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让习作由“共性”走向“个性”

2020-05-22 00:03朱若琪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7期
关键词:活动体验活动课蜡烛

朱若琪

“体验”的意思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因亲身经历,从而获得感受。2011年版本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在习作上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带着体验的活动课有助于学生通过体验,生成自己的感受,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因此这种课堂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成了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种模式。

“活动课”存在不足之处就是:因为一个活动通常都在同一个地方举行,由同一位老师指导,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上完一次活动课,学生所写的习作千篇一律,如何让“活动”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习作中的“共性”减少,“个性”的流露增多呢?这就考验着老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对各个环节的把控,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从情感上,情境上,探究上多方位地体验,从而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一、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

如果一次活动参与的对象寥寥无几,就有可能变成几个同学在表演,绝大部分的同学当观众这样的一种情况,于是作文就会根据老师的引导变得小心翼翼,按部就班。比如我的班级曾经举行“掰手腕”的活动课,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同学都上场比赛,于是,在观看了几个选派出来的同学的比赛后,大部分同学写出来的作文都是“那一天,天气晴朗,我们班级人声鼎沸,你一定好奇发生了什么事,那是因为,我们班级正在举行‘掰手腕比赛呢。”“他咬紧牙关,手上青筋暴起,脸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一声低喝,在关键时刻铆足了劲,终于他赢得了胜利,我们也高兴地跳了起来。”……

大同小异的表达使读者觉得索然无味,“活动”如果能让众多的人参与,让每一个同学拥有活动的权利,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他们的体验一定会更加深刻,写出来的作文也更能打动人心,于是,在开展活动前,我尽量选择因地制宜,能让众多人参与的活动。

【案例一】“抢橡皮”游戏

比赛规则:每张桌子都各取出一块橡皮,听老师的指令,当老师说“一、二、三!左手!”时,就要用左手去抢橡皮,如果用两手或者右手就要自动弃分。

这个活动简单易行,所有的同学都是参与者,在活动中,他们的个性显露无疑,比如,开始活动了,他们的心情各不相同,于是,我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这有什么难的,我就不信我抢不过他”;有的说:“不用瞪我,放马过来,小心我的九阴白骨爪”;有的说:“我要注意听,老师话音一落,我就要开始抢,我一定不会输”……这些个性十足的语言也让习作充满神采,有时我们会为学生的童稚话语忍俊不禁,但这就是最本真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让作文更添吸引力。

二、让活动充满创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的表达从“共性”走向“个性”,除了活动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在活动中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案例二】 “班干部”竞选活动。

举行班干部竞选活动时,我常会设定很多的岗位职务,小到“卫生检查员”,大到中队长或者班长,我要求同学们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进行竞选。我告诉孩子,适合自己的岗位就是平日里比较关注的,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能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的岗位,这样的岗位才适合你。

有了这样的引导,班干部的竞选活动深深吸引了孩子们。“图书管理员”“文明班级督导员”,“每周一星管理员”“值日班长”各类竞选百花齐放,因为关注点不同,整场竞选让人意犹未尽,一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选出了适合各个职位的班干部,也生成了一篇篇有个性的文章。

有的同学写道:“班级的图书都是同学们捐赠的,可是有些同学看完随手就扔在了图书角边,一点儿也不爱护,如果我是图书管理员,我会让他们排队选择书籍,借阅的时间统一在自习课时间,放学前,我会让组长帮忙收取图书,小心归放”。

“很多同学不佩戴好红领巾和校徽,随手乱丢垃圾,这些行为损害自己的形象,也损害班级的形象,如果我当‘文明班级劝导员我会进行督促,如果还是不改正,那么必要的惩罚是应该的,比如帮忙打扫教室,抄写小学生守则的条例等。”

“作为值日班长一定要比别的同学早到,要事先安排好这一天要做得事情,我发现,有时班级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是因为值日班长迟到,或者同学们无事可做。所以,我当值日班长一定会提早到学校,关注同学间是否有发生矛盾,维持好班级纪律。同学們有事做,纪律就会好。”

“创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当我们的活动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能引发学生对存在情况的思考,从而在解决问题中提出自己个性创意的见解,让表达与众不同。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要让学生的言语充满个性,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尊重学生的现实感受。体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议。有时,在举行活动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

【案例三】“顶气球”比赛

这一活动项目时,学生既是观众,也可以是选手,前提是,要认真观察,掌握技巧,然后上台挑战。开头几个同学听了活动介绍后,跃跃欲试,可毕竟是第一次操作,很多同学还没走到终点,球就掉落地上。这时,我让比赛暂停,询问一些“观众”心里想什么,有的说:“我也想试试,可是又不敢举手,万一我也失败了,我们小组的分数就要落在最后了”

有的同学说:“有那么难吗,保持头部平衡,眼睛看准气球,我就不相信这小球能飞出我的头顶去,待会儿我要试试。”

当一位参赛同学很出色地把球顺利顶到对面,赢得分数时,我再次让比赛暂停,询问关注的心理,有的同学说:“真棒,他挺胖的,玩顶气球比赛居然变得轻巧起来”。

有的同学说:“我看他颈部一伸一缩,刚开始还觉得好笑,感觉像乌龟一样,原来,他是借此来保持顶球的平衡,呵,长见识了呀!”

……

学生的习作来自于他们现场的真实体验,为了防止活动结束,他们把宝贵的独特体验忘记,我拆分活动中的细节,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当学生把此次活动写成作文交给我时,我发现,他们层次分明,表达富有个性,因为活动中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他们的作文不再千篇一律,相反,多角度的感悟,让读者丰富了对这次活动的了解,也想参与其中。

四、让学生的关注点更开阔

有意识地让学生融入活动中,很多时候,一堂课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观察者,所以,要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同学们去参与,去观察,从而有助于使自己的表达更富独特性。

【案例四】《半截蜡烛》剧本表演

《半截蜡烛》是一个剧本,很多同学学完意犹未尽,抓住这个契机,我请同学们自己编排课本剧《半截蜡烛》,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小到一句台词的修改,一个表情的酝酿,再到一个道具的制作,一位演员的选择,同学们都认真斟酌。精心的准备带来了精彩的表现,此次课本剧表演让每个观众都看得很入神,体验是为了让孩子们更真实地融入情景中,捕捉细微处的变化,从而让自己的描写能更加的生动,所以,在表演开始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物表演中更生动的地方。后来,我让学生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个故事时,同学们都能加上自己的观察,把故事写得更具体,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也刻画得更到位了。

如:情况危急,如果蜡烛里的秘密被发现了,不仅情报站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性命也岌岌可危,怎么办呢,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伯诺德夫人好像增添了力量,她站了起来,缓缓走到了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了桌面上,不动声色的说:“长官,您看,这盏灯是不是亮些!”她俯下身子,轻轻把蜡烛吹灭了。

又比如对大儿子杰克的描述:

杰克心里忐忑不安,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危险离他们又近了一步,怎么办呢?杰克慢慢地站起来,“长官,天真冷。我到柴房搬些柴火来,给你们生个火取暖吧。”见德国军官还在一旁说话,杰克伸手端起桌面上的蜡烛往厨房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杰克真想把蜡烛抢回来,但他强忍住心中的焦虑,摸黑走向了厨房。

对小女儿杰奎琳的描述写得更加生动:

小女儿杰奎琳站了起来,她的眼睛晶亮得像夏日里萤火虫的亮光,纯真、美好而坚定,当她看到德国人时,眼睛变得很疲倦,她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灯上楼睡觉吗?”她是那么可怜地看着少校,感觉再不睡觉,就要趴在桌面上了……

举办课本剧表演一开始就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学习文本就是一种体验,创编文本,最终把它表演出来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体验,而观看的同学也能因此有了更细致的发现,因此,这一篇改写《半截蜡烛》的作文大家都写得很生动。

以“体验”为主的活动课,可以借助具体的活动,让孩子们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有了现场体验,学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自然会更深刻,这样的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而且使作文教学化难为易。体验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搭建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的世界,在乐于分享中,也为学生的习作添上翅膀,由“共性”走向“个性”彼岸。

猜你喜欢
活动体验活动课蜡烛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关注活动体验助力知识建构研究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神秘熄灭的蜡烛
以“活动体验”式德育塑造丰满学生人格
好一个 “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