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大白鱼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

2020-05-21 07:57杨立军李霞潘发林杨翼羽刘永波綦天华
水产养殖 2020年5期
关键词:有效积温图版亲鱼

杨立军,李霞,潘发林,杨翼羽,刘永波,綦天华

(长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3)

兴凯湖大白鱼(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又名兴凯湖翘嘴鲌,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是翘嘴鲌中的一个地理种群。兴凯湖大白鱼体色银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赛蟹肉”之称,是中国四大名淡水鱼之一,与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绥芬河的三文鱼并称“边塞三珍。在密山地区兴凯湖大白鱼依据重量分为一白(0.5~1.0 kg)、二白(1.0~1.5 kg)、三白(≥1.5 kg),市场售价可以达到 200~600 元/kg,经济价值非常高。为了调整吉林省渔业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作者于2018年6月10日引进兴凯湖大白鱼进行繁殖研究,探索兴凯湖大白鱼在吉林省养殖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试验用亲鱼是2018年6月从黑龙江农垦震达兴凯湖大白鱼研究所引进的4 000尾三龄后备亲鱼,平均体质量为0.25 kg,平均体长为(25.50±2.08)cm,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个体。

1.2 亲鱼运输

因为兴凯湖大白鱼鳞片易脱落,出水后容易死亡,故采用带水过称,减少对鱼的伤害。运输采用箱式封闭运输车,备有液氧瓶持续增氧,运输前每立方米投放泼洒姜一袋,以减少鱼种的应激反应。运输地气温16℃,水温12.9℃,运输密度为260 kg/m3,运输距离815km,运输时间9.5 h;运输成活率85%以上。

1.3 亲鱼培育

亲鱼池为面积4 000 m2的土池,池长80 m,宽50 m,池深 3.0 m,培育池进、排水方便,水源为井水,水质优良,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

亲鱼入池前10 d,亲鱼池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亲鱼的放养密度为400尾/667 m2,同时套养100 g左右的鲢、鳙鱼各300尾,鲫鱼200尾。在整个培育过程中要求亲鱼池水深1.3 m以上,溶氧量大于5.0 mg/L,pH值7.5~8.5,透明度大于0.3 m。

亲鱼池定期检测水质情况,亲鱼池水质检测指标:氨氮、亚硝酸盐、pH值、溶解氧、总磷、总氮。

大白鱼亲鱼的饲养采用全自动投饵机投喂,每天3次,投喂量约占鱼体体质量的3%~5%。饲料为专用浮性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36%。根据季节与水温适当增减投喂量,一般以饲料在1 h内吃完为宜。兴凯湖大白鱼的鱼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可通过微生物调节EM菌液1 L/667 m2,每15 d 1次;药物预防,二氧化氯全池泼洒0.2 mg/L,每15 d 1次;底质调节,底改250 g/667 m2,每15 d 1次。

1.4 鱼病防治

水霉病:发现时间6月5日,发现部分鱼浮在水面,体表有丝絮状霉菌。主要是运输过程鱼体擦伤,水温较低引起。治疗:聚维酮碘(10%)500 g/667 m2,霉净300 g/667 m2,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用药两次。治疗效果良好,没有出现死鱼,没有复发。

锚头鳋:发现时间7月10日,打样发现鱼体有红色出血点,镜检确诊为锚头鳋。治疗:锚鳋克星全池泼洒,用量100 g/667 m2,连续2 d,每天1次。二氧化氯片全池泼洒,用量100 g/667 m2,连续2 d,每天1次。治疗后再未发现锚头鳋,也没发现继发性感染。

细菌性出血病:发现时间8月7日,兴凯湖大白鱼、白鲢有少量死亡,观察发现鳃丝、鳍条充血,内脏未发现充血。治疗:出败康全池泼洒,用量500 g/667 m2。每天1次,连续3次。治疗后未再出现该病症。

1.5 越冬管理

亲鱼采用原池越冬,越冬前使用敌百虫杀虫,聚维酮碘消毒,5 d后注水,使水深达到2.5 m。越冬期间及时扫雪,定期测溶氧。

1.6 人工繁殖

2019年4月10日挑选体格健壮的亲鱼210尾进行强化培育,培育池1 300 m2,每天投喂小杂鱼、煮熟的豆类1次,配合饲料3次。投喂量视摄食情况适当调整。培育期间定期适量水流刺激。经过两个月的培育后解剖雌鱼,成熟良好,计算相对怀卵量为 70~80 粒/g。

6月20日(水温25℃左右),挑选亲鱼进行催产,雌鱼挑选腹部膨大而柔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微红的;雄鱼手摸身体有明显的粗糙感,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

催产药物由宁波第二激素厂生产,分2次注射,2针间隔6 h。第一针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 I.U./kg于上午10:30注射完毕,第二针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100 I.U./k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200 ug/kg于下午 16:30注射完毕。雄鱼的注射计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亲鱼注射完第二针催产剂后,按雌雄1.0∶1.1比例放入水泥产卵池(8 m×4 m×1.5 m)中,并进行微流水刺激自然受精。亲鱼于23:30左右开始产卵,约2个小时结束(水温24.5~26.8℃)。

待亲鱼完全产卵后,在该产卵池的出水口处人工收集受精卵,移入孵化池微流水(流速为0.2 m/s)孵化。

受精卵的孵化密度约平均 7万~10万粒/m3,孵化时避免阳光直射;孵化用水要求水质清新,孵化水温为 24.5~27℃,溶氧量为 5.5~6.5 mg/L,pH值为7.8~8.2,孵化时由专人值班,及时剔除坏卵。受精卵经20 h孵化后破膜,刚孵出的稚鱼体长约(4.75±0.35)mm。

1.7 有效积温计算

有效积温 K=N·T(℃·h),N 为发育历期,即胚胎发育周期所需时间(h),T为胚胎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1.8 胚胎发育取样与观察方法

2018年6月28—29日取部分兴凯湖翘嘴鲌受精卵置于培养皿中孵化,每隔30 min换1次水。水温控制在26~27℃之间。另取100粒发育正常的受精卵分放在5只培养皿中,并分别置于双筒解剖镜下观察,从精卵结合开始计时,从25 min受精卵形成到胚胎发育的20 h内共采样23次(表1),观察时记录各发育时期的外部形态结构,并用奥林帕斯显微镜对样本进行观察拍摄各发育阶段胚胎的外部形态,记录水温、pH值等因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精卵特点

兴凯湖大白鱼的成熟卵呈圆球形,淡黄绿色或青灰色,受精卵为半浮性非黏性卵。而太湖大白鱼的成熟卵则为黄色、墨绿色或青灰色,受精卵为黏性沉性卵。兴凯湖大白鱼和太湖大白鱼属于不同地理种群、但同属于鲤科不同亚科鱼类。以上差异产生可能是与物种自身遗传演化产生差异有关,也可能是地域分布引起的。还有可能是人工养殖环境下,饵料来源、成分不同,水体的理化因子不同引起的。

2.2 胚胎发育时序

兴凯湖翘嘴鲌的卵为端黄卵,其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均等分裂型),受精后原生质集中在动物极,卵黄集中于植物极。根据其受精卵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和特点,可将其胚胎发育划分为以下13个时期共计23个阶段,详见表1。由表1可见,在水温为24.5~26.8℃之间时,受精25 min开始第一次卵裂,较其他学者研究的兴凯湖大白鱼卵裂时间延后5 min,比太湖大白鱼提前了5 min,相差不是很大。在出膜期方面,则有很大不同,同是兴凯湖大白鱼,该试验中胚胎出膜期为20 h,其他学者发现出膜期为22 h 30 min,太湖大白鱼则为25 h 40 min,而在有效积温方面则差距更大。该研究中,兴凯湖大白鱼的有效积温为486.98℃·h,较前两者的603.00℃·h和619.82℃·h相比降幅很大。通过对比可知,胚胎发育时间及有效积温除了与大白鱼所属种群有关外,还受自身所处地理位置、胚胎发育温度影响较大。

在胚胎发育时序方面,该研究中的兴凯湖大白鱼为13个时期,太湖大白鱼为19期,其他学者的兴凯湖大白鱼为23期。从整个发育顺序上看,三者时期名称虽有少量出入,但总体差异不大。虽各有不同但也基本上都符合鲌亚科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各学者划分发育时期所参考的文献不同或者不同水体中大白鱼的群体有所差异。

表1 兴凯湖大白鱼的胚胎发育时序(水温24.5~26.8℃)

序号 发育时期 距受精时间/(h:min)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部形态特征平均水温/℃有效积温/(℃·h)图版16 胚孔封闭期 10:15 17 眼基出现期 10:45 18 眼囊期 11:30 19 尾芽期 12:10随着胚层进一步下包,外露的卵黄越来越小,胚层完全包围卵黄囊,卵黄变为不规则圆形,神经板中线略下凹,在卵黄栓末端形成圆形有凹陷的胚孔,胚孔逐渐变小但胚孔位置仍留有凹陷,直至封闭。胚体头部前端抬起,略高于尾部,头尾更接近,胚体前端隆起,逐步发育为前脑、中脑和后脑原基。后端薄而宽,为尾部的发育原基。在头部中央两侧,有一对肾形的突起,即眼的原基。有两对肌节出现。随着头尾的延伸,胚体的头尾更接近,卵黄囊更接近圆形,眼囊清晰,胚体前端两侧呈长椭圆形,同时清楚观察到肌节已出现12~14对。胚体逐渐展长,胚体后部腹面出现尾芽,尾芽开始游离出卵黄囊,尾芽部有一层膜状结构把胚体与卵黄囊隔开,眼囊逐渐变圆。24.5 12.25 图版Ⅱ-1 24.6 12.30 图版Ⅱ-2 24.6 18.45 图版Ⅱ-3 25.2 16.80 图版Ⅱ-4 20 晶体出现期 14:30 胚体继续延长,胚体尾部的边缘出现皮褶。尾部离开卵黄囊,出现尾鳍,脊索非常清晰,眼囊内部为眼杯。 25.2 33.60 图版Ⅱ-5 21 心脏出现期 17:40 22 出膜前期 19:10 23 出膜期 20:00肌肉开始间歇性的微缩,出现肌肉效应。在脊索前,卵黄囊前上方,眼下后方腹面形成心脏,腔内有串状的细胞团,为心脏原基,且开始跳动,胚胎出现血液循环。胚体延展。弯曲的尾部已与躯干平行,头部弯曲向腹部。卵黄囊前部为球形,后补延长呈棒状。胚胎在卵膜内不停地摆动伸缩,并在卵膜内做旋转运动,同时尾部和头部不停地顶撞卵膜。大部分尾部先出膜,也有部分头部先出膜,刚刚出膜的仔鱼透明无色,具有泄殖腔,体长为(4.8±0.4)mm,卵黄囊在鱼体下方呈现前粗后细的椎体,形如胡萝卜状。此时仔鱼鳍发育不完全,只能间歇地垂直游动。26.2 82.97 图版Ⅱ-6 25.7 38.55 图版Ⅱ-7 25.3 21.08 图版Ⅱ-8

猜你喜欢
有效积温图版亲鱼
有效积温与不同供氮水平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定量化研究
收敛式有效积温与马铃薯植株性状变化的相关性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比较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谓词逻辑的飞机线束工装图版设计
斑点叉尾鮰亲鱼池塘产卵繁殖影响因素研究
新世纪以来唐代墓志的收藏与刊布
气象因素对油菜品种苏油21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亲鱼优选抓好七关键
不同杂交水稻播始历期与结实期对播期的反应差异研究
野生与养殖褐牙鲆亲鱼营养学分析与繁殖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