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胶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胃虚寒证十二指肠溃疡疗效评价

2020-05-25 00:13邓晓敏林燕端傅诗书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建嗳气胃脘

邓晓敏, 林燕端, 傅诗书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是临床常见的消化性疾病之一,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有资料显示男女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之比为4.4∶1。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与期望寿命的不断增加,中老年溃疡患者所占比率逐渐增高[1]。该病大多由于胃酸、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侵袭等所致[2]。西医治疗多选用抗生素杀菌、抑酸护胃、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等药物。中医学方面,多将其归属于“胃痛”“痞满”“嗳气”“反胃”等范畴,病因大多由于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损伤脾胃所致,病机以脾胃虚寒证多见。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小建中胶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胃虚寒证十二指肠溃疡,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 月在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就诊的,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的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共68 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①反复发作的规律性、周期性的长期上腹部疼痛,服用碱性类药物可减轻疼痛;②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压痛;③胃镜检查发现溃疡病灶。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每遇寒冷或劳倦后则加重或诱发,空腹疼痛明显,进食可减轻,呕吐清水,神倦纳少,手足畏寒,大便稀溏,舌淡白苔白,脉沉细或迟。

1. 2.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寒证;③性别不限,年龄在18~55 岁之间;④意识清醒且能清晰表达;⑤依从性好,能主动配合相关治疗;⑥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有意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患者;⑤过敏体质及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者;⑥不愿意配合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 3. 1 对照组 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用法: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商品名:立卫克,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577;规格:20 mg × 14 粒),每日1 次,每次1粒,晨起空腹服用。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小建中胶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1)小建中胶囊(主要成分:饴糖、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由贵州太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60046;规格:0.4 g × 24 粒),口服,每日3 次,每次3 粒。(2)耳穴压豆。选取肝、脾、胃、交感、内分泌、神门等耳穴,单侧取穴。常规局部皮肤消毒,将制好的带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上述穴位上,轻按、揉压所选穴位至产生麻、胀、痛等刺激即可。每天3 次,每次按揉10 min,1周后换另一侧耳廓治疗,两侧耳廓交替进行。

1.3.3 疗程 2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4.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1)临床治愈:胃脘痛、胸胁胀满、纳差、嗳气吞酸等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下溃疡及周围炎症全部消失。(2)显效:胃脘痛、胸胁胀满、纳差、嗳气吞酸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下溃疡消失,但仍有炎症。(3)有效:胃脘痛、胸胁胀满、纳差、嗳气吞酸等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胃镜下溃疡面缩小50%以上。(4)无效:胃脘痛、胸胁胀满、纳差、嗳气吞酸等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溃胃镜下溃疡面缩小不及5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 4. 2 中医证候评分 根据胃脘疼痛、胸胁胀满、纳差、嗳气吞酸、大便溏等证候进行评分,按轻、中、重度分别计为1、2、3 分。(1)胃脘疼痛:①胃脘部疼痛较轻、时间较短,或注意力集中时可感觉疼痛,每日疼痛不超过1 h,计为轻度(1 分);②疼痛在可忍受范围内,不影响生活工作,每日疼痛不超过2 h,计为中度(2 分);③疼痛较严重,持续时间长,每日疼痛超过6 h,影响工作和休息,计为重度(3 分)。(2)胸胁胀满:①胸胁轻微胀满,可自行缓解,计为轻度(1 分);②胸胁胀满明显,可影响日常生活,计为中度(2 分);③胸胁胀满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需服药治疗,计为重度(3 分)。(3)纳差:①纳食稍减退,计为轻度(1 分);②食欲差,食量减少在1/3 ~2/3,计为中度(2 分);③无食欲,食量减少2/3 以上,计为重度(3 分)。(4)嗳气吞酸:①偶有嗳气吞酸,计为轻度(1 分);②较多嗳气吞酸,计为中度(2 分);③严重嗳气吞酸,计为重度(3 分)。(5)大便溏:①大便偶有便溏或每日1 次便溏,计为轻度(1 分);②每日2~3 次便溏,计为中度(2 分);③每日4次以上便溏,计为重度(3分)。

1.4.3 复发率 于疗程结束并停药3 个月后进行随访,随访受试者是否存在复发情况,若患者有相似的症状再发或加重而影响生活工作、需再次就诊服药者则计为复发;若患者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再发及加重,不影响生活工作、无需服药者计为未复发。统计2 组患者的复发率,并进行比较。

1.4.4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观察2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自身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即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34 例患者中,男20 例,女14 例;年龄18 ~53 岁,平均(36.86 ± 11.43)年;病程1 个月~20 个月,平均(10.75±6.20)个月。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23例,女11 例;年龄20 ~55 岁,平均(35.12 ± 9.76)年;病程1 个月~25 个月,平均(12.72 ± 7.48)个月。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4 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79.4%,组间比较,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the two groups[n/例(p/%)]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试验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分)

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N/例34 34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9.88±2.89 9.69±3.26治疗后3.79±2.51①②6.43±3.70①

2.4 2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3 个月,试验组的复发率为8.82%,对照组为35.29%,试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2.5 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试验组有1 例患者出现口干,对照组有1 例患者出现轻微头痛和1 例患者出现腹泻,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2 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3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95%的溃疡位于球部,其中以前壁居多,其次为后壁、上壁、下壁[4]。本病的发生多与HP 感染有关[5],有研究证实,本病患者HP 感染率超过90%,其他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和精神因素等也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6]。本病以慢性、周期性及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典型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饥饿痛,甚至表现为夜间疼痛而醒,可在进食后或服用相关药物后缓解,大多数患者呈现反复发作特点,持续数天至数月后转入缓解期,缓解期与发作期交替出现,季节变化特别是秋季与冬季、精神焦虑、饮食不节、药物等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减轻临床症状、加快溃疡面愈合,预防复发及并发症发生[7]。

中医方面,根据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表现特点,可将其归属于“胃痛”范畴。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或胃络瘀阻,导致胃失所养、不通则痛,表现为上腹部靠近心窝处疼痛发作为特征的一类病证[8]。有关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唐宋以前,医家多将胃脘痛与心痛并论而谈,宋代以后大多将胃痛与心痛分别而论,如《三因极—病证方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心痛,其实非心痛也。”胃痛早期病因多为六淫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所致,胃痛病久不愈,脾胃功能失常,后期常表现为脾胃虚弱。《景岳全书》曰:“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可见脾胃虚寒者,由于正气虚弱,故胃脘隐痛;寒遇温则散,气得按则顺,故喜温喜按;脾虚失运,中脏虚寒,水失运化而上泛,故呕吐清水;受纳腐熟运化失调,故纳差;脾主四肢肌肉,中阳不足,则健运无权,肌肉筋骨失于温养,故手足不温;脾虚生湿下走肠间,故大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均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故治疗当以温中止痛、健脾和胃为法。

小建中胶囊是根据小建中汤制作而成的中成药,主治腹中挛痛,时痛时止,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符合十二指肠溃疡病脾胃虚寒证的证候特征。小建中汤记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的经典之作《伤寒论》中:“伤寒,阳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9]小建中汤方含饴糖、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六味药,是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而成[10],方中饴糖甘温质润入脾经,既可以温中补虚,益阴润燥,又可缓急止痛,为君药。桂枝味辛甘性温热,温阳散寒,助饴糖以辛甘化阳,补中焦阳气;白芍倍用,益阴养血,缓急止痛,配饴糖酸甘化阴,扶阴血之虚,共为臣药。大枣助饴糖甘温守中、助芍药则酸甘滋阴养血;生姜辛温散寒,助桂枝振奋阳气、温中,生姜、大枣合用,尤能鼓舞脾胃生化之气,均为佐药。炙甘草味甘性温能益气,既合饴糖、桂枝温中,又助饴糖、白芍健脾益肝,缓急止痛,且能调和诸药,兼为佐使。本方有温中健脾、补虚缓中、平调阴阳、调和气血之功效,具有温而不燥、缓而不滞的特点。正如尤在泾曰:“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二、三日悸而烦者,正虚不足而邪欲入内也。是不可攻其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建中汤具有镇痛、镇静、抗感染、抗溃疡、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惊厥、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11-15]。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不少研究表明小建中胶囊对根除HP感染有效[16-18]。

耳穴压豆属于祖国医学的特色疗法之一,《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等古籍中就有提及与上肢、眼和咽喉相关的“耳脉”的描述。《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而清代医家汪宏所著《望诊遵经》中就有“望耳诊病法纲”的记载来专门讨论耳廓望诊。耳廓部位有丰富的神经分布,敏感点多,耳部与脏腑经络也有密切关系,如手少阳三焦经的走行“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说明经络脏腑功能与耳廓有一定的联系,当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耳穴部位产生效应,从而调理脏腑经络功能。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耳穴压豆具有缓解疼痛[19-20]、调理胃肠功能[21]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表明小建中胶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良好,并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另外,小建中胶囊联合耳穴压豆具有治疗方便、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是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的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病例的覆盖范围较小、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等,故确切的结论有待今后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猜你喜欢
小建嗳气胃脘
小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最怨的就是你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最怨的就是你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游戏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