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工作对学生就业的作用及应用探讨

2020-05-18 09:08卢昊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生就业应用探讨

摘 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高职教育开始了人才化教学改革,以此来适应国家对人力资源整体素养的要求。针对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德育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高职德育;学生就业;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174-03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从以往的技能型教育转化为职业化教育。而且,我国也正在加强高职德育研究管理,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发展做出了新的研究。高职德育工作贯穿于高职学生的专业设置、产学合作、教学管理和技能课程等方面,借助全灌输的教学视角,以期能够创新技能和素质综合化改革的人才培养途径。随着基层教育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知识教育有了更积极的认知,高职院校的办校数量、质量也不断提升[1],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良莠不齐的问题。部分高校强调人才化教育,但缺乏素质提升和德育知识教育意识,导致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模式效果有待深究。部分院校的就业率虽然高,但是学生实习后转业,频繁跳槽的现象依旧明显,有待深究。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理念

结合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点来看,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强调技能型人才、专业型人才,知识性和素质化教育也是很多高职转型需要关注的重点。为了推进高职院校转型,需要其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观念,创新教学理念,以期推动现代教学改革。

1.人本观。人本观指的是建立符合社会人才的需求观念。传统的高职教育多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削弱了道德约束和引导,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导致就业压力大,出现厌恶工作的偏激心理。对此,高职德育教育要围绕人才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需求,坚持高职人才培养,强调社会以人为本的建设需求,提升學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自己的自制力和意志力,实现教育价值。

2.实践观。结合道德观念和知识教育特点,现代高职教育要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不断实现知识和道德约束力的转换。教师要顺应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和品德信念,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约束。道德实践观念看似高深,其实十分符合高职学生的职业化、社会化和实践性特点。例如教师在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中,将学生放在一个模拟工作的环境中,让其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理性面对社会关系中的诱惑、挫折。在短暂的实践环境中,学生最终能形成一个自我意志调节,道德品质优化的认知曲面。

3.世界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紧抓学生的道德素养,要注意提升学生的世界观认知。这要求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阔视界的机会,让学生在传统的知识技能中发挥自己的能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观。随着现代德育教育改革,社会的教育发展途径也在不断地提升和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调整,高职教育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中。院校不能够妄自菲薄,也不能够坐井观天,要多与企业、工厂一线、学生家庭,以及其他高职院校保持动态的联系。让学生保持开阔的心态和科学的认知观,最终提升教育管理质量[2]。

二、分析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观思想

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是提升学生就业率,优化其思想认知的关键,只有借助全面综合化的教学引导,剖析学生的思想特点,才能够寻找出适合学生主观成长的新途径。结合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可知,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主观障碍有以下几点因素。

1.自卑感。高职学生缺乏自信心,因为高考失利,高职院校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唯一选择而不是理想选择,这也成为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无奈之举。在强烈的社会竞争下,很多企业也提高了用人门槛,不愿意接受高职学生,在主观条件下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量高职学生表示就业压力大,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呈现悲观心态。

2.抗拒感。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有规划,进入高职院校后,却因为教育环境、教学资源、个人因素等自暴自弃,在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下降,个人责任心差,导致学生在院校内没有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3]。毕业后,对现实环境十分反感,选择啃老,并产生了强烈的就业抗拒心理。

3.自律性差。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下,学校和家长都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其个人行为道德的教育。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不理想,受原生家庭影响,自暴自弃;在校园内,个人成绩不突出,没有特长,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平淡或紧张[4]。进入高职学习后,学生的“解脱”心理明显,自控能力下降,缺乏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容易沾染社会的不良气息,漠视院校的纪律和管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基于高职就业目标,优化高职学生的德育途径

高职教育立足于技术化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改革,现代高校开始了德育素质改革。结合当前的社会改革局面,职业化素质教育质量是凭借高职院校人才化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维认知,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对此,高职院校要关注自身发展和改革,将德育教育贯彻到人才教育管理中。

1.职业道德教育指导。职业教育指导紧抓现代社会发展,是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增强学生服务价值观、优化其教育规则的终点。建议教师要树立一个综合化的教学环境,坚持贯彻职业道德改革教育,建立专项的职业教育项目。首先,建议教师将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紧抓学生职业道德的心理素质和行为道德培养,及时为学生普及专业相关的法治道德和社会公德知识[5]。其次,要联系国家人才教育改革机制,将职业化发展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并从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职业道德教育途径。最后,要紧抓专业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管理质量,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针对此目标,院校可以开创典型楷模的引导工作,将职业道德教育之魂注入本院校的改革发展中。

2.提倡创新教育。基于社会化的改革,创新和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市场的代名词。职业创造力作为社会更新换代的内动力,驱动着大量行业模式、产业形式的改革。面对着人才化发展和院校全面教育改革内容,院校应当紧抓职业创新教育,让学生摒弃以往“铁饭碗”“技术谋生”的观念,为新一代技术人才提供指导。建议院校要将创新教育中的实践教育,适应职业化教育和社会发展教育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社会关系和网络化结果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内容,不断提升学生创业和就业机会。建议院校加强信息合作,不断和周边企业,院校交流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业合作机会[6]。另一方面,院校要改革内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校内模拟、社会调研、校内文化创新服务、技能比拼等方式,让学生在创新道路上崭露头角,让其在竞争中意识到社会人才需求的创新精神,正确认识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系,帮助其客观认识求职和职业化发展的历程,提升其发展实力。

3.心理素质。综上可知,面对就业,很多学生存在偏激、抵抗、自卑等心理。这些不科学的认知行为,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心理,降低学习、成长、成才的积极性[7]。对此,建议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在院校内部开展可行的教育改革课程,将心理指导课程引入大学生的生活认知中,并借助科学、高效、创新、正确、积极的心理引导措施,让学生适应心理调节,并有效地消除心理困惑,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消除心中困惑,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识品质和抗压能力,适应社会的考验,最终为自己的未来赢得更多机会。

4.个人素养。高职学生个人素养包括了个人的形象、气质、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等,也是很多企业“一面之缘”的关键。行为举止和言行品德都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内在,可以为企业增添光彩。对此,高职教育要紧抓毕业生教育管理,深刻了解到社会建设和用人管理的意义,并将个人的形象和企业的生命发展联系在一起。高职院校要将个人行为塑造扩展成高职学生的一门课程,建议院校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职业意识、言谈举止进行优化,引导学生培养好的价值观和外在管理。可以借助职场礼仪教育、行为管理、公务礼节和语言文字教育等多方面丰富学生的个人素养。

四、改革教育引导的措施

1.科学评估,了解学生的精神缺陷。德育评价功能是科学性格和综合性的内容,建议针对现代教学现状,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评估措施,让学生提升德育知识评价和功能性认知[8]。首先,建议教师在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的教学方式,分析学生现在能力和心理状况是否能够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并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计划和自测分析。其次,要从院校综合管理角度入手,建议从逐年的企业合作反馈和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正确评判学校的教育质量,探寻促进学生综合化发展的新途径,为促进德育教育,适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2.综合考核,改变德育和就业教学管理途径。德育考核具体可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如理论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课前演讲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鼓励创新;实践考核应重在考查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中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参加社会实践、日常行为表现以及社会适应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评价过程中尽可能让所有的评价主体都能参与,努力把德育教学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使这些层面相互补充、相互贯通,体现德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9]。特别是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技能考核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考核结合起来,使实习成绩成为技能成绩与职业道德考核成绩的综合。

3.多元引导,不断更新教学评估手段。以就业为导向德育观念的确立、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途径的拓展,必然丰富与拓展德育评价的内涵,从而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德育新模式。高职教育中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课程的实验、课程实习、校内实训、毕业设计到企业见习、企业实习等等,这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的基地。传统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案例的讲授,在观念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德性”与涵养,但忽视了道德实践,从而没能形成“德行”[10]。高职院校应把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统一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道德行为。这样会极大地提高高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形成高职德育的特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现代教育背景下,技术和素养教育也成为了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高效只有不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维认知,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建议高校针对学生就业需求和人才化培养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丽丽.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职德育改革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4):65-68.

[2]  胡丹鸯.“工学结合”视野下高职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建构[J].职教论坛,2011,(32):11-13.

[3]  王汇.职业素质培养视域下的高职德育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35):67-69.

[4]  李良进.文化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17):49-54.

[5]  戴春平.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111-114.

[6]  黄小玲.企业文化与高职德育工作融合之探析[J].职业时空,2012,(1):21-23.

[7]  莫华伟.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德育工作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2,(29):55-57.

[8]  刘京军.试析微视频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6,(5):69-74.

[9]  李珊珊.浅析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知识经济,2017,(9):172-173.

[10]  程德慧.基于职业生涯设计的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研究[J].河南农业,2007,(18):53-54.

收稿日期:2020-01-28

作者简介:卢昊(1988-),男,江西武宁人,辅导员,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生就业应用探讨
成功人生须精心谋划
促进金融院校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探讨
即兴伴奏对高校钢琴学生就业的作用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针对市场需求高校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变革
金融专业对学生就业前景的分析
品牌价值驱动下的品牌策略研究
ADS—B在空管中的应用探讨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水溶性色粉在防冻液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