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果旅融合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2020-05-16 07:21谭志蓉
中国果树 2020年1期
关键词:重庆市果园融合

谭志蓉,程 庆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 ℃,大部分地区平均年降水量1 000~1 350 mm。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热量充沛,光照充足,满足温带落叶果树和亚热带常绿果树的生长发育需要。果树生产是重庆市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发展果树生产对促进该市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至关重要[1-2]。

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4]。国家大力支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2016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就发展产业融合方式、培养产业融合主体、完善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5]。2019年上半年,由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6],指出各地区应充分发掘地区特色资源,支持探索农业与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发展。

农旅融合给旅游产业和农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果旅融合也为重庆市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果旅融合实现了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有机融合,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是意义重大。重庆市果旅融合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目前针对该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观光果园的简单概述,缺乏系统性探究[7-8]。在此背景下,笔者深入剖析了重庆市果业与果旅融合发展现状和发展路径,指出当前果旅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或将对指导重庆市果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产生积极意义。

1 重庆市果旅融合发展现状

1.1 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重庆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的总要求,优化果业种植结构,发展现代特色果业。2006 年以来,水果产量逐年递增,至2017 年产量达445.94万t,年均增长率为18.7%。

重庆市以种植柑橘为主,柑橘产量占全市水果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截至2017 年底,重庆市柑橘种植面积达21.33 万hm2[9],总产量为250.58 万t,相比2006 年提高了1.76 倍。全市共有36 个区(县)种植柑橘,在布局上,柑橘产业向三峡优势区域聚集,三峡库区及长江干支流河谷区域集中了全市90%以上的柑橘面积和产量,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在品种上,继续坚持“晚熟与加工并重”走错季上市和延伸产业链条之路[10]。通过推进实施“三峡库区柑橘优势产业带”以及柑橘产业化工程等重大项目,重庆市在培育柑橘苗木、果园规划建设、果实深加工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发展迅速[11]。除柑橘外,梨和葡萄也是重庆市种植比较广泛的果树树种,但种植规模远小于柑橘(表1)。

表1 2006—2017 年重庆市水果产量 万t

1.2 果旅融合发展现状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果旅融合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带动果农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12]。为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重庆市提出在主城区近郊重点打造“精品果园”“花园式果园”,并于“十二五”期间柑橘形成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山等地5.33 万hm2晚熟鲜销生产与采摘基地,环长寿湖1.33 万hm2晚熟柑橘景观休闲基地;伏淡季水果形成永川梨、大足枇杷、巫山脆李、黔江猕猴桃、璧山葡萄、沿长江龙眼基地等一批商品生产基地与休闲果园。《重庆市经济作物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永川、江津重点发展兼顾观光采摘的晚熟杂柑,充分利用晚熟柑橘春天成熟、花果同树的特点,大力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果业;创建伏淡季水果标准化果园100 个,休闲观光和采摘体验果园6 500 个。

近年来,重庆市果旅融合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以巴南区为例,该区水果种类丰富,主要有柑橘、梨、葡萄、枇杷、樱桃、草莓等,至2017 年,水果种植面积达0.82 万hm2,水果总产量3.4 万t,总产值1.06 亿元。该区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农产品品牌,大力举办农业节庆活动,如梨花节、乌皮樱桃节等,拓展了果业的发展空间。在木洞、东温泉、姜家、接龙4 个镇共建成666.7 hm2观光型果园,在双河口镇共建成733.3 hm2观光型果园,在沿天(坪)天(星寺)公路沿线建成了433.3 hm2特色水果产业带。这些举措解决了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对接,使得小规模生产者能够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2 果旅融合发展路径

2.1 观光采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物质需求已得到满足,转而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观光采摘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全国发展比较广泛的一种果园经营方式[13]。

虽然重庆市采摘型观光果园发展起步较晚,但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以合川区为例,该区被誉为重庆通向四川北部、陕西、甘肃等大西北省区的“经济走廊”,是重庆市采摘型观光农业的重点发展地区。截至2016 年底,合川区已建成6.7 hm2以上标准化水果示范园61 个,33.3 hm2以上标准化水果示范园12个。以伏淡季水果为主题,将水果产业与周边产业有机地融合起来,创建了“特色水果+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区内古楼、大石、燕窝3 个镇建成优质枇杷百里长廊3 000 hm2,占全区枇杷种植面积的80%以上,产值占全区枇杷总产值的90%以上。依托优势枇杷产业,一直致力于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型乡村综合经济体。

2.2 现代林下生态园

在果树下发展林下经济是土地集约化利用的一种表现,可使农业各产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循环利用[14],铜梁区平滩镇的龙韵果乡是发展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园区始建于2014 年,目前已建成蜜柚、枇杷等果园566.7 hm2,涉及水果品类30 多种。并建设有蓄水塘、生物肥料加工车间、良种繁育棚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当地许多返乡创业农民通过承包果园,在果树下发展种植中药材白芷,以及白菜、莴笋等蔬菜,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龙韵果乡创业团队通过不断打造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经济效益明显。

2.3 共享果园

共享果园是指由果园经营主体提供果树,面向社会寻找认养人,为消费者提供全年精细化定制化共享服务,得以享受到亲手种植、培育及采摘、品尝果树乐趣的一种经营方式[15]。

璧山登云坪是重庆市首家共享果园,目前占地面积近66.7 hm2,果园内主要种植脐橙、桃、枇杷和石榴等果树。至开园以来,共享果园备受消费者认可,许多企业与果园签订了认养协议,可作为企业员工的福利,也可定制成客户礼品,来传承企业人性化服务理念。除了“共享果园模式”外,整个生态园内还有共享菜园、共享鱼塘、共享厨房、共享民宿等,丰富了旅游形式,提高了游客的吸引度。这种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容纳的劳动力是普通水果产业的5~10 倍,因此成为促进农民就业、提高果园收入的重要途径。

2.4 以果园景观改造乡村

在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各地乡村景观规划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以果园景观改造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在重庆市也比较普遍,这种模式按照“产业扶贫+乡村旅游”理念,丰富了美丽休闲乡村内涵,也带动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位于梁平区东部的聚宝村,2014 年7 月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当地政府新种植了133.3 hm2李树,多措并举对其进行了包装宣传。并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村容环境整治,使其成为“春赏花、夏摘李、秋品橘、冬观雾”的旅游去处。2018 年,聚宝村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带领村民实现了精准脱贫。柏梓镇是潼南区柠檬产业的核心基地,全区柠檬规划面积3.33 万hm2,产值达50 亿元。该镇在潼柏、崇柏、太柏3 条公路线周边建设柠檬示范园,并将3 条柠檬产业带沿线的房屋风貌进行整治,并配置有采摘、垂钓、赏花、餐饮等体验式乡村旅游项目,通过打造“柠檬小院”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建成以“互联网+柠檬产业+风情小镇”为内涵的“互联网柠檬小镇”,这对带动潼南柠檬种植、打造柠檬产业链、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果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产品缺乏特色

在重庆市果旅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经营实体是从传统的果园改造过来的,常见的旅游活动主要提供赏花、采摘、棋牌游戏、餐饮和住宿,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高品位、多功能和精深高端服务产品匮乏,缺乏创新性,难以适应个性化市场需求。大部分观光果园以家庭式小规模经营为主,经营分散、服务功能单一、规模较小、接待能力弱,存在辐射范围窄、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等问题,降低了自身抵御潜在风险的能力。据调查资料显示,重庆市观光果园的人均消费不足200 元,经济效益较低。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单一模式的粗放型观光果园终将被淘汰。

3.2 受气候制约,四季差异明显

水果生长具有季节性,若果类品种单一,采摘期较短,季节性更明显。虽然果旅融合发展模式受气候的影响较传统果业有所下降,但仍是制约重庆市果旅融合的重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采摘旺季,为满足游客的需求,必须加大投入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及完善配套服务,但进入淡季后,各项设备闲置,难以高效利用;旅游旺季过多的游客进入,还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干扰。在采摘淡季,诸多从业人员的“关门歇业”,为当地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重庆市气象灾难频繁,在采摘期,若受气候影响,导致客流量严重流失,增大运营阻力。其中重庆市黔江区以种植早中熟果树品种为主,晚熟品种较少,造成采摘期集中,不利于果旅融合的持续发展。

3.3 缺乏科学规划,各项配套设施不健全

大部分地区急于发展经济,对果旅融合发展经营模式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对果园区位条件、果树特征、周围配套资源、游客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等综合考虑。主要表现在:缺乏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仅仅利用现有的果园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功能不健全,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地结构和布局比较散乱,缺乏设计美感;果园品种配置不合理,整形修剪缺乏艺术性。大部分果树都是同一树形,高度相同,成行成列的布局,景观单调。

3.4 技术研究相对滞后

果旅融合不仅仅是果树学和旅游学的协调,涉及农业、文化和旅游业等多个行业,涵盖果树学、生态学、园林学及旅游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6-17]。重庆市对果旅融合方面的相关理论探索相对比较滞后,大部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果园选址、果树品种选择搭配、群落景观营造、果树优质生产、果园产品深加工开发、游客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撑,缺乏专业的技术、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以及相关政策支撑,使得全市果旅融合程度不高。

3.5 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重庆市果旅融合大都是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农户自发经营、自主管理为主,受自身管理能力、资本投入等条件的限制,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意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专业的人才培训和教育有所欠缺,服务意识不足,服务技能较差,在服务质量上与游客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降低了游客的体验度。这种低层次的管理建设主要满足中低端消费市场的需求,极易导致恶性竞争,造成市场混乱。

4 对策建议

重庆市发展休闲观光和采摘体验果园较早,在政策支持、模式创新、产业规模化与标准化、引导消费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其成功经验值得全国相似地区借鉴或推广。但保持重庆市果旅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仍需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

4.1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的原则。首先,政府部门可参照重庆市建设特大工业园区的成功做法,从果旅融合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实际出发,制定全市果旅融合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整体发展思路,引导果旅融合向集约化、生态化和品质化发展。其次,各地区无论是新建果园还是原有果园发展乡村旅游,都应该对当地自然气候、区位条件、消费者需求、市场容量等进行全方位考察分析,对果旅融合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进行论证,在全市总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各地区果旅融合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应注重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及各类经济实体投资,建立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果旅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健全果旅融合典范奖励机制,鼓励高质量经营实体的发展。

4.2 发挥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模式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之路是重庆市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在果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历史、产业特色、消费能力,强化市场调研,不断根据市场发展实际需求和自身资源发展内生性规律优化功能布局,强化顶层设计,选择适宜的模式,打好田园牌、民俗牌和生态牌,突出果园建设的特色。一类特色是尽可能多地增加优质果品的种类,延长采摘期。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栽培管理,提高果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新鲜水果的需求。二类特色是根据果树树形、花期、花色、果色等进行园林造景,如利用藤本果树的柔软性,将枝叶修剪成动物造型或花篮等不同类型,提高果园的观赏性。三类特色是将周边产业融入其中,如在共享果园中,增加共享菜园、共享鱼塘、共享民宿等,充分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体验需求。还可将当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以富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增强果园的活力,同时起到传承乡土文化的作用。

4.3 减小旅游淡旺季差异

丰富果品种类是延长运营期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毕竟发挥的作用有限。一方面,各地区应在充分利用丰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风情资源,有效平衡淡旺季之间的季节性差距。通过不断创新淡季旅游产品,确保在充分保障旅游旺季必要的运营需求下,解决旅游设施淡季闲置和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与附近景区之间的联动效应,通过联合经营模式来降低单一类型景区的经营风险,平抑季节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4 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

2019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指出,“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交通、信息、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配套服务也是重庆市果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各地区必须加大对旅游区道路、通讯、网络等设施的建设,为旅客出游提供方便。改善住宿和饮食条件,在提供农家特色的基础上,优化食宿环境。完善医疗、资讯和儿童乐园等服务设施建设,建设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健身设施,丰富消费者的旅游活动。果园各项设施与乡村建设设施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4.5 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果旅融合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建议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第一,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和服务意识,塑造规范化的果园旅游市场形象。第二,制定一定的优厚政策,如住房政策、晋升政策、利润分红等,吸引高层次的管理、经营、研发人才,构建多领域复合型人才体系,为重庆市果旅融合的发展注入有效运行的动力。第三,各地政府或经营企业,可通过与农业院校或旅游院校合作,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可在当地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以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高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6 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当前重庆市果旅融合发展规模还比较小,知名度较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果旅融合的发展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应该把果旅融合宣传营销纳入到各区(县)乡村旅游整体营销计划,各级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宣传。一方面,可通过构建宣传信息平台,制作宣传片、地图等宣传品,利用微信、电视台、广播或农事推介活动,推介景区特色、优质果品等。充分发挥旅行社、旅游协会的宣传促销作用,通过举办相关文化节,实现“以节促游”,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口碑效应”,利用当地城乡居民对果旅融合的认同,自觉进行“口碑”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猜你喜欢
重庆市果园融合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秋天的果园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我家果园丰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