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视角下女上装原型的差异化探究

2020-05-23 03:50王红歌张巧玲
毛纺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胸围原型胸部

王红歌,张巧玲,刘 芳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时代日益深入人心,服装行业转型点将锁定在个性化、定制等方面,而高品质的服装版型是实现定制化需求的关键与保障。服装原型制板法以其结构简单、变化准确、包含人体基础信息的优势,成为服装制板的主流方法和重要依据[1]。女上装原型作为服装原型体系中的重要类别,会对未来服装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国内认可度较高的几种女上装原型为研究对象,从平面构成、立体造型角度,利用虚实技术展开不同原型的差异化研究,其研究结论是原型理论体系完善的有益尝试,能为企业生产及高校教学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 女上装原型的确定

原型制板法隶属间接制板范畴,在教学与企业生产中,根据GB/T 1335.2—2008《服装号型 女子》,以中间体为对象进行原型制作,并借助原型变化生成指定款式的服装结构样版。文化、人体体型、知识体系等差异性使国内外流行的原型众多,如东华原型、日本文化原型、韩国原型、英式原型等。同时,受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也出现了诸多女上装原型,如东华原型、刘瑞璞原型、谢良原型、米式工业原型、蒋锡根母式原型、戴永甫D式原型等。为遴选出国内认可度高的原型,本文对国内24所高校开展访谈调研,得出女上装原型教育培训领域推广使用情况,见表1。

表1 女上装原型教育培训领域推广使用情况

注:其他理论指比例法原型、旧文化原型等。

由表1可以看出,东华原型仅通过东华大学的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渠道被推广使用,但凭借东华大学纺织学科、研究生培养等优势,使得受众及影响群体面较广;新文化原型在国内高校的普及度较高,占调研总数的50%;刘瑞璞原型使用占调研总数的29.2%;谢良原型使用占调研总数的8.3%。因此,本文以东华原型、新文化原型、刘瑞璞原型、谢良原型为研究对象进行差异化解析。新文化原型(第8代文化式原型)是由日本文化女子大学1999年修订完成并投入使用,2001年后被引入国内并逐步得到推广[2-4];刘瑞璞原型(标准女装基本纸样),是由北京服装学院刘瑞璞教授利用比例推算方法建立的女上装原型[5];东华原型是由东华大学服装艺术学院的教研人员通过人体数据采集、原型建立、可行性论证分析、修正实验、过程优化等环节而建立的女上装原型[6-8];谢良原型是由谢良教授在分析文化式原型与我国国情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革的产物[9]。

2 平面构成分析

从平面构成角度,结合三维人体造型深度剖析原型,有助于原型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梳理。本文从原型建构过程、平面廓形、平衡方式、结构特征等方面展开差异化分析。

2.1 原型建构分析

H原型是通过对华东、华南、华北地区534名20~29岁女性的人体数据进行分析,制作标准化人台;进而通过立体构成、平面制图、修正实验、公式简化及验证等过程确立的,其建构过程逻辑关系严密,但存在人体数据样本不够或代表性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原型的覆盖面[9-10]。W原型是在大量女性人体数据测量的基础上,通过推导获取细部尺寸计算公式,且经过了长期使用实践研究的[11],其建构过程具有庞大的数据支撑与研究根基,但存在非本土化问题,即原型建构不是依据中国女性数据,因而推广使用应做好“嫁接”工作。L原型是在借鉴其他原型的基础上,考虑到实效性、可操作性,运用关键测量尺寸和必要固定数,采用比例推算方式进行推导,经过实践检验并历经3次重大修改后构建而成[5]。X原型是在文化原型基本思路下,经过企业版型设计实践,发现问题并进行本土化改革,历经2次改良优化后建构而成[12]。

H原型、W原型的建构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运用统计学知识基于人体数据开发的原型,是一种“本源式”开发过程。

L原型、X原型的建构秉承“实用性”理念,基于实践运用的可操作性、便捷性,是一种“优化式”开发过程。

W原型是基于日本女性特征而确立的,理论与实践数据支撑厚重,理论体系完备。同时,因中日女性体型相似度较高,W原型在国内的推广普及度很高。H原型是本土化思维下的“本源式”开发产物,但理论和实践数据源不够丰富,且代表性有待强化,故仍存在提升与优化空间。

W原型在三维立体与二维平面的对应关系方面优势明显,H原型次之,L原型、X原型较弱。

2.2 平面廓形及平衡方式分析

依据4种原型平面构成理论,借助服装CAD软件、CorelDraw软件,以GB/T 1335.2—2008《服装号型 女子》中间体160/84/68 A为例完成4种原型的结构制图,W、H、L、X原型结构见图1。其中:B为胸围,BP为胸凸点,G为身高。

注:单位:cm。下同。图1 4种原型结构图

对W、H、L、X原型结构进行分析,得出:

①根据文献[12]的衣身结构平衡概念可知,H、W、L原型均采用对准BP收省的方式进行浮余量消除,此平衡方式为箱型平衡;而X原型采用下放的形式进行浮余量消除,此平衡方式为梯形平衡。

②X原型存在公式及推导数据不匹配的问题,如前腰节长与背长差既可由公式“后领宽/3+1.4”推导,数值为3.77 cm,也可由公式“B/16-1.5”推导,数值为3.75 cm。同一指标的数值或推导公式应一致,但X原型中出现不一致,是不合理的。对于中间体,2个公式推导的数值差异性很小,但胸围变化时,差值明显增加,故该原型中公式“B/16-1.5”和固定数1.4 cm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从人体角度来看,公式“B/16-1.5”存在的合理性高于固定数1.4 cm,故本文舍弃固定数1.4 cm。

③从立体与平面对应关系来看,松腰造型的原型与腰部合体(半合体)造型的原型是不同造型状态的体现,不存在优劣差异。只是综合结构设计阶段的服装类型不同,一般松腰造型原型可服务松腰造型的服装,腰部合体(半合体)造型原型可服务腰部合体(半合体)造型的服装,但也可以通过调整背长尺寸实现二者的交叉使用。

④W、L、X原型均采用肩胛骨省放置于后肩线更为合理,有助于解释人体肩棱线前后造型在二维纸样上的差异化处理。

⑤胸腰区域造型复杂,不是简单的圆台造型,利用分散形式处理胸腰差更为合理,因而从腰部省道数量来说,W原型较L原型更为合理,更能吻合人体复曲面造型。同时,从省量分配来说,W原型考虑到服装造型的稳定性和人体曲面转折的缓与急,将胸腰差量进行比例化分配,使得成型后的省位线与布面纱向平行,有助于塑造最佳服装廓形,更适合在腰部合体或紧身造型的服装中推广使用。但考虑到服装的类别属性、面料特性等,L原型利用2个省解决胸腰差的方法也是可行的。

⑥从人体角度来说,胸围线与腋窝底线定义起点与终点均不交叉,不存在水平重合的必然性。一般情况下,人体腋窝点线要低于胸围线。因为W、H原型中后袖窿深加入了纵向松量,故其中后袖窿深线与胸围线水平重合。W原型中后袖窿深为20.7 cm,松量为2 cm,表明了人体腋窝点与BP点的纵向落差,该数值针对日本女性体型,是代表平均值的概念,具有统计学意义。H原型中经换算后袖窿深为21.2 cm,是否松量也为2 cm没有给出明确定义。

2.3 结构要素分析

由图1可知,W、L、X原型遵循“胸围推导为主,固定数为辅”的制图思路,H原型延续该思路,并在BPL(沿体表测人体BP点到侧颈点SNP的距离)推导中融入身高因素,更加符合人体发育规律,合理性更强。为更全面分析4种原型的差异化,本文以160/84A为例选取身宽等12个结构要素对4种原型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2.3.1 宽度方向结构要素分析

2.3.1.1 身宽分析

原型立体呈现与人体关系见图2[11]。上半身各部分水平断面重合图见图3。其呈现了身宽与上半身外包围周长间的对应关系。

图2 原型立体呈现与人体关系

BP—胸凸点;WL—胸围线。图3 上半身各部分水平断面重合图

由图2、3可以看出,身宽=上半身外包围长/2。从平面构成角度,身宽=B/2+※,其中“※”为胸围松量,当将身宽与上半身外包围长关联后,可知胸围松量受人体体型、服装与人体间的间隙等因素影响。中屋典子[11]研究表明,胸围松量一般为3~7 cm,平均值为5.7 cm。同时,本文利用接触式测量方法对国标中间体标准人台进行尺寸测量,并使用短寸法绘制该人台的紧身原型,并经过反复试穿实验,最终得出160/84A人台紧身原型的身宽为B/2+3.2=45.2 cm。

综上可知,W、H、L原型将胸围松量定为6 cm,符合相关研究结论,且在统计学上具有代表性;X原型将胸围松量定为5 cm,虽不能满足平均值5.7 cm的要求,但处在3~7 cm范围内,能满足部分人群需求,其造型较其他原型趋向紧身状态。

2.3.1.2 胸宽、背宽分析

在4种原型的平面构成中,胸宽、背宽值均由回归模型推导得出,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均为胸围,回归系数不一致,其中W、X原型回归系数为 1/8,H原型回归系数为0.13,L原型回归影响系数为1/6。中屋典子[11]研究表明,成年女子胸宽、背宽与胸围呈显著相关关系,回归系数约为1/8。由此可知,H、W、X原型中胸宽、背宽与胸围的回归关系是合理的,而L原型因加大了胸围对胸宽、背宽的影响程度,在后续推广使用中易出现袖窿、后背及前胸不服帖的问题。

2.3.1.3 侧缝线位置分析

由图1可知,W原型侧缝线位置后移,使胸围线上前中心线到侧缝线的距离(简称前胸大)为24.7 cm,胸围线上后中心线到侧缝线的距离(简称后胸大)为23.3 cm,其他3种原型均为前胸大与后胸大相等。然而,由于人体侧面转折及胸部凸起使女性人体呈现“前胸大大于后胸大”的造型,与W原型中侧缝线的设置吻合。故W原型较其他原型更为合理,符合人体状态。

2.3.2 长度方向结构要素分析

原型平面构成中涉及的长度方向结构要素主要有背长、前腰节长、BPL、后袖窿深、前后SNP点纵差、前腰节长与背长差,长度方向结构要素差异化分析见表2。

表2 长度方向结构要素差异化分析 cm

由表2可知:

①背长均为固定数38 cm,源自于中间体人体背长尺寸;L原型的后袖窿深最深,W原型的最浅,H原型、X原型的处于中间状态。4种原型的后袖窿深均由间接方式获取,但方法不尽相同,缘于平面构成过程的差异性,如H原型的后袖窿深=BPL-前后SNP纵差(1.4 cm)+后领深(2.4 cm),是间接推导,其他原型均是公式推导。

②前后SNP纵向差最大值2 cm(W原型),最小值0.6 cm(L原型),中间值1.4 cm(H原型、X原型),获取方式存在差异,各原型前后SNP纵差回归模型分别见式(1)~(4)。

H原型前后SNP纵差=B/60

(1)

W原型前后SNP纵差=37B/360-6.6

(2)

L原型前后SNP纵差=B/72-0.56

(3)

X原型前后SNP纵差=7B/144-2.7

(4)

式中B为人体胸围,均为84 cm。

由式(1)~(4)可知,回归系数不同,H、W、L、X原型回归系数分别为1/60、37/144、1/72、7/144,符合人体体型变化规律,但因回归系数有差异,后续推广使用中4种原型的差异会呈现得更明显。

③BPL最大值为25.1 cm(W原型),最小值为24.8 cm(X原型),中间值为25 cm(H原型、L原型)。H、W原型通过公式推导BPL,且H原型同时考虑了身高、胸围的影响,符合人体发育规律,合理性更强;L、X原型借助后袖窿深间接获取,即L原型BPL=后袖窿深(21.5 cm)-0.5 cm + 4 cm,X原型BPL=后袖窿深(21 cm)+前后SNP纵差(1.4 cm)+后领深(2.4 cm)。L、X、W原型BPL的大小均随胸围变化而变化,但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回归系数分别为1/6,35/144,1/5。

④前腰节长最大值为42.4 cm(W原型),最小值为41 cm(L原型),中间值为41.8 cm(H、X原型)。4种原型的前腰节长均由间接公式推导计算,H原型前腰节长=背长+前后SNP纵差+后领深,X、W原型前腰节长=背长-后袖窿深+BPL,L原型前腰节长=背长-0.5 cm+前领宽/2。就中间体而言,4种原型对应的人体胸部凸起状况不一致,即W原型塑造的胸部凸起最大,其次H原型和X原型,L原型最小。

实践经验表明:前腰节长与BPL呈正比关系,即前腰节长越长BPL越长。中国女性的前腰节长为41~42 cm,BPL为24~25 cm。由此可知,L原型中BPL为25 cm,前腰节长为41 cm,其合理性不足,必然会给立体造型造成影响。

⑤前腰节长与背长差○的最大值为4.4 cm(W原型)、最小值为3 cm(L原型)、中间值为3.8 cm(H原型、X原型)。“○”是表征前浮余量大小的重要指标,○值越大前浮余量越大。由此推断,4种原型前浮余量角度为W原型最大,L原型最小,其他2种原型处于中间状态。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中国女性人体对应的○值一般为3~4 cm,原型可借助“15/a”来绘制前浮余量角度,其中a=(○+0.5),前浮余量角度示意图见图4。

图4 前浮余量角度示意图

综上所述,4种原型对应的实际人体不一致,即4种原型对应人体的身高、背长、胸围、腰围尺寸一致,但胸部凸起状态、人体厚薄与宽窄等立体造型信息不一致。若开展定制化服务,需根据人体立体造型信息来选择合适原型。

2.3.3 细部结构要素分析

2.3.3.1 胸部塑造结构要素分析

依据三维人体与二维平面的对应关系,平面构成中主要通过前宽与胸宽差,前腰节长与背长差○,前浮余角度“15/a”来实现胸部塑造。

由表2可知,W、H、X、L原型中○值分别为4.4、3.8、3.8、3.0 cm。由图6可知,上半身外包围长=2×前宽+2×袖窿宽+2×背宽,而对应原型结构中,身宽=前宽+袖窿宽+背宽,为确保前宽概念在原型结构中一致呈现,本文借助省转对图1进行调整,前宽、前宽与胸宽差示意图见图5。

由图5可知,W原型中,y=B/32=2.6 cm,而H、L、X原型平面制图中并未对前宽与胸宽差做出明确诠释,只将其作为袖窿宽的一部分,分别用x、v,u来表示。当前浮起量处理后,其作为前宽一部分,以吻合人体三维状态。

图5 前宽、前宽与胸宽差示意图

经测量,H、L、X原型中的x、v、u分别2.0、2.0、2.2 cm,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出4种原型塑造的胸部凸起状态存在差异,即W原型适合胸部凸起大的人体,其次是X原型,再次是H原型和L原型。由图5计算可得W、H、L、X原型的前宽分别为19.3、18.7、19.0、19.0 cm,据此可间接获取4种原型成型后的袖窿宽为10.8 cm(W原型)、11.4 cm(H原型)、10.5 cm(L原型)、9.7 cm(X原型)。

4种原型前片胸凸的处理方法不一致,W原型采用角度(公式推导为18.5°),其他原型采用省量,但因省位不同,省量大小不具备可比性。为此本文采用测量方法将4种原型的前胸凸统一用角度诠释,则H、X、L原型的前胸凸角度分别为15.6°、14.7°、12.9°。本文选取56个身材接近160/84/68A的女子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人体数据,并借助短寸法绘制其紧身原型,观察身高、胸围、腰围一致时紧身原型平面构成中的数据差异,获取前宽、背宽、袖窿宽、胸宽、小肩宽、前宽与胸宽差、○、a的平均值分别为18.6、17.1、10.5、15.6、12.0、2.2、3.5、3.9 cm。因样本量的限制,该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依然可诠释出以下规律:

① W、H、X原型胸部凸起处理上与国内女性胸部实际状态存在差异,用于“胸部丰满”体型。用这3种原型为普通人群定制紧身类、贴体类服装时,需对BPL或前腰节长做出调整,或通过加入垫肩、胸垫等塑造美观性更佳的胸部。

②X原型成型后的袖窿宽偏小,但胸部凸起又较大,可用于“单薄且胸部丰满”体型。

③ L、H原型○、a值不同,前宽与胸宽差相同;H、X原型○值相同a、前宽与胸宽差不同。通常情况下,这是矛盾的。但因人体千差万别,与服装数值匹配精度要求低,故借助工艺手段,可实现2种原型的无差别化。

④ W原型平面构成与人体立体对照度高,W原型○值最大,前宽与胸宽差和a也对应最大,但其他原型存在不完全对应的关系。这使得以“人”为本的W原型理论体系更适合应用于教学研究。

2.3.3.2 肩部塑造结构要素分析

肩部塑造涉及的平面构成要素主要有前后肩斜,前小肩线长、后浮余量、前后肩宽。

①人体肩斜平均值为20°,W、H原型将前、后肩斜定为18°、22°,既吻合人体肩斜状态又符合人体肩颈造型特征;L原型将前、后肩斜均定为20°,虽然吻合人体肩斜状态,但没有考虑肩部造型特征,会出现肩棱线前后贴合度不够理想的情况;X原型兼顾人体肩颈造型特征将前、后肩斜定为20°、22°,但比人体肩斜大,与人体肩部造型吻合性不够,立体造型中的肩线会产生上翘问题。

②W原型中,前小肩线长是借助前肩斜、胸宽线及固定数1.8 cm来确定的,其他原型均借助后小肩线长来确定。经测量,W、H、L、X原型中的小肩线长分别为12.4、13.1、12.0、12.7 cm。

③L、X原型借助固定数1.5 cm,H、W原型借助公式推导为1.5、1.8 cm来处理肩胛骨凸起。就数值大小来看,W原型塑造的肩胛骨凸起更为明显,其他原型塑造的肩胛骨凸起基本一致。

④肩宽在考量服装造型方面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合体度高的服装,其作用更为明显。经测量,W、H、L、X原型的肩宽分别为38.4、39.9、38.6、38.6 cm,而中间体对应的肩宽为39.4 cm。由此说明,除H原型外,其他原型都对肩部造型做了修饰。

2.3.3.3 颈部造型平面结构要素分析

颈部塑造涉及的平面构成要素主要有前后领宽、前后领深、领弧线长。

领宽、领深均借助与胸围的回归模型来获取,但回归系数不尽一致。其中,W、X原型中回归系数为1/24;H原型中回归系数为1/20;L原型中回归系数为1/12,就中间体而言,计算数值基本一致,但后续推广会存在一定差异。

经测量,W、L、H、X原型中领弧线长度分别为37.8、37.8、38.3、37.9 cm。较中间体颈围37 cm增了1 cm左右,作为颈部松量,基本符合原型的合体状态。

2.3.3.4 袖窿弧线长度分析

受袖窿深、侧宽、小肩线长度等结构要素差异的影响,袖窿弧线长度一定存在差异。经测量,袖窿弧线长度分别为:W原型,前21.8 cm,后20.9 cm;H原型,前21.3 cm,后20.9 cm;L原型,前22.2 cm,后21.5 m;X原型,前21.2 cm,后20.6 cm。由此可知,L原型塑造的袖孔最大,X原型最小,W、H原型处在中间状态。

3 立体构成分析

3.1 原型样衣分析

采用160/84A标准人台为试穿对象,依据4种原型结构图,利用白坯布完成4种原型的样衣制作,4种原型样衣试穿效果见图6。

图6 4种原型样衣试穿效果图

由图6分析得出:

①W原型整体造型好,腰部合体、省位线呈现竖直状,侧缝顺直,领口圆顺无起浮,肩线服帖且无斜褶和吊绺,但胸部服帖性欠佳、有空隙,袖窿处松量不匀、前贴后松、袖窿不够圆顺服帖,肩线略长于人台小肩线。

②H原型整体造型好,腰部无省、松量分布均匀,侧缝顺直,领口、袖窿处圆顺无起浮,肩线服帖且无斜褶和吊绺,胸部服帖性欠佳,但好于W原型,肩线长于人台肩线、肩端点略下陷。

③X原型整体造型欠佳,服装与人体吻合度弱,呈现袖窿处、腰部、前领口浮起造型。同时,腰部松量分布不均、胸部下方松量多,肩线顺直但略向后偏移。

④L原型整体造型较好,腰部合体性尚可,侧缝基本顺直,胸部服帖性好,领口圆顺无起浮,但肩部服帖性不好、呈翘起状态,袖窿较大且与人台臂根间隙大,腰部省位线呈倾斜状、与纱线方向不吻合,腰线不够水平、前中略上移。

3.2 虚拟展示分析

受面料、制作工艺等因素影响,原型样衣呈现的立体造型会有所偏差。为此,本文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借助CLO 3D时装设计软件,对4种原型进行虚拟立体展示,方法为:步骤1:设置相关参数,在CLO 3D软件中创建符合要求的虚拟试衣模特;步骤2:在服装CAD软件中绘制参数一致的二维纸样,并保存成DXF格式;步骤3:将DXF格式裁片导入CLO 3D软件,填写裁片信息;步骤4:导入虚拟模特,完成裁片排列摆放及虚拟缝合;步骤5:进行虚拟试衣及透明化处理。4种原型虚拟展示效果图见图7。

由图6、7可以看出4种原型呈现的立体造型及效果趋于一致,虚拟展示效果更为清晰。得出:

①腰部状态:W原型腰部合体度高,L原型次之,H原型与X原型呈松腰造型。同时,W、H原型腰部松量分布均匀,胸腰区域布面平服;L原型腰部松量分布不匀、前后少两侧多,侧缝线不够顺直;X原型前面翘起、与人体体表间隙大,胸腰区域布面不够服帖、有斜向吊纹。

图7 4种原型虚拟展示效果图

②腰省状态:W、L原型分别设置了6、2个省处理胸腰差,其立体造型差异明显。W原型塑造的立体造型更能吻合人体胸腰区域的复曲面造型,但存在操作复杂、不利于推广使用的问题。W原型通过分散形式处理胸腰差,省位线呈竖直状态,与布纹方向平行,确保了服装造型的稳定性与美观性;L原型采用集中形式处理胸腰差,省量过大可能会导致布面纱线方向偏移、省位线不竖直,从而影响外观效果。

③袖窿状态:4种原型的袖窿深点均比人体腋窝点靠下,但L原型下落量比其他原型大。H原型、L原型的袖窿周圈的服帖度较好,W原型略有空隙,X原型空隙大呈微拱造型。

④肩颈部状态:L原型小肩线长度匹配最佳,W、X原型略差,H原型最差。W、H原型肩线倾斜状态基本吻合人体肩线;L原型肩线较人体肩线后移;X原型肩线呈现肩端点贴合人体、SNP略翘起,导致领弧线与颈部吻合度不理想,出现前领口不平整问题。

4 结 论

①就原型理论体系的完善度而言,W原型中蕴含的理论体系最为完善,其构建过程、研究方法及相关结论值得国内借鉴与推广,尤其适合高校教学研究使用。H原型次之,但需要进一步充实人体数据及实践使用数据。

②就平面构成中涉及纵横向数据的合理性方面,W、H原型是理想的,而X原型存在前后推导矛盾问题,L原型存在BPL与腰节长不匹配问题。

③就胸腰区域造型塑造而言,W、L原型属于腰部合体性原型,均考虑了人体复曲面造型,但W原型处理胸腰差的方法较L原型好,与人体立体造型的吻合度更高,但过于复杂。对于腰部不太合体造型的服装而言,L原型在操作便捷性方面更具优势。

④就立体构成而言,X原型采用梯形平衡,其他原型采用箱型平衡,从W原型的演变可知箱型平衡更合理。

⑤就胸部造型塑造而言, W原型适合胸部丰满的体型,X原型适合胸部较丰满但偏薄的体型,L原型适合胸部凸起一般的体型,H原型适合胸部较丰满且厚薄适中的体型。

4种原型虽然形式有别,但内在关联与本质趋向一致,借助省转可实现形式的一致性。但W原型对于合体度高的服装品类优势更明显;对于合体度一般的服装品类,可选择H、L原型;对于宽松型服装品类选择X原型更合理。

猜你喜欢
胸围原型胸部
探讨假体凸度对假体隆乳患者术后胸围及罩杯的影响
包裹的一切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原型理论分析“门”
家兔急性肺损伤胸部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
胸围革命
胸部Castleman病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