4)此外,现代研究者们使用“二重证据法”,通过古代工艺技术层面与出土文物证明“后素”说的可靠性,为我们扩展了新的思路。参看张念(5),陈晓娟(6)已发表的学术成果。

(二)“后于素”

“后于素”的说法以南宋朱熹为代表。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这样来解释“绘事后素”:

人有此倩盼之美质,而又加以华采之饰,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谓以素未饰,故问之。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禮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素粉为先。(7)

朱熹与郑玄的不同之处在于“后于素”,也就是五彩斑斓需以素色做底,素色要在前。杨伯峻先生也遵从朱熹的解释,在《论语译注》一书中翻译为“在白色的底子上画花。”(8)

根据以上所论,我们很容易看出郑玄“后素说”与朱熹“后于素”两种学说的不同,但这两种说法所论,最后殊途同归,都指向了“绘事后素”精神层面的意义——以“礼”为重,子夏举一反三意识到孔子论诗与礼的关系,礼可修身成人,是君子的道德规范。素与绘的关系正如人与礼、文与质的关系,二者的和谐统一正是孔子美学追求。

二、“绘事后素”与儒家的审美思想

(一)礼后乎

郑玄等人的“后素”说在解释“绘事后素”篇时,认为庄姜的华服之美与容貌之姿并不完美,最后要用“礼”来点缀,才能真正展现庄姜之美;朱熹等人的“后于素”的观点是,美人之所以美是因为华服、仪态等外在的后天修饰是建立在美人的天然之姿上,就像在素底上绘画,底子干净色彩才能绚丽,引申到礼上就是人的德行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人格上。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1)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2)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3)

孔子将“礼”摆在重要的位置,礼对人格的建立、对于社会秩序的确立、与“仁”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礼是在仁之后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4)礼乐仅仅是指玉帛钟鼓这些外在的形式吗?当然不是,这些只是礼的外在形式,真正重要的是以仁为代表的德行。那么,何为“仁”呢?“子张问仁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慧。恭而不诲,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慧则足以使人。”(5)这五种德行就像底子,只有人的本质干净纯质,礼才可以发挥;同时具备了这五种德行,“礼”就是最后的“素功”,有成人之用,否则无礼则不立。有人也把“仁”与“礼”引申到“文”与“质”的关系。

(二)文与质的关系

质,是事物的内在形态。文,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孔子用文质关系评价君子的德行,把它当做君子修身的理想状态。文质关系一直是符合孔子审美追求的哲学命题。

最初孔子所论的文质关系并非针对文学创作或文章写作,而是专指君子的修养与德行。“质”,是内在的思想品质,是我们说的仁义道德修养。“文”,是外在仪表的修饰,是符合礼乐文化的要求的行为规范。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外在的礼仪要与内心的仁德相统一,然后以“礼”成之。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是杂半之貌,真正的合乎理想的人格是文与质的中和,二者不可偏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6)“质”作为内在的本质,与外在形式的文应达到和谐统一。忠信仁义等合乎君子的品德,要通过“礼”的形式来展示,有礼必有仁。如果单只有“礼”的形式,没有内心的仁德,那么这就不算的真正的礼了。“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比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7)这些都强调了内在与外在相统一的、内容与形式相表里的审美要求。

三、孔子文质关系思想的来源与发展

孔子对文质关系的强调与重视,我们可“知人论世”,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窥探一二。从殷至周,从原始的“质”至“文”,礼的发展逐渐成熟,礼作为可以为文的内容不断丰富,它不仅规范人们的社会、伦理关系,而且成为社会管理强有力的精神层面的手段。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作为旧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家与新时代思想家的先觉,孔子意识到周礼崩坏对社会的影响。文胜于质,那么礼只能成为繁冗的外在束缚,变成空泛的教条。质胜于文,人们的行为没有管辖规束,过于原始粗俗,则有“野”的隐患,二者任意一方都不偏废,两者融合达到和谐统一才是理想的状态。孔子强调恢复周礼,不仅是出于一位政治家的理想,也是孔子作为思想家的追求。

在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对这一思想都做了不同的发挥。孟子提出“养气”说,注重培养人的浩然之气,从这个角度上,孟子是更偏向于质的方面。荀子则强调后天学习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是强调外在之“文”对“质”的规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文质关系的重视,不仅应用到君子的修养上,经过各代发展,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成为评论文学的观点。

四、结语

通过“绘事后素”一篇,我们窥见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与追求,孔子把道德、礼乐与社会国家治理联系起来,创立了更宽泛的哲学、美学观念。“绘事后素”所表现出的文质关系,也就是内在的仁德与最后的礼的形式相统一,它强调了人以仁德作为本质和礼立身成人的作用。这些都包含着孔子与儒家仁德为先、礼为贵的核心审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