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清热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

2020-05-23 12:13王永宁陈永红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根治症候螺杆菌

王永宁 石 杰 陈永红

(1.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老年病科 洛阳 471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03级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洛阳 471000)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大约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因此,一旦发现及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1]。本次临床观察应用健脾祛湿清热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分享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科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92例,按数字排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治疗前资料相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证属脾虚湿热证,症状:胃脘痞满,胀痛不适,嘈杂、暖气泛酸,纳差,口粘腻;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质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西医诊断:参照《消化内科学》诊断标准[2],患者均经过X 线钡可见溃疡龛影,胃镜检查可有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表现,并且经过碳14呼气试验明确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排除萎缩性胃炎患者;大面积溃疡和大出血的患者;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对本次所用药物过敏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性疾病患者,妊娠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四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感染:阿莫西林胶囊1g/次,2次/d;克拉霉素片500mg/次,2次/d;胶体果胶铋胶囊 0.2g/次,2次/d;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2次/d,治疗14d[3]。观察组在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健脾祛湿清热方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炒白术15g,黄芩10g,茯苓15g,半夏10g,厚朴15g,陈皮10g,苍术12g,黄连8g,佩兰15g,薏苡仁2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溃疡消失率、幽门螺杆菌根治率及有效率变化。

1.4 评定标准

中医症候积分评定:胃脘痞满,胀痛不适,嘈杂、暖气泛酸,纳差,口粘腻等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评定,无为0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4分,重度为6分,各项得分相加为中医症候总积分。

疾病疗效评定:临床痊愈: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大于等于95%;显效: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显著减轻,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在70%~95%;有效: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在30%~70%;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小于3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溃疡消失率、幽门螺杆菌根治率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溃疡消失率为78.3%,观察组治疗后溃疡消失率为93.5%,两组溃疡消失率比较,经χ2检验,P<0.05(χ2值=4.39,P=0.0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根治率为73.9%,观察组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根治率为91.3%,两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比较,经χ2检验,P<0.05(χ2值=4.84,P=0.0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治疗后疾病疗效比较

两组疾病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有疗效比较(%)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初期多数患者无显著临床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加重,可导致相关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幽门螺杆菌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上的定值,侵入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毒素的直接作用及诱导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等。临床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是“四联疗法”治疗,四联疗法虽然可以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但其根治率及复发率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而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治疗,具有提高有效率及根治率的目的。

中医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名,但根据本病的特征,幽门螺杆菌归属 “邪气”范畴,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病证可归属于中医“胃痛”、“痞满” 等范畴。《外台秘要·心痛方》:“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证治汇补·痞满》:“大抵心下痞满,必是脾胃受亏”,所以脾虚是引起胃痛、痞满的重要原因。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损,水谷不能运化,入里而生热;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水湿不化,湿热相搏,阻滞中焦而发病。脾虚湿热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临床以脾虚湿热证型多见[4]。故治疗以健脾祛湿清热,自拟健脾祛湿清热方加减治疗,方中黄芪、炒白术、半夏健脾祛湿为君药,茯苓、黄芩、厚朴、陈皮健脾祛湿清热;苍术、薏苡仁、佩兰健脾祛湿共为臣药,佐以黄连清中焦湿热;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诸药共用达到健脾清热祛湿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芩、黄连等具有清热化湿作用的药物具有较明显的体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5];陈皮对胃肠道的平滑肌有舒张作用,能够使胃部疼痛、胀满症状缓解;甘草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抗炎镇痛的作用[6];炒白术具有保护胃肠道黏膜作用[7]。

本次临床研究显示,应用健脾祛湿清热方治疗的观察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在溃疡消失率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率及有效率比较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健脾祛湿清热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提高有效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根治症候螺杆菌
更正说明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一人得病染全家,幽门螺杆菌会致癌吗?必须根治吗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回阳托邪法根治急性白血病的体会
山西: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大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