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指导下的张培基汉英翻译分析

2020-05-15 06:14周洲
北方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汉英翻译

周洲

摘要:本文以《我坐了木船》张培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从内容、风格、流畅性三个层面,分析张培基散文翻译是否符合泰特勒对“优秀翻译”的定义,期望对散文翻译实践有所启迪。

关键词:泰特勒;张培基;散文翻译;汉英翻译

一、《我坐了木船》的思想及语言风格

《我坐了木船》的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述了抗战胜利后叶先生想要乘坐木船出行,友人以木船危险为由劝他改乘飞机轮船,他却认为木船尽管危险,却可以堂堂正正去往各处,他从买票这件小事着手,批评了当时“走后门、拉关系”的社会风气,同时直指背后黑暗的社会制度,具有批判現实主义特征。

叶圣陶主张删繁就简,认为“简明如话为佳文”。《我坐了木船》这篇散文夹叙夹议,内容短小精悍、情感真挚恳切,沿袭了叶圣陶质朴简洁的文风。作者通过平实自然的表达,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又让文章朗朗上口。

二、泰特勒三原则

泰特勒于1791年对优秀的翻译作出定义,即“原作优点全部转移到译作中,译语使用者能够像源语使用者有同样的领悟和同样强烈的感受。”(1)翻译三原则由此提出。

原则一要求译作应完全复写原作的思想。因此译者必须透彻掌握源语文化背景、作者思想,才能在原文含义模糊不清时,准确判断出与上下文最贴近的含义。但有时译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当处理原文,使得译文锦上添花。

原则二要求译作的风格、手法特征与原作相同。译者应准确辨别原作文体风格和手法,并在译文中予以保留,这样才能在语言转换后依旧保留原文的主旨和意境。

原则三要求译作语言应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译者需在忠实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基础上,运用与原作同样流畅的语言传情达意。译者好比画家,临摹原作却不能照搬原作,尽管语言之间存在隔阂,但译者还是能通过另一种手法展现原作的神韵。

三、翻译三原则在文章《我坐了木船》中的运用

根据原则一,泰特勒认为译者必须透彻掌握译入语、译出语以及原作题材,才能在原作含义模棱两可时,选择与原作思想最为接近的一种意义。《我坐了木船》中有几处原文易造成歧义,译者翻译时需反复推敲原作的含义。

例1:

历来走川江的人都坐木船。就是如今,上上下下的还有许多人在那里坐木船,如果统计起来,人数该比坐轮船飞机的多。

张译(2):People used to travel by wooden boat up and down the Sichuan section of the Yangtse River.Even today,many continue to do so,and statistics will invariably show a higher percentage of people traveling by wooden boat than by steamer or aircraft.

本段的轮船可以广义上理解为所有大型机械船只,也可以狭义上特指蒸汽轮船。联系文中提到的买票、川江,能够推断出这里的轮船特指搭载乘客的蒸汽轮船,故不能用ship而应当用steamer,更贴合原文想表达的含义。

长江上游的大部分河段处于原四川省境内,故人们常称之为“川江”。译者若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初见“川江”时易将其直译为“the Sichuan River”。而张培基因掌握原作文化背景,将其增译为“四川段的长江”,可谓恰到好处。

“上上下下”可以有多种理解,如人们上船下船的动作、社会阶级的高低,以及河流的上游下游。首先按照第一种理解,上下木船的总人数比坐飞机轮船的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从规模来看,木船搭载的人数无法和飞机轮船相提并论。其次,“上上下下”若指社会等级也不成立,因为上流社会出行通常是轮船飞机而非木船。最后按照张培基译文中的思路,“上上下下”指河流的上游下游,只有这样乘坐木船的总人数才会比坐飞机轮船的多,因此是合理的。

根据原则二,译者需选择恰当的词语、语句和修辞,以便读者同样能够感受到原文的风采。《我坐了木船》一文语言直白、简洁自然,翻译时需保持译文风格和手法与原文一致。

例2:

“黑”字表示作弊,表示越出常轨。你买黑票,无异同作弊,赞助越出常轨……这自然是书生之见,不免通达的人一笑。

张译:"Black"signified fraud or illegal practice.Buying a"black"ticket is as good as getting involved in a fraud or an illegal practice...All this is undoubtedly the pedantic view of bookish person-a view which must sound ridiculous to all sensible gentlemen.

叶圣陶先生首先提出“买黑票”意味着不遵守规、越出常轨,我们作为公民应当有所坚守,随后又自嘲自己的看法是“书生之见”。张培基将“无异同”翻译为as good as...,“与……几乎一样”,反话正说,既体现原作的讽刺口吻,又使译文像原文一样自然。本段结尾处作者嘲笑自己“书生意气”,张培基没有将其译为academic,而是译成pedantic指对细枝末节的追究,强调不懂变通,更能展现叶圣陶坚守原则的情操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愤慨。同理,张培基将“笑”译了ridiculous,指出在其他人看来作者的想法愚蠢可笑,凸显了原文讽刺的风格韵味。

根据原则三,译者需灵活流畅地再现原则,因此译者需注意英汉异同,汉语是意合语言,以话题为中心展开说明,话题即为逻辑线索;而英语是形合语言,通过关联词等手段衔接意群。译者必要时需对原文进行整合或拆分,跳出原文语言框架,保证译文的流畅性。

例3:

最有味的是冒充什么部的士兵,非但改名换姓,还得穿上灰布棉军服,腰间束条皮带。

张译:The funniest thing is when you try to pass for a soldier of a certain army unit,you must not only have your name changed,but also wear a grey-cloth cotton-padded army uniform with a leather belt around your waist.

本句有两层含义:(1)最有味道的事情是冒充士兵。(2)因为不仅要改名换姓,还要穿军服束腰带。中文是形合语言,语句之间的逻辑并不明显,两句并成一句依然通顺。但若直译成英文,将“冒充……士兵”译成表语,那么原文一句便断为两句,不再流畅。

张培基以the funniest thing为主语,be动词后接了表语从句,又在表语从句中借助连词when引导一个时间状语从句,环环相扣,最终串联起“冒充士兵”“改名换姓”“穿棉布军服”等动作。而对于“腰间束皮腰带”,译文通过在uniform后面加上“with+名词”这一结构,将这句话与前面的“穿棉布军服”整合起来处理,使其合二为一,从而组成英语的一个复合句,加强了句子的整体性,让译文具有与原文一样的流畅感。

四、结语

本篇文章以泰特勒三原则为指导,以张培基《我坐了木船》汉英译文为例,考察了三原则在散文翻译中的运用。张培基先生对原文理解透彻,并在译入语中用最恰当的表达复写出原文作者的思想,根据原文风格变换译文风格,恰当地整合拆分汉语句子结构,使译文流畅。因此其译文符合泰特勒对“优秀的翻译”的定义。

猜你喜欢
汉英翻译
《最简方案》理论下的汉语反身代词英译指称研究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
公示语汉英错译的原因分析及其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