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

2020-05-19 00:57
太空探索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东方红一号月球车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卫星按设计要求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地面对其实施精准测控,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仰望星空观看卫星过境,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中国正式开启了太空时代。50年后的2020年4月2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专题座谈会,隆重纪念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集团领导和航天专家共同聚首,一起追忆往昔,展望未来。

吴燕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与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航天有更坚实的基础、更优秀的人才、更好的外部条件,正处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的路上。此时,我们会不断碰到新问题、遭遇新挫折、迎来新挑战,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始终记得,新一代人拥有新的梦想,我们当前为之奋斗的梦想就是航天梦、中国梦。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当时我们国家的运载工具质量水平高、轨道高度相当高、入轨精度非常好、倾角发射得也很大,报出来的轨道参数经过核实,精确程度相当高,体现出我国的航天技术水平在当时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标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长三甲系列火箭首任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揭开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序幕。半个世纪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艰难的条件下发展壮大,成长为中国的世界品牌,为我国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些成就归功于党的领导、举国体制和航天精神。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一举打破了苏联、欧美等国家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我们没用一个外国的元器件,都是中国人自己造的。新时代的任务也很艰巨,年轻人要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热爱祖国,没有爱是不可能奉献的,最重要的是爱祖国,还要爱事业、爱岗位。

张贵田(中国工程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特别是火箭一、二级发动机的自主研制,经历了多重挫折。研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不稳定燃烧、高空点火等诸多技术难题,并通过材料选型与一系列技术攻关、试验,提升发动机性能,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交付了符合要求、稳定可靠的火箭动力。

【短消息】

“嫦娥四号”实现“双四百”突破

截至3月3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顺利完成第十六月昼科学探测工作,进入第十六月夜休眠期,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行驶里程达到424.455米,实现工作天数和行驶里程“双四百”的突破。该月昼工作期,嫦娥四号着陆器搭载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低频射电频谱仪按计划开机工作,开展既定科学探测。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红外光谱仪、全景相机、中性原子探测仪、测月雷达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开展巡视探测,支撑科研团队深入了解月球背面。

国际最小高能绿色推力器在轨验证成功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ADN(二硝酰胺铵)基0.2N推力器组件顺利完成在轨性能验证,产品推力及比冲性能均满足任务指标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次成功进一步拓展了ADN绿色无毒推进技术在微推进领域的应用,是我国在空间推进领域的一次新突破。目前,ADN基0.2N推力器组件为国际上已在轨飞行验证的最小推力的高能绿色推力器。

京师一号卫星圆满完成南极观测任务

3月11日,我国首颗极地观测小卫星“京师一号(BNU-1)”在轨运行整6个月后,圆满完成了南极观测任务。京师一号卫星发射以来,南极发生了两次大型的冰架崩解事件,分别是2019年9月25日的埃默里冰架崩解和2020年2月的松岛冰川崩解。针对极地环境突发事件,卫星运控团队紧急启动了机动模式,对上述地区实施过境即拍和连续监控,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观测数据。

风云三号微波成像仪分系统通过电磁兼容试验

近日,风云三号降水星微波成像仪分系统顺利完成与数传中继终端分系统的电磁兼容专项试验。微波成像仪26个通道在96个工况下输出稳定,抗干扰能力满足系统要求,也充分验证了微波成像仪的抗干扰能力,为型号正样研制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东方红一号月球车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发布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升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携约170余项高新科技成果亮相珠海航展
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取得新进展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如此文章应该摘得更详细些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月球车之最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字奥秘
Mining the Moon Becomes a Serious 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