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防雷检测技术分析

2020-05-25 02:38杨学奇
科学与财富 2020年9期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绿色建筑

杨学奇

摘 要:当前,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到信息化时代,智能建筑应运而生。建筑物内各种信息系统对雷电的敏感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雷电本身选择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智能建筑的雷电防护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很多的信息系统:监控设备、消防设备、门禁设备、楼宇自动化等都受到防雷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防雷检测技术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涉及到了建筑的防雷性能。防雷工作开展的合理性,直接的关系到了人们生命安全。在防雷装置安设完成以后,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对防雷装置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如果检测中存在失误,就会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相关部门一定要对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采用正确的检测技术,提升防雷检测的准确性。

1雷击破坏特征

第一,雷击破坏影响范围扩展到“全行业”。高层智能建筑在支撑资源上大致包括两种,其一是“电力能源”、其二是“建筑空间”,这两方面资源几乎贯穿于现代全部行业。换而言之,对于“高层化”和“智能化”建筑需求的产业,在现代化社会已经不是“个案”,航空航天、电子商务、石油化工、金融经济等各领域中,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中,建筑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节约建筑用地,这就极容易造成不同行业容纳到同一个高层智能建筑物的现象,一旦出现雷击破坏其影响也是不加分辨的。

第二,雷击破坏损失从“直接性”变为“间接性”。传统建筑、人工设施等受到累积破坏,基本上都是“直接性”的,后期及时修复建筑损失即可。而对于高层智能建筑而言,发生雷击破坏之后,直接损失并不大,但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使用对应的电气设备、网络系统、通讯网络等,造成巨大的间接性经济损失。例如“金融证券”系统一旦被破坏,造成的间接损失范围更大。

第三,雷电灾害的影响对象具有“普遍性”。自然界的雷电灾害是无规律可循的,但针对人造建筑的损害却可以进行清晰的界定,基于“传统建筑”向“高层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雷击破坏的物理形式也从“二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空间”入侵,即雷击空间扩大的基础上,“入侵途径”不再单纯地是利用闪电直击、过电压波沿线传输,而是更多地基于脉冲电磁场的方式,采取“全方位、无空隙”的破坏,因此防雷技术的关键在于规避雷电电磁脉冲(LEMP),由此形成的“普遍性”损害也可以理解为对智能电子设备的“无差别”破坏。

第四,雷电灾害的渗透渠道呈现“多元性”。高层智能建筑发生雷电灾害现象,受到损失最大的并非建筑体,而是转移到电子器件、设备、系统等对象上,鉴于相关要素的复杂性,很难预估哪一类组成部分容易受到损害,这也体现出雷电灾害渗透的“多元性”,理论上任何对于LEMP敏感的部分都可能是“入侵途径”。

2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防雷检测技术

2.1基础接地体检测技术

在建筑防雷检测优化中,基础接地体的检测,有助于发挥原本的分散电流作用。其中钢筋结构是主要的建筑接地体,结合具体标准和要求,检测建筑钢筋结构规格,以及钢筋结构在焊接中的搭接长度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地梁的钢筋接地短环路,关乎防雷系统的整体电位平衡,为了提升检测效果,应检测钢筋规格、质量以及搭接长度,在此基础上规划施工。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测中选择接地短路环组0.05Ω以下的回路电阻测试仪,以及2Ω以下的接地电阻测试仪,对建筑的基础接地防雷性能进行检测。同时,还要结合标准来检测龙门架和塔吊。从不同方位来检测土壤电阻率,如果土壤图纸差异显著,可以更换方位来获取更加精准的检测结果,对比检测数据,将检测获取的数据最小值作为标准。

2.2人工接地体检测技术

若基础接地体不符合工程设计标准,可以选择人工接地体,此种方式通过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来降低建筑的接地电阻,属于补充装置。结合人工接地体特性,不难看出在提升建筑防雷性能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起到降低接地电阻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基础接地体与人工接地体整合,形成完善的接地网络结构,在建筑防雷检测中占据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接地体性能良好,并非是基础接地体可以替代的,在检测建筑防雷性能时,严格检测人工接地体的长度、敷设距离和焊接质量。另外,检测人工接地体的材料质量,保证接地长度符合要求,最终的检测结果精准、可靠。如果发现有电位反击情况,需要谨慎检测,结合标准控制接地网络与接地设施之间的间距在3m以上,从安全角度分析是否需要使用隔离设备予以控制,避免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2.3避雷针检测技术

避雷针是当前建筑的常见防雷装置,直接影响建筑整体的防雷性能,电气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一般情况下,避雷针主要是在建筑边缘或是顶端位置安装,此类位置容易被雷击。检测中,确定避雷针位置、直径、弯曲角度符合技术标准,一旦出现雷击事故,避雷针可以将雷击产生的强电流泄入大地,保护建筑不受雷击破坏。

2.4导线检测技术

在建筑导线检测中,导线性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避雷针的正常使用。避雷针是通过导线与接地装置连接,可靠连接可以将雷击产生的电流泄入地下。建筑施工中,主要是以柱内主筋为导线,横截面直径不小于16mm,较之其他形式导线工艺操作简单,成本更低,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较长,便于后期维护,可提升建筑整体的防雷性能。

3建筑智能系统的主要防雷措施

3.1雷击电磁脉冲屏蔽

智能建筑中的雷击电磁脉冲屏蔽和普通的建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利用建筑物屋顶的金属表面和框架,以及混凝土内钢筋进行等电位连接,同时和防雷接地装置连接。

3.2浪涌保护器防护

在建筑智能系统中,建筑配电线路主要采用TN-S系统接地形式。分级安装电涌保护器,其中,第一级电涌保护器应该安装在总电源进线处,第二级电涌保护器应该安装在各楼层的配电箱中,第三级电涌保护器应该安装在有规定设备的配电箱中,第四级电涌保护器应该对需要将瞬态过电压限制到特定水平的電子设备前或最近的插座箱内进行保护。

3.3等电位连接

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的要求下,一些智能化设备的金属外层、安全保护、功能性等都需要和等电位网络连接。而等电位连接网应该和公用接地系统连接。在进行防雷的过程中,防雷接地主要采用一组接地装置,同时接地电阻值应该按照规定的最小值确定。在智能建筑中对共用接地电阻值有一定的要求,即不能大于1欧姆。

4结语

总之,智能建筑防雷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在防雷结构方案的优化,技术参数的确定,防雷产品的选型,施工材料的选取,施工工艺考究,防雷器安装技巧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每一个建筑都不同,主要通过实际的勘测和现场查看,得出结论为:进线方式不同,设备安装位置不同,保护器件安放位置不同,设备型号不同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仍需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苏琳智,郭宏博.新建智能建筑防雷装置检测的相关探讨[J].电子世界,2014(12).

[2]高素萍.智能建筑的几种有效防雷接地技术措施[J].低压电器,2015(3).

[3]庾炯基,詹树来,张智育.浅谈智能建筑若干有效防雷接地技术[J].科技风,2013(03).

[4]张能胜.加强高层建筑防雷检测的关键措施探讨[J].河北农机,2019,30(8):31.

[5]黄扬东,卢孟杰,张漫霞.高层建筑物防雷检测技术与实施要点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1):228.

猜你喜欢
智能化系统绿色建筑
基于OPC技术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
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研究与实践
基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的分析
浅析火电厂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构建及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管理研究
有效运用科技智能化 提升物业安全防范水平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节能分类探讨
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