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主流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报道分析
——以《中国日报》为例

2020-05-22 05:40
科技传播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

从2018 年3 月23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起,到2019 年10 月30 日,中美在华盛顿举行中美第十三轮领事磋商,这场“中美贸易战”已经持续长达19 个月。在此期间,“中美贸易争端”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不光涉及中美两方的利益冲突问题,还引起了世界经济的波动。各国的媒体都通过诸多报道对该事件进行持续性解读和表态。

我国的大众传媒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旗帜鲜明地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主流媒体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加强舆论引导。同时,在国际政治经济斗争和国际舆论斗争逐渐激烈的当下,我国媒体应当加强对国际重大事件尤其是涉及本国国家利益问题的报道,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占据话语传播的主动地位,把握优先权,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试图从框架理论分析《中国日报》对中美贸易战报道的立场、态度与方法,着重探讨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重大国际事件时的报道框架。

1 样本说明

1.1 样本选取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上升到了国际层面,涉及中美双方的国家利益,故探究我国主流媒体对于该事件的报道意义重大。而之所以选择《中国日报》作为研究样本,不仅因为其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官方媒体之一,代表国家的立场与态度,同时它也是我国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报纸,在国外有着非常好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是海内外英文读者了解中国各方面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选取《中国日报》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大体呈现有关中美贸易战中的中国态度和舆论导向。

1.2 研究范围和取样

通过在百度指数中输入“中美贸易”发现媒体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分别在2018 年4 月2 日和2019 年5 月12 日达到峰值,且介于《中国日报》在5 月1 日到5 月12 日并没有相关报道和时效性的问题,故本文将样本范围向后扩大了5 个月,及2018 年4 月2 日至2019 年10 月24 日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报道。通过在中国日报官网用高级检索搜索报道标题中含有“中美贸易”关键词的报道进行连续日期的总体取样,获得最初样本271 篇,并在搜索结果中再进行人工筛选,将报道内容涉及中美贸易战的报道纳入最终样本范围,将内容仅提及该主题但没有详细评论或介绍的无效样本及重复样本予以剔除,获得最终样本131 篇。

2 《中国日报》中美贸易战报道内容分析

本文主要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日报》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的新闻来源、报道主题、报道词频以及报道倾向性进行了内容分析,通过统计数据的分布于比重,进一步探索新闻文本背后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取向。

2.1 新闻来源分析

对选取样本进行新闻文本通览后,发现在样本稿件中(如图1),自采稿件有44 篇,18 篇来源于人民日报,13 篇来源于新华社,11 篇来源于中国新闻网,8 篇来源于《环球时报》,6 篇来源于央视新闻,6 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还有25 篇来源于其他主流报刊或广播电台,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澎湃新闻等。《中国日报》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新闻比例很高,新闻来源较多元化,包括国内外媒体和少部分公众号,总体较为客观。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作为外来稿件中采用最多的媒体机构,皆属于国家的党政媒体,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日报》对此事件的报道更多采用官方信息,明确自己作为官方媒体的媒介定位,并在官方的立场上尽可能丰富报道来源,使新闻多元化。

图1 消息来源分布图

消息来源被视为“记者生命的血液”,直接影响到报道的平衡性和客观真实性。通过对131 篇文本进行整理划分,《中国日报》关于贸易摩擦报道的信源可分成中方(包括官方、学者、公司、媒体)、美方(包括美国媒体、学者、官方等)、中美双方以及国际声音(包括其他国外媒体、外国学者、国际机构等)四种,兼顾了各方的发声渠道。在涉及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影响的报道中,信源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官方机构或学者等;在涉及对美国影响的报道中,信源绝大多数都来自“美国专家”“美国公司”“美国官方”或“美国媒体机构”。而不论是涉及中美贸易战报道还是有关贸易战的评论中,来自“中国专家”的信源数量最多,占比也最高。并且在其他主题的报道中,《中国日报》也兼顾了各方的发身,包括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官方或学者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日报》在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中,兼顾了来自各方的信源,虽然主要还以中方信源为主,但仍然具有多样化、平衡性的特点。

2.2 报道主题分析

媒体通常是通过对主题内容的选择与甄别,来建构报道的框架。通过对131 篇《中国日报》中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主题进行归类统计(如图2),结果显示《中国日报》中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主题主要分为5 个内容:对中国的影响(28 篇)、对美国的影响(12 篇)、对世界的影响(7 篇)、对贸易形势的分析评价(58 篇)以及有关贸易战的进展的报道(26 篇)。《中国日报》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主题较为全面,集中在对各界的影响和分析上。其中,贸易局势的分析与评价占比最高,可以看出《中国日报》更多地展现主流媒体对贸易摩擦的分析与见解。

图2 报道主题分布图

在分析评价方面,《中国日报》的态度极为明确,即希望尽快结束贸易战,恢复两国友好关系,同时也表明自身不畏惧贸易战的底气。在对美国的影响方面,报道从股价、市场经济以及航空业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中美贸易摩擦带给美国的经济危机与市场波动。在对世界的影响方面,报道对象包括德国、韩国以及缅甸等多个国家,覆盖了亚洲、欧洲等地区,着力展现中美贸易摩擦下对各国的不利影响。《中国日报》对中国影响的报道内容涵盖丰富,包括对国内经济、汇率、股价、工业以及物价的影响等,都是从受众生活的各个角度来分析论证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影响。在贸易战进展报道方面主要分为各界人士呼吁停止中美贸易冲突、中方采取相关措施缓解冲突两个视角。无论是对中美贸易战的评价还是对其产生的影响,报道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经济的稳定性,积极引导受众,稳定社会舆论。

2.3 词频分析

词汇是表达观点的最基本单位,其词性以及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能展现出作者的意图。故笔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筛选,并利用ROST分析系统,分别抓取了《中国日报》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中不同议题的关键词,形成其特色高频词汇,具体如表1。

通过对词频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有关报道覆盖地区较为全面,除中美外,还涵盖了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亚洲、欧洲国家及部分非洲国家,分布较为均衡。报道跳出了中美双方的贸易摩擦,从全球的角度纵观中美贸易战对世界的影响及世界局势的变化。在名词方面,报道较多采用了“贸易”“关税”“美元”“企业”等经济性质的词汇,关注贸易战带来的经济波动和贸易影响,同时还注重对企业的关注和引导,贴近性强。动词方面则较多采用“合作”“磋商”“谈判”等词汇,营造谈判氛围,体现《中国日报》相比于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对于中美贸易战持有的一种积极友好的合作态度。形容词方面,《中国日报》较多采用“积极”“稳定”“有效”等积极乐观的词汇,报道态度以正面、积极为主,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表1 词频统计表

2.4 倾向性分析

报道的倾向性指在报道和陈述新闻事实时所呈现的立场和感情倾向。本研究将报道的倾向性划分为三个标准:第一,正面报道,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主要分为两个角度,第一个主要围绕中国希望恢复中美友好合作关系,在贸易战中更具竞争优势;第二个角度是从贸易战对美国带来的巨大冲击及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负面形象等方面展开。第二,负面报道,不利于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主要针对贸易战对中国各个行业包括股市、物价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及中国的强硬反击导致的世界局势的紧张局面。第三,中性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客观陈述或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内容包括贸易摩擦的最新进展及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摩擦的利弊客观评价。对《中国日报》的报道倾向性进行分析,有助于主流媒体在报道国际事件时所持的立场和态度。

经过对样本的分类与统计,结果如图3。正面报道一共有51 篇,占比39%,其中从中国角度论述的报道共30 篇,从美国的角度构建的报道共21 篇;中性报道有78 篇,占比61%;负面报道有0 篇,比例为0%。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得,《中国日报》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以中性报道为主,正面为辅,其媒介性质决定了其在国家大事的报道上不可能存在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大部分为结束贸易战,解决贸易问题的各方的呼吁,少部分客观分析中美贸易战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这些分析对贸易摩擦持较客观的中立立场。正面报道主要表现在贸易摩擦对中国的风险可控以及对美国单边主义和经济霸权的抨击。

图3 报道倾向性分布图

3 贸易摩擦报道的特点

通过对样本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中国日报》有关贸易战的报道特点,如下所述。

3.1 报道涵盖面宽广,题材丰富

新闻媒体是新闻事实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报道内容的涵盖面直接影响了受众对于事实的理解和认知。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中国日报》有关贸易摩擦的报道内容十分全面。在涉及地区方面,《中国日报》用全球化的视角涉及了亚洲、欧洲及部分美洲及非洲地区,从各国的角度理性看待中美贸易争端,涵盖面宽广。在报道视角方面,报道不光几乎覆盖了全部经贸相关的领域,还从工业、制造业、航空航天业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贸易摩擦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充分体现其报道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信息来源方面,《中国日报》不仅采用了来自其他官方媒体的稿件,还刊发转载了部分微信公众号、民间媒体的文章。在报道的过程中,注重多元化声音,报道信源既有相关分析人士、政府官员、官媒,还有国内外学者、网站等,观点来自中国社会多个层面,倾听各方的声音,保证信源与报道视角的多样,使塑造的 国家形象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信息源广泛。在报道题材方面,《中国日报》不光采用文字报道的形式,同时也存在图片(如中美贸易太极图)、视频(如CCTV)等形式丰富报道形式。通过丰富报道内容和角度,《中国日报》在满足受众群体需求的同时,也加深了公众的认知,吸引公众关注中美贸易摩擦。

3.2 由“反应式外交”向“主动外交”转变

所谓反应式外交,就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姿态,以防范姿态来引导国家的外交行动。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外交中通常不够积极主动,总是在事件发生后被迫采取手段进行外交。而《中国日报》在此次的报道中,更多地展现了中国主动外交的姿态。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日报》采用了大量呼吁停止贸易战的评论,倾向于展现一个希望停止贸易冲突,恢复良好经贸关系的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同时,考虑到贸易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日报》还主动采访多位美国州长、欧洲学者,刊登其呼吁停止贸易战的相关言论,为我国的赢得了大量的国际支持。并且,《中国日报》还大量地发布声明我国立场及态度的评论文章,主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诚恳态度和良好的国际形象,将贸易战的矛头直指美国,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3.3 客观表达主观立场,落脚点仍在维护国家形象

媒体作为沟通群众和政府的桥梁,是代表政府发声的重要渠道。从新闻媒体的性质来说,每个国家的媒体都是“掌握着政治和经济权利者的代言人”。因此,媒体都会选择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来报道重大国际事件。《中国日报》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官方媒体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时,致力于营造稳定的舆论环境。同时,《中国日报》作为我国一个进入西方主流媒体的报纸,在国际事件的报道中也着力塑造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的态度,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国日报》在有关中美贸易的报道中倾向于报道中国经济的稳定,注重舆论引导。其采用的新闻来源以官方信息为主,体现了国家主流媒体对信息来源可靠性、准确性的把握及国家对媒体正确建构国家形象的关注。《中国日报》虽以中性报道为主,但采用的报道或评论内容倾向性都较为明显,倾向于将新闻重点放在政府有效宏观调控,贸易战影响可控的局面。而且,在报道中更多采用了正面、积极的词汇,多从正面分析贸易战的形式并提出解决措施,平铺直叙,力图表现中国经济、外贸的稳定及中国在贸易摩擦下对美国的精准反击,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强大、稳定的中国形象。

4 总结

新闻报道内容的框架分析是多视角、多维度的过程,媒体会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来搭建自己的报道框架。合理应用框架理论是新闻报道的关键。媒体需要借助构建报道框架来表明政治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加深受众认知。对新闻框架进行多维度区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框架,其构成、来源和传播效果都存在差异。因此本论文基于现有的新闻报道,从功能框架、叙事框架和态度框架的角度对《中国日报》有关中美贸易战报道的框架建构做一些总结。

4.1 功能框架:主题式框架多于片段式框架

主题式框架是指媒体联系报道的背景,更完整地呈现报道内容,给予读者更充分的信息,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对有关进展进行阐释性报道。而片段式框架大多为就事论事型报道,即关注报道事件本身,并不包括其形成原因或即将引发的社会结果,将其与报道的背景脱离开来。

主题式框架常用于深度报道,适合对一件事情的长时间聚焦报道。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日报》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大多采用的是主题式框架,即不单单报道一件事情,而是联系到世界大环境或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以来的一系列进展,从而进一步探究中美贸易战发生的深层原因及应对方式。仅限于现状和现象描述的报道很少。同时,大部分报道都从多个角度,多个信源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给国家带来的影响,整体立意高远,评论文章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这也是由《中国日报》的外宣性质决定的。

4.2 叙事框架:宣传框架

宣传框架,即报道倾向性明显侧重于维护本国形象和建立舆论导向,是媒体抱着宣传国家正面形象的目的而构建的报道框架。对于重大的新闻事实客体,新闻媒体通过权衡自身的立场及获取信息的利弊,以国家形象为原则予以选择与剔除,将有利于国际和国内宣传的侧面在文本中显著地呈现。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外宣媒体,《中国日报》坚持党性原则,在报道中大量使用了观念一致的新闻评论,即呼吁贸易战和平解决,力求正面导向。

在对外宣传方面,大部分评论的文本建构都是采用宏观引导的引领者视角,脱离了受众的生活实际,从国际的高度来反复论证同一个观点,更侧重于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积极维护世界贸易稳定,努力用磋商、发表声明等和平方式解决贸易问题的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还通过主动外交获得了大批来自国际社会的支持,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在对内宣传方面,《中国日报》在报道中坚持正面宣传,一方面通过不断报道我国经济对贸易战的风险可控来避免群众恐慌,另一方面通过报道贸易战给美国带来的经济冲击稳定社会舆论,增强受众对中 国经济的信心,营造于我国有利的舆论环境。相比于国外媒体报道通常采用的事实框架,《中国日报》的叙事框架倾向性和目的明显,已经接近主导性新闻意识形态。

4.3 态度框架:和平框架

在国际交往中,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括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故我国在重大国际事件的处理上给世界呈现的也一直是和平的、人道主义的形象。

《中国日报》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官方主流媒体,其媒体属性直接决定了其在报道中首先要明确自身与国家一致的立场及正面的舆论导向。基于前文分析,在《中国日报》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中,新闻文本占比最大的是中立态度报道,其次是正面报道,负面报道数量为0。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事实和报道机构的媒介性质决定的。新闻报道是观点交锋的场所,是各种价值观和态度倾向彼此碰撞的微妙呈现,但《中国日报》在涉及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中大量选择了对贸易战呈否定性观点的文章,重点呈现出我国在这场贸易战中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同时,在大量的报道中也反复提及我国对于贸易战的被迫反击状态以及希望恢复友好经贸关系的呼吁。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在该事件的报道中坚持与国家的和平外交形象相一致,保持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外塑造和平友善的大国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
三年变化,看消博会越来越“火”
漫画
基于《中国日报》(英文版)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研究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