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挂绿水灵山开九华

2020-05-19 15:21孟耀王子奇章寅虎
知识就是力量 2020年2期
关键词:九华九华山花岗岩

孟耀 王子奇 章寅虎

在安徽,有一座山,深得“诗仙”李白的青睐,这便是九华山。九华山原名九子山,李白与友人初次登临此地,感叹景色秀美、巍峨耸立的九座山峰好似盛开的莲花,便赋诗一首,赞誉其“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此“九子山”便更名为“九华山”。此后,李白一直对九华山恋恋不忘,又再次故地重游。为饱览九华山美景和寻仙访道,李白在这里建草堂隐居,留下了诸多遗迹、逸闻和诗篇。“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极好地描绘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观,而留下他足迹的太白书堂、太白井、太白洗砚池等景点也是九华山浓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华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色的地貌景观,不仅吸引了文人雅士,也孕育了丰富的九华山文化。在今天,九华山更是走向国际舞台,它作为地质地貌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典范模式地,2019年4月1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成为中国第39个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山与人的和谐融合究竟有何种魔力呢?故事可能要从1亿年前说起。

青阳-九华山复式岩基(绘图/孟耀)

骤升剧降的“峰-丘-盆”地貌

九华山山体的形成要追溯到1.4亿年前的中生代,当时地球正处于地质运动较活跃的时期。太平洋西海岸的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巨大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使得中国东部下地壳熔融形成岩浆。汹涌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上涌,然而岩浆的动力不足以支撑它们;中开地壳的层层束缚,岩浆最终耗尽力气,在地底下逐渐安静下来,冷凝成为花岗岩。在随后的几千万年岁月里,这样的岩浆活动发生了好几期,规模有大有小,最终奠定了九华山山体的基础——青阳-九华山复式岩基。

新生代以来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于九华山地区的影响剧烈。地壳发生了差异性升降,风化侵蚀作用剥去了花岗岩体上部的沉积岩,岩体终于见到天日。斗转星移,在断裂活动和风化、流水作用下,九华山变成了我们现今看到的模样。

九华山“峰-丘-盆”地貌结构(绘图/孟耀)

九华山山体南北绵延伸展近30千米,凸显了断块地貌的雄姿。山体隆升之剧烈,在直线距离不足6千米的范围内,完成了从盆地(平均海拔30米)到丘陵(平均海拔270米),再到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貌变化,形成壮观的“峰-丘-盆”地貌结构。九华山山峰多奇特俊秀,有名峰71座,形态各样。丘陵和盆地是九华山断裂的下降盘,经过长期的侵蚀风化堆积影响而成。高耸的花岗岩地貌奠定了九华山的地貌骨架,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栖息地。花岗岩台地为九华山的建筑提供了场地,丘陵和盆地则为九华山社区居民以及僧侣提供了开阔的生产生活场所,促进了九华山文明的发展。

九华山冰斗第四纪冰川遗迹?

新生代以来,全球发生过多次寒冷气候事件,形成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尤其是最近的第四纪冰期,对于现今许多地区的地貌形成都有着影响。

2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九华山被埋在银白色的冰雪之下,年复一年,冰雪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于是巨大的固体冰流顺着山坡缓缓向下,它以巨大的创造力量,对它所经过的山坡、谷壁进行刻蚀,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冰川地貌景观。当冰雪消退,大部分冰川遗迹在百万年的岁月中被大自然抹平消失,然而这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的九华山冰斗却遗留下来。九华冰斗面积约4平方千米,开口向北,南侧为芙蓉岭、东侧为插霄峰,中部地势平坦。

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考察了庐山、黄山、天目山、九华山等地,认为九华山存在九华街冰斗、桥庵的U形谷及终碛堤等冰川遗迹。在九华山的外围,1:20万的《安庆幅》区域地質调查发现有中更新世冰碛成因的泥砾层,砾石磨圆度较差,大多为棱角状、熨斗状,与河流、洪积砾石形态迥异。

但一直都有学者对九华山是否存在冰川遗迹持怀疑态度,认为这里的遗迹另有成因,而不是冰川作用的结果。不过笔者经过现场观察与取证,认为这里是冰川遗迹的可能性较大。

地貌影响建筑布局

冰川遗迹对九华山部分地区的地貌及人类居住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华山闵园峡谷内的冰川漂砾

九华山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深,多为陡峭山峰、山间盆地、沟谷、瀑布等。受到此类地势制约,花岗岩台地和山间盆地往往成为建筑的理想选址地,比如民居建筑多选址在山间盆地:也有部分建筑依山势巍然屹立在悬崖峭壁之旁。

东晋时期,九华山地区的人们垦田耕种,在芙蓉岭下创建茅庵,从此九华冰斗内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唐朝时期,古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来此地修行,建化城寺,以化城寺为中心,人们开始在九华冰斗内聚居,逐渐演化成了如今九华街建筑林立、依山形分布的建筑格局。

九华冰斗内,有冰川作用形成的一系列串珠状池塘谷地,并通过溪流串联起来蜿蜒展布。人类的聚居通常是以水源地为中心,化城寺于池塘高坡处首建,后有月身宝殿、祗园寺、旃檀林、上禅堂等国家重点寺院建筑,与顺串珠状池塘溪谷两岸线性展布的徽派楼宇民居构成九华老街,这是地貌影响建筑展布的典范。

百岁宫:石筑古堡立山间

传统的宗教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受自然因素制约,九华山的宗教建筑则是依山而建,形成独特的宗教建筑风格。百岁宫是其中的典范,它坐落于九华山插霄峰花岗岩台地,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的五层寺庙,主体建筑利用由南而北坡降的地形,楼层由低而高,主房梁直接镶嵌于坚硬的花岗岩上。远观其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这种建筑形制在中国现存寺庙建筑中极少见,是岩石与建筑、建筑与山峰的有机结合。

净信禅寺:青麻石造就古寺院

除此之外,古代交通不便,修建大型建筑多是就地取材。九华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其本身特点就是抗压强度高、吸水率低、表面硬度大,适宜作为建筑材料,这也是九华山地区独有的原材料优势,因而,由花岗岩石材修筑的建筑十分常见。始建于唐朝的净信禅寺,大殿为全石结构,不仅四壁为青麻条石垒砌,而且整个殿宇的梁、柱、斗拱皆系青麻石凿成,有的梁、柱一人合围粗细,并云纹雕刻。

徽派饮食特色鲜明

九华山山形陡峭,在极小的范围内,海拔从50米迅速上升至1344米。

不同的海拔高度為农作物提供着优质的水源和土壤,生长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低海拔的水域内生活着鳜鱼等鱼类:海拔200~700米处生长着竹笋、茶树、黄精;在悬崖峭壁的裸岩上还生长着石耳。再加上九华山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吴越、荆楚、徽文化等诸多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多元融合而又特色鲜明的徽派饮食文化。

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徽菜文化在九华山的独特地貌环境下更具独特而鲜明的特征。

山水造就莲花佛国

九华山“峰-丘-盆”地貌所具有的山-林-水形,是佛教道场追求的“雄奇、清秀、滋润、静谧”的重要原则。

“雄奇”是指九华山在6千米直线距离内实现了拔地而立的1000米高差与绵延近30千米的南北向山峰林立,在垂直节理的作用下,花岗岩山峰峻丽陡峭,或柱状、或锥状、或穹状,常隐没在云雾之中,颇有“浮云似海山作船,风起云涌浪触天”的气势。“清秀”是指九华山高差1000米的层次分明的茂密的森林植被与九朵莲花群的山峰群,诗仙李白也多次作诗颂赞。九华山因群峰状如九朵莲花,被定名“九华山”,因其与佛教的深厚渊源被称为“莲花佛国”。“滋润”是指九华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丰沛、气温温和,四季缭绕的云雾与流淌不止的溪流,成为了万物生长的源泉。“静谧”则是指九华山位于皖南山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虽然靠近长江繁忙的黄金水道,却在群峰的掩映下形成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

与此同时,当地居民运用智慧给冰冷的岩石赋予了鲜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象形石景观。目前,九华山已经发现的象形石多达44处。其中典型的有风化剥蚀形成的石佛观海、崩塌残留形成的仙人晒靴、滚石风化形成的大象出林等。

仙人晒靴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九华山耸起于长江中下游南岸,这里山形高低错落有致、气候植被土壤成带,物产生物格局有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九华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范本,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实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地。

(责任编辑/岳萌 美术编辑/满斗工作室)

猜你喜欢
九华九华山花岗岩
难忘的九华山之旅
再现与重塑:从“九华立春祭”看二十四节气在乡村的保护与传承
一次难忘的投票
花岗岩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作品三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花岗岩储集层随钻评价方法及应用
装饰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