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航天:“后来者”逐梦

2020-05-19 15:11慕小明
看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后来者探测器轨道

慕小明

2018年進行补发卫星后,印度至今仍未发布IRNSS系统投入运行的信息。图为第六枚卫星IRNSS-1F发射现场

印度正在探讨“载人航天”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发展计划,计划明年12月进行首次载人轨道飞行试验。但由于疫情暴发,印度最重要的科研生产机构—萨拉巴伊航天中心,被迫转产(或设计)医疗物资,可能会耽误一些航天发射任务。

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掌握了洲际弹道导弹、近地轨道卫星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一箭多星技术,以及环绕月球、环绕火星技术的国家,其逐梦之路值得关注。

筚路蓝缕

印度太空事业的“铸梦者”无疑是维克拉姆·萨拉巴伊博士。他生于英属印度的萨拉巴伊家族,二战时期在剑桥大学物理系师从诺奖得主拉曼教授,回国后成立了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个专业的物理研究机构。

印度成为亚洲首个、全球第四个成功开展火星探测的国家。

苏联1957年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受此鼓舞的维克拉姆博士面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组建印度自己的太空研究部门。但是,当时正值印度划拨巨款向法国采购军备,尼赫鲁根本拿不出钱发展卫星技术。

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火星轨道

后来,受美国公布“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影响,维克拉姆博士促成了1962年印度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其独立于国防研究部门,直接向尼赫鲁总理负责。

研究太空技术,火箭发射场必不可少,而且靠近地球磁赤道为佳。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特里凡得琅机场附近有一个小渔村,被选中建设印度的第一个航天发射场—顿巴航天中心。

印度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就坐落在顿巴的一座老教堂。这座教堂里,主教的房间被改成了生产车间,牛棚当实验室,并最终诞生了印度早期所有的探空火箭的型号和大部分现代运载火箭的设计草图。

仅仅筹备了一年多时间,顿巴航天中心就成功发射了印度第一枚探空火箭(没有载荷入轨的能力)。之后,由于空间地理的便利,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先后在这里进行了数百枚探空火箭和亚轨道火箭的发射。

1962年,维克拉姆博士遴选了5名科学家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学习,其中的卡拉姆后来成为“印度导弹之父”,发起了“大地”导弹和“烈火”系列洲际导弹项目,更于2002年当选为印度第11任总统。另三名科学家中,阿拉瓦穆丹后来接掌顿巴航天中心,穆尔蒂成为顿巴航天中心总工程师,拉玛钱德拉被誉为印度卫星之父。

维克拉姆博士在1971年因过劳去世,未能亲眼见到印度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路遥且艰

印度的太空研究与军方各自独立的管理模式,让印度的太空项目能够快速和国际进行合作。所以,印度并未像苏联、美国和中国那样,在导弹的基础上开发运载火箭,而是走出了一条先有卫星后有运载火箭的道路。

当初由于火箭技术基础薄弱,印度无法依靠自身能力将卫星送上太空。印度第一颗国产卫星“阿耶波多”,是由苏联“宇宙3号”运载火箭于1975年发射升空的。1984年,苏联还把第一名印度宇航员拉克什·沙尔马送入太空,让其在“礼炮7号”空间站上呆了近8天。

印度运载火箭的研发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极大提高。印度第一次用国产火箭成功发射的卫星很小,仅35公斤重。此后,印度开发了PSLV和GSLV两个系列的运载火箭。

前者在1993年首次发射失败,后来几十次发射,成功率在93%以上;后者利用地球同步轨道发射,难度相对高,2003年第二次发射取得成功,使印度挺进国际“高轨通信卫星”发射市场。

如果说2007年前印度的航天事业是“稳步发展”,那么之后就是“跑步前进”。

2008年,印度成功发射“一箭十星”;其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所携带的撞击探测器成功撞月。

2012年8月印度独立日当天,时任总理辛格亲自宣布将发射火星探测器。此后15个月内,印度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火星探测器的建造,并在运载火箭载荷不足的情况下发射,比原计划提前了3~5年。

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火星轨道。印度成为亚洲首个、全球第四个成功开展火星探测的国家。

2017年,印度以“1箭104星”的破纪录发射,轰动全球。第二年,印度以其高轨运载能力最强的GSLV Mk III型火箭,把一颗3.423吨重的国产高通量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2019年春,印度接连祭出反卫星试验和“一箭29星”的发射。虽然印度反卫星导弹以拖车拖行相对落后,靶标的轨道高度也有限,但一箭29星使用“太空摆渡车”多次机动,技术还是不赖。同年7月,印度又成功发射了第二个月球探测器“月船2号”。

印度的载人飞船计划也步步为营:2007年发射并回收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2014年首艘载人飞船进行了无人再入亚轨道飞行和溅落试验;2018年首艘载人飞船的逃逸塔点火试验成功;计划在今年12月和明年7月分别进行第一次、第二次无人轨道飞行试验……

第一名印度宇航员拉克什·沙尔马(中)

被低估的印度航天?

2019年印度成功进行首次反卫星试验和发射“月船2号”后,多国媒体看好印度的航天技术和实力;中国国内也有观点认为,印度航天恐怕是被严重低估的对手。

客观来讲,印度通过国际合作、标志性事件来弥补整体不足,取得了一定的轰动性效果,但这并不能改变印度航天“第二梯队”的角色。

从航天发射技术水平上看,印度首次火星探测的轨道设计方案,选择了以轻量级载荷、使用成熟火箭“抢先”进入环火星轨道的方式,避开了开发新款大型、重型火箭和着陆火星这些技术上的“硬骨头”。

再如,2017年印度打破多星发射纪录的104颗星中,有101颗是国外的纳米卫星,且还是同轨道面内逐次释放,卫星对轨道精度要求相对较低。印度的反卫星试验,也只能接近美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反卫星试验技术水平。

在独立的导航星座建设方面,印度是2013年才发射其自主的“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首颗卫星,2016年在发射了7颗导航卫星之后即宣布部署完成。2017年开始,IRNSS系统连续发生大面积星钟故障,部分卫星宣布报废;2018年进行补发后,至今仍未发布该系统投入运行的信息。

从航天发射规模上看,印度2015年的年度航天发射次数才首次达到5次,而此前十几年间都在3次上下徘徊。2017年,印度虽然以年初的1箭104星博足了眼球,但年度发射次数仅5次,还失败了1次。

2018年,中国航天39次发射位居世界第一,美国34次居第二,俄罗斯20次居第三,印度望尘莫及。其历史总发射规模,仅相当于新晋航天大国15~20年前的状况。目前印度的在轨卫星数为60余颗,约为俄罗斯的1/3、中国的1/5,不到美国1/14,整体规模与航天大国仍存在量级上的差距。

印度航天的产业体系短板明显,其从业人员仅2万人左右,精英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美欧。而美中俄这样的航天大国,从业人员规模可达20万~30万人,核心航天人才均由本国系统培养。

为走捷径而受制于人,已成为印度航天工业体系的顽疾。印度要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后来者探测器轨道
推荐书目《中国轨道号》
计数:轨道弯弯绕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后来者”百济“对标”恒瑞未来如何演绎还需观察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轨道”?
登山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正确认识功和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