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更安全的医院”有多远?

2020-05-15 06:01陶紫东文思敏
第一财经 2020年5期
关键词:流线建筑设计病人

陶紫东 文思敏

武汉方舱医院是中国独创的抗疫医疗解决方案。

在中国经历新冠疫情峰值的2月,武汉各个医院里人满为患的照片传遍网络。透过那些照片,普通人看到的可能主要是医疗资源如何被挤兑,医疗建筑设计师邢立华看到的却是另一些问题。

“你把医院建造成迷宫之后,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次疫情就暴露出来了。比如病患到处乱走,传染了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邢立华对《第一财经》杂志说。他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本原设计·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主导过多个医院设计项目。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流线设计是重要一环。清晰的医院流线可以有效分流患者,从而提高就诊效率,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此次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与方舱医院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流线的“三区两通道”就是抗疫“标配”。

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两通道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这样的流线设计方式其实并非应对疫情的新发明,它本就是设计传染病医院的常见思路,用以分隔病人、医生与易感者。

但正如邢立华所言,中国公立医院流线设计不清晰的情况很常见。不过,公允地说,在目前中国医疗资源并不充沛且极度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以响应极端情况的能力要求反推,以此定义医院设计,似乎也并不合理。“传染病科室平时不挣钱,而且它的能耗成本比非传染病科室高,用来收治其他普通病人又太奢侈了。因为用不到,所以很多医院没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郝晓赛说。她师从中国著名建筑学家、“非典”时期北京小汤山医院设计者黄锡谬。

那是否应在医院建设之初就引入可实现平疫快速转换的弹性设计呢?这便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即医院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医院的设计理念则与之密切相关。因疫情受到关注的流线设计短板不过是中国医院设计的众多问题之一,中国医院设计最大的问题,也许是从根本上就对设计不够重视。

“很多醫院的扩建和改建工程一开始都只是关心规模和资金,往往忽略了设计。”南京鼓楼医院原副院长马戎曾对《第一财经》杂志(原《第一财经周刊》)如此表示。扩建后的南京鼓楼医院于2013年获得在全球颇具影响力的WAN医疗设计奖,是首个来自中国的获奖项目。

郝晓赛调研过国内大量的医院建筑,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她最大的反思点也与设计相关。“我们的问题在于,对医疗服务的刚需这么大,建了这么多医院,但对本土医院建筑设计研究和试验项目的建设投入很少,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存在脱节现象。”郝晓赛说。

她同时表示,在现阶段讨论医院设计,理解中国医疗的发展现状很重要,“从医院建筑史发展角度,欧美已经进入‘为人而建的阶段,我们仍处于‘为医而建阶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的也主要是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眭,保障全民健康。”

在中国医院设计师的行为手册中,“效率”通常是一个关键词。在中国的公立医院,你—定熟悉以下场景:门诊、医技、住院三幢大楼各自分开,医院像一座巨大的治病工厂病人来回运输自己……“三分式特别讲效率,医生不动病人动,(医生)单位时间能处理很多病人,病人则花少量的钱就享受到能救命的服务,这是很现实的解决办法,那么就医体验—定会差一点。”郝晓赛说。

三分式布局其实并非中国特色。从全球医院建筑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一布局方式在20世纪的西方也占主流,它体现医院这一场所在诞生之初的目的,即病患聚集共享资源,降低成本。

不过,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原则下,中国的医院设计妥协的可能不光是体验,有时甚至涉及安全,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流线问题。

邢立华认为,医疗建筑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它高度依赖所奉行的医疗模式,即医疗和保险制度决定了医院的管理逻辑,管理逻辑又决定了医院功能和布局逻辑,它们再进一步决定医院的设计结果。

邢立华喜欢强调医院设计的首要准则是“安全”。和文化、商用类建筑不同,一家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往往很难在视觉设计上先声夺人。“医院是以功能性为主的建筑,它的本质是一台精巧的治疗机器。”邢立华说。

医院建筑设计发展简史

港大深圳医院设计了类似交通枢纽建筑的双首层系统。

2012年,由他主导设计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投入使用。医院由深圳市政府投资、香港大学管理,拥有2000多张床位,是一家体量庞大的公立三级甲等医院。

港大医院的设计亮点是独创的立体交通接驳系统,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这个想法源于邢立华自身的看病体验。中国很多大医院的周边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如果是自己开车去,经常还没到医院就堵了,基本上没个三四十分钟你都进不去,进去了也找不到车位。”

邢立华认为交通瘫痪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低质量的就医体验,甚至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救治率,而且在医院周边制造新的城市交通问题。团队最终引入交通枢纽建筑的双首层系统:将地下一层打通为大量可以通风采光的下沉庭院;在主广场下面设置一套无风雨的接驳系统,将公交车和出租车引流至负一层,既能将人流快速疏导至医院,也让病人免于风吹日晒;这样的设计思路还延伸到了医院周边,利用“单循环”的交通策略快速疏解交通压力。

猜你喜欢
流线建筑设计病人
谁是病人
几何映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流线组织设计
CO2混相驱五点井网流线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