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贫困地区就业精准扶贫工作调查与思考

2020-05-18 09:08宁高平王丽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精准扶贫

宁高平 王丽娟

摘 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就业扶贫是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社会特征、就业特征,抓住“关键”,靶向施治,有效做好动力激励、基层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促进、扶持体系建设等工作,可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固本制胜。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027-02

就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消除贫困、融入社会、获取个人尊严和给后代带来希望的主要方式[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扶贫方式。”调查研究非贫困地区就业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找准造成长期贫困的问题和根源,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从解决绝对贫困向消除贫困迈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追求。

一、唐山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征

唐山市是非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是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摸排、识别出来的,贫困特征、分布特征、就业特征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所不同。

1.致贫原因大致相同。70%以上因病因残所致,一人受难全家贫困。劳动年龄人群中,6.16%的人无劳动能力,4.95%的人暂时性丧失劳动能力。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机会较少、缺乏稳定收入渠道导致的贫困不同,身体残障、家庭拖累、劳动能力缺乏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

2.地域分布相对分散。全市4 613户贫困人口零星分布在18个县区175个乡镇2 051个村,一村只有一户或几户,且贫困户居住分散,不適合整县整乡开展“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等形式的就业扶贫,只能采取“一对一”“一帮一”措施。

3.职业技能培训意愿不强。大部分贫困人口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学习掌握新本领能力不强,不愿意参加长周期的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口中只有6.23%的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0.23%的人参加创业培训。有的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对教育培训作用认可不够,更多关注即时性收入,“两后生”中只有不足6%的人接受免费的技工教育。

4.就业创业动力不足。长期输血式扶贫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获得可持续收入分配的愿望不强烈[2]。对政府征集开发的岗位,或因技能不足无法上岗;或嫌劳动负荷重、工资待遇低不愿接受;或长期贫困形成较强的自卑心理,融入社会能力差,缺乏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全市就业帮扶人群中,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达35.86%;就业人群中,有46.78%的人稳定就业难以达到6个月以上。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没有充分开展起来,造成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缺乏、造血功能不足。

二、唐山市就业精准扶贫深入推进的困难

唐山市将帮扶对象由“法定劳动年龄内”扩充到“男60~65周岁、女50~65周岁”,因户制宜、一人一策,全覆盖式开展就业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1.帮扶对象界定困难。除明显的伤残、重病人员外,无法利用技术手段界定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程度;部分贫困人口劳动致富的信心和意志不坚定,就业意愿时有时无,以致出现为数不少闲散劳动力的同时,却有大量扶贫岗位空设。部分灵活就业贫困人口不愿告知工作单位,给跟踪帮扶、动态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2.就业扶贫招法不多。基层村干部和对口帮扶干部,有的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准确、掌握不全面,没有找到政策落实的有效途径,对就业扶贫信心不足、方法不多、用力不够,甚至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对本村贫困人口基本信息、贫困程度、就业和培训诉求等了解不细致,工作浮在面上;有的直接等待上级部门大包大揽的帮扶,扶贫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强。

3.劳务输出阻力较大。家庭人口较少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因需照顾残疾、重病、呆傻的家人,难以离家就业;部分贫困户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落后,存在不同程度“等靠要”依赖思想,不愿离家就业,年龄较大的只能依靠政府出资开发的扶贫专岗进行兜底安置,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从就业地域看,省外就业占7.7%,省内市外占1.62%,市内县外占7.84%,县内乡镇外占22.19%,乡镇内村外占9.33%,本村内占51.31%。

4.就业质量整体不高。政府发动规上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扶贫岗位,推荐了一些适合农村人口个人或合伙创业的项目,并给予倾斜性较大的帮扶政策,但贫困人口中,88.72%的为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仅占0.17%,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实现就业人群中,企业吸纳就业占24.39%,自主创业占0.62%,灵活就业占23.89%,扶贫专岗安置占51.09%,劳动收入整体偏低。

三、做好就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非贫困地区实施就业精准扶贫,不仅要从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着手,更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效机制。

1.持续的动力激励是先导。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就业扶贫必须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对有劳动能力但就业创业内生动力不足的,必须以转变“等靠要”思想为首要任务,“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通过持续开展以纾解困难、思想发动、感情沟通、政策宣讲、就业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教育,激发其劳动改变贫困的干劲和决心。对其中有就业创业意愿者,要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通过稳定就业振奋精神面貌。

2.有效的基层服务是基础。培养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的乡村干部,使其掌握并熟练运用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政策,提升基层工作能力,丰富基层工作方法,带领农村人口在政策扶持下脱贫致富。加快完善乡镇、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两网化”服务全覆盖,逐渐下沉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协调等事项,提高基层平台公共服务能力;注意通过基层平台、村代办员、广播站、微信等反复宣讲解读农村发展政策,提高政策的认知度和可及性,以政策引领“三农”富强。不间断开展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才基层服务活动,帮助农村农民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问题,增强农民劳动能力、致富信心。

3.实用的技能培训是关键。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根本在于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3]。注意创新培训方式,将培训项目面向所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择优开放,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并举,且进村入户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培训,确保“应培尽培、能培尽培”。将就业扶贫与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培训补贴和生活补贴(交通费)政策,实施针对性强的项目,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走技能就业、技能致富之路。加强培训方案审核、培训过程监管、培训结果考核,切实发挥技能培训强技精业、提升本领的作用,增强培训吸引力,扩大培训覆盖面。

4.精准的就业促进是根本。精准之于就业帮扶,就是将劳动力实际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对能够离乡就业的,根据市场和企业用工需求,采取“岗位+技能+劳动力”培训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以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进村入户”“企业特岗助贫”等活动,协调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对不能离乡就业的,突出产业扶贫,引导和帮助从事农业加工制造、农业服务及周边产业工作;或开发生态护林、乡村保洁、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公益岗位,安置年龄较大或女性劳动力;对其中灵活就业的,跟踪就业动态,及时帮扶就业又失业人员再就业。对有创业意愿的,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要筛选推荐市场前景好、带动就业强的项目,提供有针对性、跟踪式的创业指导和政策服务,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5.健全的政策体系是保障。加快发展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推行失能失智人群医疗康养集中护理制度;或探索家庭照料津贴制度,把青壮年劳动力解放出来,提高农村人口整体劳动生产率。完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政策,兼顾社会组织资助捐助,帮扶贫困人口及时解决因病因灾因学等暂时性困难。采取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创设“防贫保险”、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建立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体系。加大就业专项资金向农村倾斜力度,鼓励农村人口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农村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建立符合区域特征、市场需求的就业扶贫产业基地,培育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鼓励建设家庭服务业培训基地,推进家庭服务人员公司化管理,有序向周边城市培训和输送有生劳动力。巩固就业扶贫工作体系,厘清和落实市县乡三级就业帮扶责任,对具体贫困问题采取相應的解决措施,保证贫困劳动力参与到就业市场当中,逐步实现高质量就业,稳步提高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待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均等化,夯实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提高农村学生普及率和升学率,鼓励和引导“两后生”享受免费的技工教育,割断贫穷代际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中国就业改革发展40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9.

[2]  张丽宾.就业精准扶贫理论研究[J].中国劳动,2018,(3):4-14.

[3]  莫荣,陈云,熊颖.就业蓝皮书: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收稿日期:2019-10-28

基金项目:河北省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新时期有效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研究”(JRS-2019-3196)

作者简介:宁高平(1978-),男,山西吕梁人,高级经济师,从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通讯作者:王丽娟(1981-),女,河北唐山人,讲师,从事传播学、广告学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精准扶贫
加强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影响性因素
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企业英才俱乐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