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奇特的“人造生物”

2020-05-19 15:21刘健
知识就是力量 2020年2期
关键词:佩克阿西莫夫芬奇

刘健

“造人”梦想孕育“机械生物”

“造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在《列子·汤问》中就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工匠偃师向周穆王进献能歌善舞的机器人偶的故事;而在希腊神话中,火神与匠神赫菲斯托斯曾奉众神之王宙斯的命令,为克里特国王制作了一个叫“塔罗斯”的巨人机器人,它每天都会绕岛三周,用大石头投掷入侵者。

相比于神话传说,真正设计出有据可考的自驱动、可编程机器人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科学大师莱昂纳多·达·芬奇。1495年前后,达·芬奇完成了一幅机器骑士的设计草图,现在的人们常称其为“达·芬奇机器人”。它的身上装有齿轮,齿轮连着缠绕绳子的转轴。当机器骑士开始运动的时候,机器人内部的齿轮组和绳索会拉紧或放松连接在骑士身上其他部位的绳索,组成了一个能够活动的机器躯体。

1920年,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完成了他的舞台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这部剧作中,作者把一种按照人的样子制造出来的劳工机器人命名为“Robota”,英文翻译为“Robot”,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机器人。只不过在恰佩克的剧本中,“Robota”更类似于后世作品中的生化人。

具有人文特色的机器人形象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情缘

相比于恰佩克的剧作,机器人在20世纪初更加经典的形象是“铁皮人”。它们造型千奇百怪,但却都有一颗推翻“人类暴政”的心。这种情况,直到一位俄裔美国小伙子与号称“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伟大编辑者”的约翰·坎贝尔相遇才被彻底改变。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被誉为“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1940年12月23日,坎贝尔邀请阿西莫夫来到自己的办公室。两个人深入切磋了有關机器人小说的新构思,共同拟定了“机器人三定律”的基本内容。此后,阿西莫夫根据机器人三定律的原则,撰写并发表了多篇科幻小说。这些小说后来被集结成书,就是著名的《我,机器人》。

19了6年,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两百岁的人》中描写了一个一心想成为人类的机器人。为了让自己变成纯粹的人类,小说的主角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他不断地提起诉讼,要求法律承认自己的身份;通过外科手术,用生物器官代替机器零件,直到自己完全变成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最后他决定像一个正常人一样面对死亡。临终前,他终于等来了法庭关于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有尊严的人”的判决。

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机器人

1959年,供职于一家汽车公司的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在长期观察汽车生产流水线作业后,开始琢磨能否用一种自动机器来从事简单重复的重体力劳动。于是,他们分工进行研制,并在艰苦的努力后取得了成功。这台机器人,外形像一个坦克的炮塔,基座上有一个大机械臂,大臂上又伸出一个可以伸缩和转动的小机械臂,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代替人做一些诸如抓放零件的工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与其说它是一台机器人,倒不如说是一只机器手臂,但却由此开启了机器人时代的新纪元——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机器人。

相比于之前提到的经典机器人科幻作品,本期刊出的3篇科幻作品也各具特色。黄舒雯的《是机器,还是人?》继承了经典的机器人科幻叙事模式,在机器人觉醒,即将发起针对人类的叛乱时,善良机器人依然决定与人类站在一起,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陈思宇的《蠕虫》则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未来故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失去了四肢,而当机器人觉醒时,人类已经成为了无力反抗的蠕虫;谷佳宣的《找回失去的爱》则告诫世人,不要盲目地追求科技进步,而忘记了人类的本真。

尽管从本质上说,文学意义上的机器人科幻与现代的人工智能科学间没有太多的内在联系。但机器人科幻的盛行的确给了无数人启迪。至于在现实的未来世界,到底是“邪恶”的机器人横行霸道,还是“善良”的机器人成就美好生活。其实不取决于机器人,而是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

(责任编辑/陈莹 美术编辑/胡美岩)

猜你喜欢
佩克阿西莫夫芬奇
永不停歇的工作者
解读安妮·佩克汉姆流行声乐教学法
托佩克(Topigs)种猪日增重与背标厚选择效果分析
诗意的理性:论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中的人机伦理
达·芬奇 下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酒店服刑
酒店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