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谱华章

2020-05-25 02:43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气候变迁季风竺可桢

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科学规律隐藏在每天的天气里,需要不断观察、仔细分析和认真总结。

竺可桢坚持观测和记录,从在哈佛大學的1917年起,就坚持每天写日记,认真记录每天观测到的气象数据,并仔细观察和记录各种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日期,河流、湖泊结冰与解冻的状况,各种候鸟南飞与北归的日期。尽管经过了迁徙与战火,他依然保留下了他从1936年到1974年临终前两天的日记,总计有900多万字,被誉为“民国四大日记”之一。

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观测,竺可桢总结出了现代物候的特征。通过与我国古代丰富的文献记录进行比较,了解了过去五千年我国的气候变化特征,也了解了我国各个区域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为防灾减灾和国家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通过阅读浩渺如烟的文献资料,竺可桢计算出我国历史上“自公元1世纪到19世纪,各地总共发生658次水灾,1013次旱灾”。这样算来,我国基本上每隔两年有1次旱灾,每隔两年多有1次水灾,几乎每年都有灾害发生。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是因为我国处于季风区,季风给我国带来水汽,是“中国雨泽的主要来源”。然而,当季风发生异常的时候,就容易发生灾害——“当夏季东南季风强盛时,长江流域主旱,华北偏涝;当东南季风不强时,长江流域主涝,而华北偏旱”。因此,季风无论强弱,都容易造成灾害,风调雨顺反倒频次较低。竺可桢指出,无论是为了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发展,还是国民福祉,都必须将防灾减灾放在首位。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竺可桢集“毕生之力”的著作。1964年,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思考与研究后,74岁高龄的竺可桢开始动笔书写最后的华章。这部著作集合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丰富的古文献中的物候资料、全面的地方志资料、各种仪器观测资料,并与挪威雪线资料、格陵兰岛冰芯的氧同位素资料等对比,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做了全面的总结。1972年,《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正式发表。一经发表,即被国内外学者广为赞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评价道:“对气候变迁文每读一遍,都觉得这篇文章功力之深,分量之重,实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无疑应属于世界名著之林。”

(节选自魏科《求真求实、风云一生的竺可桢》,题目为编者加)

心湖涟漪

纵观竺可桢先生精彩的人生,我们由衷地敬佩他崇高的科学精神、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气象学事业的巨大贡献。早在哈佛念书时,竺可桢就坚定了以研究中国气候为己任;回国后,他创办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主持浙江大学,他的气象学研究引领着中国,影响了世界;建国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组建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使国家的科学史研究事业走上了正规化、职业化的道路。竺可桢先生执着、刚毅而温和,谦虚而正直,温润如玉,树立了一个中国典型知识分子的丰碑。

猜你喜欢
气候变迁季风竺可桢
气候变迁或成人类最大安全威胁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户撒刀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万马奔腾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竺可桢不论人过
亚洲季风 原因、历史与效应
2009男色季风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