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研究

2020-05-19 02:55张小蓉王小宇
关键词: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

张小蓉 王小宇

[摘 要] 非物質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资源与文化根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符合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能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新时代要充分有效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功能,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且在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注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要素协调一致。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751;D64    [文献标志码]A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1,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进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锻造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充分认知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中明确位置、站稳脚跟,并延续民族的发展[2]1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精神源头是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不仅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光辉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需要选择一定的教育形式开展活动并借助这些教育形式与教育对象进行互动,这些形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意识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要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鲜明、丰富多样,既包括手工艺生产技艺及其制品、在民间流传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包括风俗习惯及特定的自然场所,还包括特定的语言、文字、医药知识,等等[3]277。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既能影响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能力,又能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同时,这些影响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作用的,教育对象往往“习焉不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显著特征为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受教育者达到一定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正是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其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信息。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就曾提倡以文艺育德,将文艺作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系统,发挥文艺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4]63。比如,人们在欣赏、学习、表演传统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时候,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艺术气质和审美水平,而且可以领悟到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感受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艺术实践的产物,可成为培养人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重要载体;民间习俗、民间神话、民间传统则能让人们感受到先辈们不屈不饶的英勇精神。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和阐发,可以对人产生深刻的思想政治道德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覆盖对象的全员性,与此同时就要求所运用的载体必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能极大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息息相关。小到一个地方会有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人的深刻影响,大到整个国家会有历史积淀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整个国民刻下的烙印,人们在享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实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来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民族记忆。当前我们党所面临的“新的伟大斗争”表现最为激烈的当属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其是有一些错误思潮暗流涌动,此起彼伏。文化自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如果一个民族缺乏优秀的文化传统,或者本民族的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无所认识,那么这个民族的人民就会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使民族群体内的成员保持一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效载体,能有效提升国人的民族情感、国家意识、文化修养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外来文化,不为各种错误思潮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动摇,不为各种诱惑所迷晕,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并发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现在中华文明正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后工业文明过渡的重大历史时期,在社会剧变面前,人们难免有挫折、浮躁、空虚和无助的绝望心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种自发的、淳朴的、无功利的精神与情感资源弥足珍贵,能让人们产生抚慰感和归属感,可减轻社会剧变的阵痛、调节社会转型时的无序和道德滑坡、充当社会变迁的润滑剂和镇痛药。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摈弃过去那种整体划一的教育方式,而采取与人们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开拓创新、包容多样的教育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博大璀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丰富多样的载体,并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大夫就提出,借艺术而求达伦理道德及社会政治价值的实现,具有其他任何教化形式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5]143。 一言以蔽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选择。

(三)以非物質文化遗产为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载体作为连接各要素的枢纽,对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及其整体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6]。通过一定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要求,因为思想具有内在性,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外显其性质和状态,同时,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也需要广泛传播并要求民众认同。思想的作用方式是主观诉之于客观的过程,这要求一定的载体作为中介。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其为载体,能有效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才能满足社会和人发展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绝大多数人创造、享受和消费的文化,是有关广大百姓生活日用的文化,本身具有传承性和活态性,以其为载体正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对教育情境具有优化功能,使教育情境更加生动,同时能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并有效达到教育目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

现实的人们所面对的历史成果中,思想文化的历史成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是社会延续的基础,也是新的思想文化创造的基础。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中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7]。迈入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载体功能更加重要和突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民间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温床,又是主流文化的演变,还可以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当主流文化抵达不到的时候,民间文化一直就是当然的主角,肩负着文明薪火相传的重任,而在主流文化抵达和覆盖的地方,民间文化也积极发挥作用,甚至常常把主流文化消融在自我特色之中[3]5。在整个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就是一个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不断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因地制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那些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各种非遗活动往往对人们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人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中华民族富有向来有德教的传统,极其深刻地体悟了美与善、道德与艺术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树立体现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它们在促进民族融合、形成多民族共同的性格、意识、心理和道德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主要的一种认同载体之一,接受了同一民俗文化的人们,才会在行为方式和心理情感方面更加容易趋于一致。因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融合起来,有利于使人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染中,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他们之间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各兄弟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彼此交融,世世代代融合而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基础上,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一特征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维护祖国统一有着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五千年来,各民族都积淀了丰富的与自然、社会、人相处的智慧,在当前这个复杂多变、利益群体矛盾日益加深的时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持续地增进民族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和谐相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1.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提升人们的政治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能极大深化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怀,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将传统意识形态中的优良因子发扬光大,从而坚定政治信念,提升政治素质。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鲜明地表现出了对气节、忠义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的赞许和高度认同,如在一些民俗节日里,全球各地的华人通过吃中国饭、祭祀祖先等活动从言行到心理表现出深深的认同感。

2.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目前审美教育的缺失和泛娱乐化等思潮的盛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美的产物,不管是从内容题材,还是从表现形式和风格来看,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表达了不懈追求美的生活态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能够让人们在对非遗内容、形态、技艺的理解中提高审美能力, 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气质,并能从审美的角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塑造更加优秀的人才。

3.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健全人们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在文化知识和文学理论方面的素质,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体验而逐渐培育出来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有助于人们更全面、真实地认知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整体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道德习俗和思想禁忌等,能够极大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4.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艺术本源于人之性情,所谓“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不论艺术创作,还是对艺术的浸染,都是个体情感得以净化、升华,道德品质得以提升、形成的修养过程[5]14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人们在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中有意识、无意识地提升道德素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须遵循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赖以绵延发展、增强凝聚力的媒介,但它本身并不直接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有意识地发掘非遗中的教育因素,组织、引导人们在欣赏、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在新时代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功能,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备相应的科学性[8]7。由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应注意依据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来确定教育目标和任务,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选择性地选取部分内容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9]27。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明显的思想性,它不仅仅是传播知识与信息,更是承担着引领价值取向和铸塑灵魂的任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要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坚持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先进性,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武装人民群众,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活动。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以双向互动为手段引导教育对象反馈自己对于教育内容的独特见解。以非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该围绕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启发人们的内在教育需求,激发人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帮助人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采取多种方式让人们参与到欣赏、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度,只有与教育对象的心理契合度高,才能让教育对象乐于接受并从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第三,以人为本,就必须要关注人、关爱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基本方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除了满足吃喝住这些自然需要外,还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10]260,满足求真、向善、爱美的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就是要大力挖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内含的精神文化,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人为目的突出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三)坚持目的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其运用应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服务。

第一,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选择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根本上讲,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凡是有利于达到这一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应该积极运用;凡是不利于达到这一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不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应该毫不含糊地舍弃,或加以改进[11]39。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的确定与运用,必须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有效传导服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服务。

第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有的放矢的、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某种需求,去选择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当前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大量缺失,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选择内涵诚信的优秀民间文化作品或活动,以此为载体培养和增强人们的诚实守信的信念。

第三,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必须有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不是每一项都能无条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同时要能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使两者可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互动。

(四)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协调一致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而是在与其他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从横向上受到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文化生活、科技条件、社会风气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从纵向上受到社会生活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制约。因而要注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种环境因素密切联系,选择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载体,同时注意与环境协同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效地传导给受教育者,共同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约,以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品德状况的影响。因此,以非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设计教学内容、创建教学情境、举办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载体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各种载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功用及适用范围,没有哪一类或哪一种载体可以“包打天下” 取代别的载体。例如,欣赏、学习、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并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但是它却不能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人们所进行的系统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因此,应学会交替运用或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以发挥其综合效应,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发挥载体功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载体和支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可以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又是新时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去充分发挥不同种类、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的向心力,为推进“四个伟大”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激发13亿多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强国[EB].[2019-06-16].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6/16/c_1124628547.htm.

[2]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

[3]张曙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田雨,王东维.浅析延安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井岡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3):63-68.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林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7]刘颖颖.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

[8]秦在东,方爱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7-9.

[9]王莉,贺能坤.近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7-3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0.

[11]陈丽云.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选择与运用的因素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39-41.

[12]叶进,张文.微信公众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6.

[13]高晗,蔡丽华.网络舆情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41-144.

[责任编辑]王立国

A Study o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as a Carrier i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ZHANG Xiaorong1,WANG Xiaoyu2

(1.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Mianyang,Sichuan,621000,China;2.School of Marxism,South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00,China)

Abstract: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which are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nation,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pplying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people,but also the innat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are beneficial to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penet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is also an efficient path to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ll round.To take adequate and efficient advantage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t if of vital importance to follow the scientific and thoughtful principles and the people oriented principle in the new era. Simultaneously,there should be a specific purpose when applying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ordination with the other elem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arrier

[收稿日期] 2019-11-20

[作者简介] 张小蓉(1987-),女,四川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小宇(1974-),男,四川绵阳人,讲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MJ19-09)

文章编号:1003-6121(2020)02-0011-08

猜你喜欢
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政治教育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机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