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的香炒热白果

2020-05-25 02:59高岁喜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叫卖声白果弄堂

高岁喜

①急雨收残暑,西风吹暮蝉。

②去年秋天,研讨会选址苏州东山,会后,苏州好友邀游东山。此行源于童年温馨的回忆——寻访曾经叫卖香炒热白果的小贩。在村民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曾在上海叫卖的小贩。

③得知我们来意,老人兴奋了。院子里的灯光,泛起秋夜薄雾般的寒意,老人身影,被这光拉扯得瘦长了。进了院门右边屋子,西面墙角,错落地挂着几张蜘蛛网。满地散着镰刀、粪桶及锄头。东面墙角,一口旧柜子却异常整洁。打开柜子,老人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柜子上方挂着当年的褂子、围裙,一副挑子,黑黝黝的,却是完整的。它们都有故事。而我的目光,落在了蚌壳铲子上。

④香炒——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三分洋钿——小包——五分洋钿——大包——

⑤苏州吴语叫卖声不疾不徐,抑扬顿挫,从弄堂口响起,弄堂中间便起了回音,糯糯地扩展到左弄右堂,撞挤着石库门,寻了缝隙,钻了进去,轻轻地拍着厢房窗户玻璃。一会儿,几扇黑漆漆的门开了,双手蹭着围单的阿姨们,布鞋不及拔上跟,啪嗒啪嗒出来了;放學的孩子们,书包拍着屁股,咯噔咯噔跑来了;我拽着阿娘湿淋淋的手,循着叫卖声,焦急地赶来了。

⑥小贩的挑子倒也简单,已磨光滑的扁担,两头微微向下弯曲,前后两个木桶,黑黝黝的。后面木桶存放生白果,一个棉盖子,上面一个木盖子;前面的木桶,底下存放炭煤,上面架着红泥小炉,几缕火苗舔着小镬子边沿。小贩见人们围着,便抓一把白果,悬着手,让白果从指尖跌落镬子,发出声响,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⑦翻炒白果为什么不用金属镬铲?西巷村老人解答:“蚌壳轻便,翻炒白果不会变色。”小贩翻炒有其特点——铲起白果,三高一低,落入镬子,快慢不一,声音便有了韵律,同时,嘴里流淌出顺口溜:“苏州东山白果好,白壳碧肉糯又饱。小国五颗大人九,男女老少忘不了。”硬币在孩子手心,已捏得汗渍渍,孩子们踮着脚,小脖子向前伸着;阿姨们抬起右臂,盖过孩子们头顸,把钱塞向小贩,臀骨一扭,撞挤开了边上的孩子:我也推搡着阿娘向前挤。

⑧“啵”的一声裂响,白果裂缝钻出一缕诱人的清香。人们的目光,直直盯着镬子里的白果,咂舌叠唇,两腮唾液涌到了舌尖。这时的小贩倒也显得“慢条斯理”了,包了大包、小包,收钱,给包,嘴里还不时叮嘱:“小囡吃五颗,大人吃九颗。多吃要中毒,再吃来等我。

⑨小贩的香炒热白果确有独到之处,白壳不焦,颗颗开裂。趁热,阿娘剥去硬壳,我撕下薄衣,手指一抖,一颗完整的、翠绿色的白果仁,转着圈停在阿娘手指边。“嘿——”我问道,“白果仁怎么和阿娘的翡翠戒指一样的翠绿呢?”阿娘笑道:“小馋虫.不要把阿娘的戒指也吃掉啊!”

⑩炒白果是香糯的、清甜的,阿娘和我咯咯咯地笑了。这笑声浸透了童年。

⑩童年就像白果,青白的,碧透的。望西风而长叹,感时日之不再。秋天夕阳坠落,寸寸红晕渲染着天地,那叫卖声总在耳际萦绕,挥之不去。

(选自《新民晚报》2019年9月28日,有校改)

阅读笔记

1.文章用宋朝诗人张舜民《秋》中的诗句“急雨收残暑,西风吹暮蝉”开头,有什么好处?

2.老人院子的右边屋子,为什么西面墙角的东西非常凌乱,东面墙角“一口旧柜子却异常整洁”?

3.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弄堂中间便起了回音,糯糯地扩展到左弄右堂,撞挤着石库门,寻了缝隙,钻了进去,轻轻地拍着厢房窗户玻璃。

4.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张斗和/设题)

猜你喜欢
叫卖声白果弄堂
是什么在发声
找不同
找一找
弄堂里
小儿慎食白果
孤 独
幽默叫卖声
白果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