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看校园流行语使用情况

2020-05-15 06:14魏小红
北方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流行语校园大学生

魏小红

摘要: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传而使用的语言。(1)而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区域,有着特殊的人际关系、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领域的言语文化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校园流行语是即时反映当代大学生心理面貌、想法感受、文化乐趣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大学生

流行语、网络热词等都有其一定的生命周期和体现,面对不同的群体其内容也会有不一样。笔者以校园为调查地点,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校园流行语进行简单调查、分析及评价,以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为理论支撑,了解大学生在使用校园流行语上的差异和隐藏在背后的心理价值取向,关注他们的心理和生活困惑,提出思考和建议。同时作为校园文化的“窗口”,留心生活、关注身边的语文现象,可以发现处处皆学问,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问题意识。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以新疆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100份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经统计,现将新疆师范大学大学生使用校园流行语的调查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调查结果

问卷要求学生列出自己常用的10个流行语,经统计如表1所示:

从排名在前十的这些流行语可看出,该校校园流行语的使用频率较高,种类较为丰富,校园语言环境活跃。但男、女生在流行语的选择风格上确实存在情感表达、兴趣爱好、学业态度上的差距。

(二)校园流行语使用情况分析

1.性别因素

作为影响校园流行语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的重要的因素之一,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会使他们的语言态度有所变化。通过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在使用校园流行语中会有较为不同风格。女生的语用习惯都比较委婉,表达含蓄,而男生则会更直接、粗犷一些。在校园流行语中不免会有一些低俗、粗鄙的语言,女生相对来说温文尔雅一些,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女生会尽力避免使用这类语言。

2.年龄因素

不同的年龄的人对于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会有显著的影响,调查中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大一的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并且喜欢这种流行的说法,但是其他年级的学生这种喜欢和接受度会有所降低,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充,见识的增加,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喜爱程度也会随之增加。

3.交际因素

被调查的学生中为避免出现沟通障碍或是其他尴尬的场面,他们选择不说校园流行语的比例最高的场合就是在和陌生人进行交谈时,这说明使用校园流行语需要一定的语境。虽然在和长辈聊天中为使双方谈话更显趣味,偶尔会使用流行语,但不经常使用,是因为一些长辈在一定程度上也听不懂,没有共同语言。在和自己的同学、朋友聊天时,使用流行语的比例较高,同龄人之间选择相同类型的话语,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与潮流同步的优越感,这也是情理之中。

(三)校园流行语的类型分析

1.与课程有关

校园中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就是学习,也是校园生活的主要内容,例如:将“逃课”变成“翘课”,“逃”字略显平凡,一个“翘”字让意境变得更加具有冒险和挑战意味。另外“挂科”一词中“挂”字生动表现出害怕考试不通过,对自己“生死存亡”的忧虑。

2.与情绪有关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受情绪影响,从流行语的使用来看,其宣泄都偏向于负面情绪,如“郁闷”“不爽”“我晕”“生无可恋”“我太难了”,总之在学生感到迷茫、无助、寂寞时,大多会选用这类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离开父母的呵护,在大学这种集体生活中会感到各方面的压力,无所适从,而这些负面的流行语也正是他们心态的写照。

3.与青春、爱情有关

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大多为18-24岁之间,对于爱情也有强烈的追求。于是关于爱情的校园流行语也就应运而生。比如一些“土味情话”在校园里也颇为流行。如:“你今天有点怪”“哪里怪?”“怪可爱的”。通过网上全民炒作,学生模仿运用,这类流行语在校园里可算得到了大众的“宠幸”。

4.与称呼有关

最近几年韩剧、日剧、美剧等大量影视作品涌入中国市场,受到青年学生们的大力追捧和热爱,会大量模仿和使用剧中的話语,在称呼上也有所引用,如“亲”“小哥哥”“小姐姐”等。可以通过亲近的称呼拉近人与人间的关系,如果是异性,也会有一点暧昧的成分。

5.与语气有关

有不少是通过方言的音译,如“有木有”就是河南方言“有没有”演变而来,“虾米”是闽南语“什么”的谐音,还有一些不是方言的如“神马”是“什么”的意思。

6.与时政有关

对于时政要时刻关心,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较高文化素养和使命担当,对于国际关系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例如中美贸易战,央视新闻频出金句,怒怼美国,“怨妇心态”“做人不能太美国”等这些话在学生中间也经常会作为聊天的内容。

(四)校园流行语来源分析

据调查,学生获取流行语的途径多种多样,源于网络的比重最大,影视作品次之,流行歌曲与小品、强势方言的也比较多,但来源于报纸、杂志的最少,因为报纸、杂志的报道一般都具有专业性,多为正式场合,报道内容较为官方,因此校园流行语来源于这些地方的相对较少。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是我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平台之一,在打字时有些人会觉得打字麻烦,于是为了方便聊天还会有很多聊天缩写,如“SK”是生日快乐,“XSWL”是笑死我了,“BHYS”是不好意思等等。(1)还有源于影视作品的经典台词,如《甄嬛传》中华妃那句“贱人就是矫情”,宋小宝的小品《选妃》中“我劝皇上一定要雨露均沾,可皇上偏不听~偏不听哪~”,还有一些歌曲,在一定的环境下也会被赋予不一样的意义,例如张信哲的《过火》,在近期香港事件中,有很多爱国爱港的学生在游行中齐唱了这首歌,本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歌,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下,大家觉得歌词符合意境,所以引用过来,有不少网友调侃道“张信哲打死也没想到自己的歌会在今天这种情况下派上用场”。

(五)校园流行语所起的作用分析

大学生们对校园流行语作用认知较为集中的是为校园语言生活增添活力和聊天素材,其次是有利于舒缓负面情绪,以自嘲方式释放压力,接着是表达自我个性,展现语言不同的魅力。(2)而对于校园流行语的动态跟踪则很少有人注意到。

(六)对校园流行语认同态度分析

对校园流行语的发展认识,同学们各持己见。其中认为校园流行语为汉语词汇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应该大力支持的人数占比为40%,认为需要多加规范引导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占比53%,其次有4%的人认为不合规矩的使用汉语,会间接影响一些初中生或小学生对汉语的准确性认识。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不关乎自己的事。

三、结论

校园流行语既是现实生活的即时反映,也是学生们精神状态的写照。学生们使用个性自由的言语,富于调侃幽默,丰富校园话语空间,增加了校园生活中的对话情趣。但是作为新兴事物,有利有弊,一些负面消极的词汇也会影响整个校园风貌,长此以往易使人们对流行语产生偏见,任意曲解其表达意思,会让人产生混乱,因此需要各方面多加引导规范。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既要看到其积极影响,又要警惕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流行语校园大学生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巧借 流行语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