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点打造切忌堆“盆景”

2020-05-19 15:19罗成友
当代党员 2020年6期
关键词:院坝示范点盆景

乡村振兴示范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基层党建示范点、基层社会治理示范点……在基层,有不少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都会打造一个示范点,既是供上面检查时看的样本,同时也供本区域内参照学习。

有些时候,这些示范点,还是由当地的领导亲自操刀打造而成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有一个镇的党委书记,集中了几百万元资金,迅速在一个村里建起了一个“示范点”。

这个“示范点”围绕一个村的主干公路而建,镇里先将公路进行了油化,然后又对路两边的10余户农家院落进行了统一的风貌改造,在院坝和房屋周围栽种花草,每户投入10多万元。

经过一番“穿衣戴帽”,短短几个月内,一个“振兴”的形象就显现了出来,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的“样板间”,甚至还在全区宣传推广。

前不久,笔者在采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也看到过这样的“示范点”:一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院落,镇上投入了两三百万元进行“整治”。

下大力气打造的“示范点”中,院坝、人行道用水泥硬化一新,农房外墙进行了美化,房前屋后做了绿化,院落的空地处修建了休闲亭和休闲廊,并用木板木条为每个农户在院坝里修了别具一格的鸡圈,在一处新建的敞式房里,还展示着一些体现农耕文化的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具。

这两个“示范点”,都是由政府出钱出人打造的,都由领导亲自操刀。在基层,这样的“示范点”并非个例。那么,这样的“示范点”能起到让其他地方照着干的示范作用吗?

很难!

有些时候,这样的“盆景”只能供上级领导来检查时参观,不但示范不了,还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我们都是同一个村的村民,为啥政府要拿那么多钱给他们栽种花草,改善环境,我们却一分钱也得不到?”当新闻媒体到那位党委书记搞的“示范点”进行采访时,没进入“示范点”的村民将记者团团围住,发出了这样的质问。

这一质问无疑让场面陷入了尴尬。因为,村民们所说的是事实——公路边的农家小院花香四溢,而距公路幾十米远的农房却是旧貌未改。

那个花了两三百万元打造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作用又如何呢?“示范点”所在的区组织开了现场推进会,把各镇街的主要领导召集到现场学习。

一些镇街的领导学习后,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甚至还带有些怨气。“要让我们集中财力,搞这样一个院落出来,也能够办到。可关键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只搞一个院落,而是街道内所有的农村院落”。

“示范点”难以示范,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是用钱堆出来的“盆景”,不是山坡上的鲜花,难以一花引来百花开。

一定程度上,这种“盆景”有时还无形滋长了“等靠要”思想。有“示范点”内的农民就曾说:“现在好了,干啥事都有国家出钱,国家总得帮我们把路修好,把房子改造好。”

其实,打造示范点,通过示范来指导、推动面上的工作,这本身没有错,而且是非常好的工作方法,是农村工作曾经坚持了几十年的好传统。

就好比当年推广杂交稻等先进技术时,从县到乡、从乡到村,都会搞示范点。那时的示范点是先由农业技术人员和乡干部下田动手,在一个点上用先进技术播种或栽插好,然后把全乡、全村的干部和村民代表集中到现场教学推广,让大家按示范点的技术标准干。

当年农业生产的示范点,花钱不多,但推广效果却是显著的。因为,推广的是每家每户都能够学得了、干得好的先进技术。

所以说,示范点打造的目的最终是形成“全景”,带来“风景”,如果一味去堆“盆景”,那就背离“示范”的初衷了。

(作者罗成友系中共重庆市委党建门户七一客户端暨CQDK全媒体特约专栏作家,全国知名的长期采访研究“三农”问题的“田坎记者”,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猜你喜欢
院坝示范点盆景
南通通州湾示范区打造双融合示范点
“小二级”示范点服务职工优秀项目
川北院坝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卜算子·院坝会
“示范点”成了关爱青少年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