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无知

2020-05-25 09:05指听
当代工人·精品C 2020年2期
关键词:元阳县蝗灾蝗虫

指听

吃货治灾

近几个月来,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都遭受到了沙漠蝗虫的灾害。尽管印度蝗灾已经基本结束,但非洲的蝗虫却似乎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新闻,国内社交网络上又有人毫不意外地甩出了“吃货治灾”的老套思路,有人把遮天蔽日的蝗虫想象成“天降美食”,豪气干云地表示:不怕!来了就吃了它!以此为基本理念,网上又衍生出一大堆的段子。比如有人在评论摆出了山东特产“蚂蚱酱”,还有人表示乌干达派军队治蝗是小题大做,应该派2000名厨子去。

尽管这类发言大多都是以抖机灵的形式出现的,但更多人觉得这种笑话并不好笑,甚至有些愚蠢。因为曾有人科普过,闹蝗灾的蝗虫是不能吃的。

数量少的时候蝗虫呈现散居型特征,性格温和,食量小,飞行距离短。群居型蝗虫不仅食量变大,还可以长距离飞行,当大批蝗虫向同一个方向运动,在沿途疯狂进食,也就逐渐形成蝗灾。群居型的蝗虫还有着另一大武器——会大量合成苯乙腈,甚至会进一步将苯乙腈转化为有毒的氢氰酸。

换句话说,山东人民用来做蚂蚱酱的是普通状态的蝗虫,而成灾之后的蝗虫不仅味道难闻,而且还是有毒的。尽管目前还没有人类食用蝗虫中毒的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形成蝗灾的蝗虫绝对不是一种安全的食材。

网上从不乏对舌头盲目自信的人。尤其这几年来,有关“中国人拯救生物灾难”的传说实在是不少。比如传说中从“入侵物种”被吃成需要养殖的小龙虾;所谓“被中国人端上餐桌”,却在美国泛滥成灾的亚洲鲤鱼;2017年曾掀起了网友热情回应的“丹麦大使馆请中国吃货解决生蚝泛滥问题”。

每一次类似的新闻发生,都会把网友的自豪感再推高一级,仿佛“中国吃货”已经成了全世界公认解决生物泛滥问题的“秘密武器”。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这些新闻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这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小龙虾之所以需要养殖,并不是入侵的已被“吃绝种了”,而是因为野生小龙虾存在捕捉困难、寄生虫等问题。只有人工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才能获得品相更好、更安全的食用小龙虾。让“不会吃”的美国人头疼的亚洲鲤鱼,也不是过年餐桌上的美味红烧鱼,而是一种刺多、腥味重,有害物质超標的鱼类。这种鲤鱼不仅美国人不吃,中国人也不爱吃。有尝试过的中国网友描述:成年亚洲鲤鱼的肉不仅难嚼,且腥味用重油重酱也很难盖住。

至于当时刷爆中国社交网络的,丹麦大使馆那篇一本正经的“生蚝求助信”,更是一次成功的国家旅游营销。生蚝泛滥给丹麦带来多少损失没看到,可一波营销下来,打着“吃生蚝”旗号去丹麦的中国旅游团倒是越来越多了。

当然,每当有人辟谣表示“吃货治灾”不成立时,总会有声音跳出来说:玩个梗而已,干吗那么认真!问题是,有时玩笑开多了,自己都信了。比如此前丹麦媒体刊登辱华漫画,有些人愤怒的脑回路就有点儿令人哭笑不得:忘恩负义!生蚝泛滥还不是我们帮你吃完的!当所谓的“玩梗”逐渐在网络狂欢中演变成一种盲目自信,或会引发更荒唐的局面。比如2017年山东潍坊一水库发生蝗灾时,人们不仅没恐慌,反而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捕食蝗虫,还有网友表示,应该办个“蚂蚱节”,既解决蝗灾,又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

认知偏差

一旦整个舆论对“吃货治灾”深信不疑之后,就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一遇到什么东西泛滥,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吃”,对于生物灾难治理本身的迫切性和严肃性,反而被抛在脑后。

还是拿小龙虾来举例,真正的事实是:因稻田多、水系发达,野生克氏原螯虾已经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其中长江沿线最为严重)。由于其大量繁殖,使得很多本土物种区域性灭绝,水生环境改变。大众对“麻小”的喜爱,反而在客观上导致民间对于小龙虾入侵问题的盲目轻视,甚至对相关的考察和调研产生敌视心理,治理更是难上加难。市场上对于食用小龙虾的需求,不仅不是解决入侵的良方,反而可能是罪魁祸首——养殖小龙虾逃逸野化,本就是导致野生克氏原螯虾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云南元阳县的3万亩哈尼梯田被小龙虾入侵。小龙虾不仅啃食水稻作物,还把梯田蛀空,导致让田里的水流失严重,甚至还引起了不少垮塌事件。由于安全性和运输成本的限制,这些泛滥的小龙虾吃又吃不掉,卖也卖不出,造成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最终,元阳县为了清理掉成灾的370万只小龙虾,花费高达100万元。而这些小龙虾出现的源头,则是有经常外出的村民随手带回几只放养,才令其有机会在元阳县迅速扩散。

说到底,无论是蝗灾还是外来物种入侵,本来就不是靠“吃”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中国其实算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记录在案的入侵生物共有754种。其中134种是各种微生物植物病害,动物里绝大多数是昆虫,植物也大多不能吃。

更关键的是,生物入侵的本质是外来物种缺乏天敌的制约,呈现爆发式生长。继而抢夺资源,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生态失衡。说白了,既然它有能力“入侵”,就说明在生物链上处于一种“不可控制”的状态。如果没有科学的防治方式,仅仅靠人去吃,也只能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我们长久以来都对自己的美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每次发现外国人对着我们视为美食的内脏、鸡爪、皮蛋大皱眉头,都要骄傲地说上一句:我们什么都敢吃。看到了各种真真假假有关“中国吃货拯救世界”的新闻后,更是会油然产生一种“我们靠一张嘴就已经很牛了”的幻觉。

吃货们的调侃,让生物灾难听起来像一个可爱多于可怕的词汇。可是回归现实,“寸草不生”“田园杀手”“松树癌症”才是它们的真实面目。更何况,当非洲被蝗虫攻击,面临农作物绝收的危机时,作为千里之外的普通人就算做不了什么,也应该保持着最起码的同理心。而不是用“把蝗虫吃到绝种”这种不合时宜的抖机灵,去消解掉灾难本身的严肃和残忍。

归根结底,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严密防治,以及科学的不断进步。20世纪50年代时,国内为了治理蝗灾,曾花了大力气查明蝗源地,之后通过修水利、垦荒等各种方法,彻底把这些地方改得不适合蝗虫产卵,再加上推广药械、动员民众……才逐渐让蝗灾成为了如今年轻人“听过没见过”的现象。最近总被提到的“鸡鸭治蝗法”,也是结合了当地的植被和蝗虫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生物防治”。绝不是网友想象中简单而又颇具喜剧效果的“鸭子追着蝗群跑”。

蝗灾、生物入侵都是冷漠又让人警惕的敌人。当面对它们时,总是千篇一律地喊着“吃货治灾”,只会暴露出我们的自大。正如《三体》里曾写过的那句话: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猜你喜欢
元阳县蝗灾蝗虫
危害中国农业几千年的蝗灾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蝗虫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探析——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为例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蝗灾与社会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