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0-05-18 02:47蔡晓良蒋雪梅
知与行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蔡晓良 蒋雪梅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和全球性的中国方案,它的提出是时代变化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在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民族和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也成为新时代解决重大时代课题的迫切需要。通过重新梳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分析新形势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科学内涵,以便从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挖掘和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历史继承和时代发展。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在一定意义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自由人联合体在当代的重大实践。因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能够赋予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也有利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挖掘更加深厚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力量,对构建和谐世界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世界历史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1-0021-07

任何伟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大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加以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而形成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作为马克思思想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集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为一体的伟大思想瑰宝。从两者的思想理论内涵可以看出,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与相通之处。因此,要想科学分析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其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关系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一、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没有共同体的自由意味着疯狂,没有自由的共同体意味着奴役”,[1]自由的共同体状态无疑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在以前的共同体中,个人受制于各种形形色色的外在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只是消极、被动意义上的存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也做出了科学的设想与预言: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阶级、城乡、脑体差别消失;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得到实现等等。[2]根据马克思的描述,自由人联合体显然是要构建一个自由、丰裕、公有与民主的世界。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自由观本质上是资本的自由,其最终结果是资产阶级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自由观进行批判,马克思将个人自由视为其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中最为根本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自由个性是使个人脱离外在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的依赖关系的瓦解和物的依赖关系的和解,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的自由个性都能普遍获得,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旧的社会分工的消灭。马克思认为分工越发展,个人的发展越片面;分工越深化,发展越畸形化。所以,马克思认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要消灭旧的社会分工。首先应该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使农民和工人的区别、任何工种的差别以及未来社会职业的差别都将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消失。任何人都作为自由人而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也可以从事生产劳动、科学文化创作活动等。此时,生产劳动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和生活的享乐,而不是奴役人的手段和生活的负担。随着旧的社会分工的消失,每个人可以因职业变换的丰富多样性而获得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度也将获得极大地提高。

第三,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劳动是异己的,个人受自发性活动的束缚,在这种所有制下,不会带来个人的全面发展,只会造成个人的片面发展。因此,马克思坚决要求实现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所有,并接受联合起来的全体个人支配,这样就废除了依靠个人财产来剥削人的基础。当然,马克思这里所认为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个人能力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为标志的,从而接受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第四,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与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相联系的分配方式必然是按需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不再以劳动为尺度,不仅满足社会的生产方面的需求,还会满足人的消费方面的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方面的满足。在马克思看来,要求各取所需还要有一个前提,即各尽所能。这四个方面不仅是马克思对资本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也构成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建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提出至今,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其思想内涵与科学体系也日益丰富与完善。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国内外时代背景。从国际环境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和多极化格局下,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推动全球治理的必要条件。从国内环境来看,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联结“中国梦与世界梦”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主动承担世界责任,希望在世界难题的解决中发挥更积极作用的表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也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正义性、和平性、实践性、文明性。首先,正义性主要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指向是整个人类,而不是部分人或少数人,是要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最终也要建设一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其次,和平性主要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发展、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通过交流互鉴的方式实现文明开放等。再次,实践性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行动,需要经过人类漫长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最后,文明性主要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融合了中西方优秀文化和思想理论的精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响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也为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是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又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涵盖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方面:即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来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来建立“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经济上,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来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来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生态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来建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个方面,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既深刻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也共同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體”的总布局和总路径。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历史继承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提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世界难题和困境给出了中国方案。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人在共同体中生存发展、以现实的人为历史出发点、人的自由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四个方面。

(一)人在共同体中生存发展

在人类生产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无法进行独立的活动,无法应对自然的挑战,只有结合成为共同体,才能占有土地继而生存下去,所以共同体成为人存在发展的基本方式。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199个人的发展具有非自足性、不完整性和有限性,这也决定了个人必须依靠共同体才能生存。同时,个人只有以共同体的合作方式与自然、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才能获得和满足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共同体对个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存在方式。马克思在立足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人与社会有机统一起来,在人与社会关系中来考察人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更是直接将共同体作为人理想生存状态的自由人联合体。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35马克思认为人离不开社会,个人必须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集合体,离开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强调人在共同体中生存发展。一方面每个国家、地区和社会组织等必须依靠共同体才能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命运越来越紧密相连、利益越来越密不可分,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个世界中谋发展、促和平的各个国家等行为主体,关起门来自已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必将被全球发展的大潮所抛弃和淘汰。所以,每个国家的生存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共同体,脱离共同体而独自存在发展是不能长久的,终将获得失败。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从维护全人类根本利益的世界视野出发,并以全人类的自由发展为目标。这不仅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生活在共同体中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尊严,也是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中“人在共同体中生存发展思想”的当代诠释与演绎。

(二)以现实的人为历史出发点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并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1而且“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146这就深刻揭示了人必须是现实世界、现实国家的人、现实社会中的人,整个世界历史是人类创造的,是有生命的个体创造的,意识形态不过是历史的一个方面。因此,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具体的、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马克思正是基于以“现实的人”为历史出发点,通过对以往社会中人的抽象、虚化性的扬弃,并指出人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并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才能实现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复归。在资产阶级社会里,独立性和个性仅仅是对资本而言的;工人为了生存而成为资本家和机器的附庸,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则成为一纸空谈。在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中,每个人不仅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更是社会的一员,人无法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同时人的自由发展和才能的展示也只能在社会之中才能获得。因此,人更具有社会现实性。

以马克思思想的这一出发点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吸收和借鉴,并深入贯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中,成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核心议题的时代延续。“以现实的人为历史出发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把这一核心要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仅从全人类现实和根本利益出发,呼吁全人类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且,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个人类最关切的现实问题入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提出了科学描述与规划。因此,关注现实的人的根本利益,并以现实的人为行动的历史起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人联合体思想中“以现实的人为历史出发点”的历史继承与时代延续。

(三)人的自由发展规律

人的自由发展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之所以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因为它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并从资本主义中发展起来,摒弃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观的弊病。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所谓自由,对资本家而言,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对雇佣工人的劳动的无偿占有;而对于工人阶级来说,除了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其他的任何自由都没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统治下“自由”的无情批判与揭露,把人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真正有自由个性的人。因此,在马克思看来,首先,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有其自由的基础和内容。自由属于人,但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自由,更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实践的自由。其次,自由是以发展为前提。马克思在提出社会发展三大形态时,明确提出自由个性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社会财富的基础上。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与发展并不是互为前提的,反而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发展条件。最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马克思认为每一个人都自由地发展着,所以一切人都是自由地发展着,明确了个人自由发展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关系。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指导。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首要价值追求,公平与正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民主与自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自由”作为一种政治价值取向,首先,自由不是抽象的,不是任性的,而是有约束的、有内容的自由。这里的自由,一方面包括集体自由,又包括个人自由在内的个人正义和人权等内容。另一方面自由不是任性的而是有约束的自由,是在遵守道义基础上的自由。其次,自由是有条件的。它始终捍卫主权国家的独立主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始终捍卫国家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和分享发展成果的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是建立在国家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国共同遵守国际公認基本原则和世界权利义务体系的基础上。最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是自由发展的,所以整个世界也会是自由发展的,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说明了国家自由与世界自由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自由还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自由发展规律,两者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

(四)世界历史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中,自由人联合体是由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组成的,但它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推进过程。马克思认为,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并不是就某一国家、某一区域而言,是以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自由解放、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目标指向。随着历史的地域史、民族史不断向世界史的逐渐演变,世界历史才能真正完成。随之而来的人类社会才会突破自然共同体的狭隘片面性、超越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虚伪欺骗性,自由人联合体才会产生。马克思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马克思的“三形态说”中,将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人的自由个性”。在马克思的“五形态说”中,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可以看出,无论是“三形态说”,还是“五形态说”,都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发展的历程。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得以发展,人的自由解放也会不断得到实现,三者之间的发展是高度一致且相互促进的。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且资本主义的发展仍处于优势地位。在这样的特殊时代大环境下,我们要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必须要承认两制并存的客观事实,并认识到两大制度并存只是人类向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会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协商合作,也会促进彼此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这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从“三形态说”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科学体系,还是构建路径,都是对前两个阶段的超越与扬弃;从“五形态说”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社会的缺陷与弊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当代向自由人联合体迈进的过渡阶段,也体现了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中“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继承。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时代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立足于新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进行了历史继承。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从理想蓝图到现实构建方案、从社会治理到全球治理、从无阶级观到超阶级观三个方面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进行了跨时代的拓宽与发展。

(一)从理想蓝图到现实构建方案

纵观马克思所有著作和文献可以看出,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概括描述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基础上的科学设想,是对人类未来发展所构建的理想蓝图和科学规划。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现实化和具体化,既有现实化的实践路径,又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指导。这个现实和具体的构建方案即为:从我国周边起步、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凝聚我国周边、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协调与配合,先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最终致力于打造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立足周边是其现实构建的起点。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懂得的生活道理。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始终把周边外交放在首位。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秉持这一外交理念和政策,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起点放在周边国家上,先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第二,面向发展中国家是其现实构建的重点。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四以上。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都是中国外交的根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必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中国努力改善与发展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竞争关系是推动其构建的关键。以美、英、德、法、日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还是在教育实力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参与。但在近期中美贸易摩擦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合作带来的利益有多大,贸易战争造成的损害就会有多大。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是其现实构建的重要平台。如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峰会等组织和多边论坛,在解决地区分歧与矛盾、加强区域对话与合作、提供资金与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亚投行是21世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亚投行的开业,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和平台,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和公正合理有效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也对于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第五,“一带一路”是其现实构建的强劲动力。“一带一路”建设自提出以来,无论是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是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带一路”建设既为沿线各国拓宽合作平台和提供发展新机遇,增强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又让沿线国家与地区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促进共同富裕,成为团结沿线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劲动力。

(二)从社会治理到全球治理

关于社会治理的论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讨论和阐述。但在他们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学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批判等理论中,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體思想的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学说,其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由人联合体消灭了商品和货币。治理的目的不再是获得商品货币等外物。治理摆脱了以“物”为中介来调节和限制人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使治理回归到人本身,回归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之中。其次,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治理消灭了资本主义关系的治理形态。在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经常处于对立状态。在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治理中,以资本增值为治理价值目标的消失,社会治理的价值真正回归到为公共服务的活动中,真正实现了“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5]最后,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教育等手段在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通过教育等手段,促使个人能够自觉地化解利益矛盾、自主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从而能够平等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习近平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发展态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全球共同治理,恰恰是对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多变、全球性问题突出,更需要各国加强交流、同舟共济,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早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问题,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立即消灭商品、货币和资本主义治理形态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时宜的,需要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恩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社会治理思想方面加以创造性应用与发展,提出了渐进式的全球治理思想。通过创新的全球治理思想,一方面能够有效联合各民族国家的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不断迈上新征程;另一方面又能为人类社会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最高社会形态提供坚实的思想资源和物质基础。

(三)从无阶级观到超阶级观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一切都是为了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而资产阶级社会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对于被统治阶级而言,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空洞口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明确指出:“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4]164这种打着虚假外衣来进行阶级统治与剥削的形式,必然导致各个阶级之间斗争不断。马克思正是对资本主义阶段统治的本质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认识到其统治的阶级性决定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共同体中绝大多数人的自由、权利等只能是虚假地存在着。所以,为了摒弃这种虚假共同体,让人们真正享有并拥有权利与自由,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自由人联合体中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将得以彻底消灭,每个人都是作为无阶级性的个体独立存在于所生活的共同体中,并且可以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总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会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这也必然伴随着阶级存在到阶级消亡的过程。现在的世情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时代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进入阶级消亡的自由人联合体之前,必须要经历一个过渡性共同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的参与,也离不开资本主义国家的加入,这就决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超越阶级差别与偏见,努力化解阶级矛盾与冲突。只有尊重各个国家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顺利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早日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社会。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超阶级共同体思想是对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无阶级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为人类最终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社会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参 考 文 献]

[1] [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4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1.

[3]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 人民日报,2017-12-0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