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0-05-25 03:01李晓琦安军
职业·下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技工院校课程思政

李晓琦 安军

摘 要:本文就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了探析。技工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意味着传统教育中由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转变为思政育人扩大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实现“思政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的配合的局面。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课 题: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9SZ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下社会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多元、思想观念多变,并且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其中掺杂着许多不良思想,对学生极易产生影响和冲击。学校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强化政治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而技工院校学生基础较差,素质参差不齐,这决定了技工教育不能单靠知识传授,更要借助社会资源实现多种途径育人,尤其需要注重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

“课程思政”就是要在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既要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也要促进各个专业、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形成“思政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式协同合作模式。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也要改进和拓展教学方式,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1.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思政变革

在培养模式上坚持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引领,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三个层面逐层推进,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培养目标中;在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融入教学内容,推进思政课程内容不断完善。例如在劳动精神教育上,结合专业特色,以未来职业可能存在的职业情境和专业操作进行职业素养、职业理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依据技工院校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2.谋求合作共享的思政格局

合作共享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共享上,这也是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工作。第一,学生情况的共享。对于教师而言,要对学生开展合适的教育活动,应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思想状态、政治观念、心理健康、生活需求等,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活动;第二,课程资源的共享。既有教育理念、教育思路和教育心得的沟通和分享,也包括教育经验、课程案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等方面。共享方式可以实现多样化,如通过教学研讨、技能比赛、示范课展示、优质资源库建设等活动,构建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避免“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情况,形成通力合作、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

二、技工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建议

1.完善组织单位建构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学校内部落地生根,需要加强学院党委对思政育人工作开展的领导作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校党委领导下形成结构化的组织结构体系,保证从课程思政推行、实施到监督评估等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的贯通。包括完善考核标准和支持政策,以学校现有系、教研室、实验室等基层组织为单位,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开发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并持续推进教学内容优化。

学校教务处、人事部、质管办、思政组以及其他教学二级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优化设置、教师工作考核、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监控、课程思政具体落实等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尤其是各专业、各教学单位要找好交叉点,形成跨专业、跨领域的互通交往,打造协同育人体系,发挥各自优势,建成思政育人立交桥。

另外,在学校政策制定、财力投入、人员配备、资源供给、职称评审、先优评比等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大力支持,使全校各职能部门能够共同关心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各专业课、各职能部门多维一线、合力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2.完善思政教育教学内涵性建设

思政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教师对教育内容进行充分开发和挖掘,提炼各专业、各科教学中可利用的德育内容和价值观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充实到思政教育内容中来。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扩展工作思路和教育视野,让教学课堂“活起来”“连起来”。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可以与商业案例、时事政治结合起来,推行探究式案例教学,以工作情景或者问题为导向,将国家经济动态、经济政策以及优秀企业发展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情景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提升对社会发展的见解和认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

课程思政的推行实际上改变了传统孤立的教学状态,力求实现以“思政育人”为大旗,统领并辐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政元素要主动地与其他育人环节和育人内容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校级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目的。同时思政课程内涵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包容其他专业教学内容,实现“思政+传统文化”“思政+劳动教育”“思政+工匠精神”等教学模式的形成。

3.拓展思政教育途径和方法

推行课程思政除了巩固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之外,还要做好课堂45分钟之后的延伸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政育人摆脱僵化单一的局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开展内容丰富的社会调研活动。教师可以带队深入社区、企业等社会单位参与和课程相关的调研活动,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把握主流价值观,在活动组织上要融入新时代元素。例如根据当下学生对古装、历史等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系列教育,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大大提升民族认同感。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组织充实的社团日常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发展特长,提升各方面能力和增强人文素养;開展志愿者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和责任感。

除此之外,教师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育人环节,例如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企业实习指导等渗透思政教学,使学生在职业情境当中领悟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4.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政治理想,培养家国情怀,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包括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及时提供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教务处要牵头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或协同备课,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不仅为各专业、各部门教师建立沟通的桥梁,同时为教师打开工作思路。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考虑将每位专职思政教师和落实思政育人的每个环节、部门层级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密切参与到课程思政各个环节。另外,要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加强思政教师和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团队建设,在教材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通力合作,真正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吴贵春.“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2]郭素莲.“大思政”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9(5).

[3]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技工院校课程思政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