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扣蟹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

2020-05-21 07:57周晓东张茂友诸葛燕陈文华严爱青朱惠岐陈超
水产养殖 2020年5期
关键词:蟹苗田块种养

周晓东 ,张茂友 ,诸葛燕 ,陈文华 ,严爱青 ,朱惠岐 ,陈超

(1.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苏州 215006;2.太仓市水产指导站,江苏 太仓 215400;3.太仓市浮桥镇农技站,江苏 太仓 215400;4.太仓市绿苗农场专业合作社,江苏 太仓 215400)

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2018年,作者在太仓市浮桥镇丁泾村绿苗农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稻-扣蟹生态综合种养试验,面积为220×667 m2,4个田块。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养条件准备

1.1.1 水源 养殖河蟹的田块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条件好,无污染,且进排水比较方便。

1.1.2 土质 土质为壤土,淤泥不超过20 cm,不渗水,保肥、保水性比较好。

1.1.3 布局设计 田块蟹沟沿田埂内侧1 m处开挖,沟宽6 m、深1.2 m,间隔8 m再开挖一条,水稻种植区和蟹苗养殖区呈光栅状分布,田块四周呈“回”字型环沟,坡比 1∶3 左右,长宽比 3∶1。水、田面积各占50%。

1.1.4 进排水设置 稻蟹共作区应设置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呈对角线排列,进水主要依靠水泵,进水时在出水口处套上80目过滤网,防止敌害生物和小杂鱼、鱼卵等的进入,以免对扣蟹的生长带来影响。

1.1.5 防逃设施 田块田埂四周采用宽度60 cm的钢化玻璃构筑防逃围栏设施,下端埋入土中10~20 cm。

1.1.6 配备微孔增氧系统 每15×667 m2,配备3 kW微孔底增氧系统1台。

1.1.7 防鸟网 搭建在田块上空用透明尼龙细丝拉建防鸟网,间隔2 m,防止鸟类进入养殖区域觅食。

1.2 种养前准备

1.2.1 整田 上年度扣蟹销售完毕之后,在第2年的3月初及时对田块坍塌或者渗漏的地方进行修整,并将池塘内的水抽干进行暴晒,清除底部过多淤泥。

1.2.2 清塘 四月中旬,每667 m2施150 kg的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清塘,或25 kg漂白粉进行泼洒。清塘时,要充分溶解,不留死角。等药性消失后,在沟渠里移植水花生,宽度在6 m左右,覆盖沟渠65%的面积。

1.2.3 肥水种草 蟹苗采用肥水下塘,3—4月水温较低,施用氨基酸肥+EM菌生物制剂,肥水培藻,促进有益单细胞藻类的繁殖,控制青苔等有害藻类生长,促进水草的生长,为蟹苗创造良好的水生坏境。

种植水草,轮叶黑藻草籽100 g/667 m2、伊乐藻5 kg/667 m2。4月移种水花生,覆盖蟹沟面积20%。

1.3 水稻栽插

1.3.1 品种选择 由于池塘长期灌水,稻蟹共生模式中种植的水稻选择生长期长、抗倒、抗病、抗虫且米质优良的品种。试验区选择“南粳46”为种植品种。

1.3.2 施足基肥 水稻播种前施足有机肥,每667 m2用量200 kg。

1.3.3 播种时期 水稻抢在蟹苗放养(5月中旬)前进行播种,播种方式采用大棚提早育秧移栽方式。4月底开始插水稻秧苗,争取在蟹苗放养时秧苗长度在10 cm以上,减少秧苗被水淹没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1.3.4 播种方法 遵循宽行密株原则,并增加蟹沟两边的播种密度,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人工插秧,株行距控制在30 cm×60 cm。

1.4 蟹苗放养

试验区选购亲本为5母7公的蟹苗放养,苗种选择活力强,大小均匀,发育程度一致,光洁度好的优质幼体。放养时,若温差较大,应用池水淋蟹苗箱几次,让大眼幼体适应池塘水温后,再将将蟹苗箱沉入蟹沟浅水处,让蟹苗从蟹苗箱内自行爬出,待蟹苗全部从箱内爬出后,再轻轻将蟹苗箱从稻田中取出。5月中旬前后,放大眼幼体1.4 kg/667 m2~2 kg/667 m2。

1.5 管理措施

1.5.1 水质水位调控 苗种放养初期,水深保持0.5 m左右,养殖水体透明度在30 cm左右,当透明度低于25 cm时,抽去底层水,注入新水,换水量应控制在10 cm,换水时要掌握水体的水温变化在3℃以内。pH值稳定在7.5~8.5,每隔20 d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 kg/667 m2。每15 d全池泼洒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启微孔增氧系统,提高水体的溶氧量,保持溶氧5 mg/L。晴天夜间10点以后开启,闷热天气和连绵阴雨天气,全天开启。

根据河蟹、水稻生长对水的不同需求,合理调控水位,高温季节3 d换水1次,蟹沟水深保持在1 m左右,防止水温过快升高,稻田水深20 cm左右。烤田时,蟹沟水深保持在80 cm左右,并按照“春浅、夏满、秋勤”的管水方法,管好水质、水深,以促进蟹苗水稻生长。

1.5.2 投饲管理 大眼幼体放养初期,因池中有大量浮游生物,一周内无须投饲,其后开始喂食开口料(饲料主要成分有鱼粉、玉米、小麦、菜饼、豆粕等,其中鱼粉比例在30%左右)。其后,随着扣蟹的不断生长,喂食饵料的量不断增加,鱼粉的比例则相应逐渐减少,大概在扣蟹进入7—8期之后喂食量趋于平缓,维持在2 kg/667 m2,鱼粉比例下降到10%左右,直至上市销售。养殖期间早上7:00—8:00喂食1次,下午巡塘时,用大的筛网沿蟹沟边查看饲料吃食情况,为下次的饲料投喂量作参考。

1.5.3 用药管理 每隔20~25 d用纤虫净全池泼洒一次,防治寄生虫及病菌。平时,在饵料中拌大蒜素,防止肠炎病;间隔15 d施用底质改良生物制剂,保持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1.5.4 巡塘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巡塘时注意观察河蟹摄食、活动、生长及池塘水质等情况;检查有无蛇、鼠、水鸟等敌害生物;查看防逃设施是否破损和田埂有无漏洞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及时做好每天的饲养、用药等台账的记录工作。

1.6 收割捕捞

1.6.1 水稻收割 10月中旬水稻开始收割,通过多次灌水和排水,使蟹种集中到围沟的水花生中,然后排出平台上的水,再进行水稻收割。收割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以减少蟹种损伤。水稻收割完毕后,再次灌水,继续进行日常管理直至捕蟹。

1.6.2 扣蟹捕捞 扣蟹起捕时间为12月至第2年2月。在捕蟹期间,排干中间稻田上的水,只留蟹沟里少部分水,把扣蟹全部赶到四周围沟里,让它们聚集在水花生中,捕捉时只要把水花生捞起即可。在水花生中捕捉1次后,少量蟹种会钻入淤泥中,可以继续排水干塘,直接下池捕捞。

2 试验结果

2018年,试验区当年稻谷总产量52 342 kg,单位面积产量237.9 kg/667 m2,扣蟹总产量36 155 kg,单位面积产量164.3 kg/667 m2。项目总产值约341万元,单位年产值15 501.2元/667 m2,单位面积产值15 501.2元/667 m2,单位面积净利润72 55.2元/667 m2,与周边水稻单作相比,单位面积增效7065.1元/667 m2。流转土地的农民均能得到每667 m2300元的分红。见表1、表2、表3。

表1 种植收获情况

表3 稻扣蟹综合种养与传统水稻单作经济效益比较 元

3 小结

稻-扣蟹综合种养模式中,稻田为幼蟹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因此在养蟹过程中,可减少投饵量,降低生产成本。

稻株上的害虫如稻飞虱等可以为幼蟹提供天然饵料,可充分利用池中的生物链,使稻蟹实现共生,达到水稻、扣蟹双丰收的目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水稻全生育期基本上不使用农药,肥料用量也明显减少,控制了面源污染,提高了水稻、扣蟹等农产品的质量。蟹苗排泄物和饲料能提高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种养结合降低稻禾的发病率,该模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一种有效途径。

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当年扣蟹产量可达150 kg/667 m2以上,比传统单一养蟹产量可提高约 25 kg/667 m2;稻谷产量 200~300 kg/667 m2,生产的“蟹田米”(注册商标),走品牌化营销道路,大米价格高达30元/kg以上,在太仓和上海等周边市场销售火热,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猜你喜欢
蟹苗田块种养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基于时空滤波Sentinel-1时序数据的田块尺度岭南作物分布提取
一年只产2万斤白仔,渔美康“杂优一号”蟹苗唯“质”是图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如何挑选优质蟹苗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啤酒大麦科学施肥保品质
蟹苗选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