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民间舞课堂中民间原生性组合的必要性

2020-05-25 16:20彭沛林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3期

彭沛林

摘 要: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各院校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组合类型也不断丰富创新。在教学组合类型的多样发展中,民间原生性组合的引入教学,不仅传承了中国最本土的民间舞蹈,而且也塑造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本文对民间原生性组合的可行性进行系列分析,论证其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的必要性。文章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论证,分别是民间原生性组合存在的重要性与训练性来展开说明。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性组合;训练性

引言

随着教学组合类型的不断丰富发展,民间原生性组合在各院校的教学组合中逐渐引入,越来越多的院校重视原生性组合的教学,重视民间舞蹈的寻根溯源。

一、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组合的分类

在潘志涛教授所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程》一书中,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组合进行了具体分类并有着详细解释。组合分为五大类,单一组合,复合性组合,风格性组合,表演性组合,民间原生性组合。单一组合,指由单一的一个核心元素构成的组合,该组合着重对某一核心元素的训练,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强。如蒙古族舞蹈的肩部训练,单一训练绕肩或双肩,就是单一组合。复合性组合,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元素构成的组合,该组合注重身体多个部位的协调运动,对身体素质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如蒙古族舞蹈的肩部训练组合中,将绕肩、双肩、耸肩等融入一个组合,便是肩部训练的复合性训练组合,比单一组合要求更高。风格性组合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带道具类的风格性组合和不带道具,纯技术技巧类的风格性组合。民族民间舞的道具与技术技巧都非常具有地域性,是最具有地方风格性的代表,组合强调动作的韵律感与技术技巧的完成度。表演性组合,组合的训练目的从动作形式的完美追求,逐渐向动作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以及表演者舞蹈时的内心情感体验过渡,通俗的说,就是强调组合中的情节、叙事、情感表现大于动作自身的展示。民间原生性组合,指存在于民间原始的表演形态,没有经过艺术加工,以最原始的形态进入课堂的教学组合,使学习者深刻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体验最真实的民间舞蹈风格。

二、民间原生性組合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堂中,各教学组合的训练性更多的针对于动作本身,强调对动作的完成度,但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动作的精准度不是最根本的,而在于动作内在的韵味。而民间原生性组合,训练性不在动作本身,在于动作风格韵味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课堂教学组合的训练意义。随着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形式新内容出现在大众视野,从某种程度上,民间舞原生态的传承有所缺失,因此寻根溯源也成为舞蹈学者们不断探寻的课题,而民间原生性组合,动作、风格都以民间原生的状态为根本,在课堂教学组合中普及,有利于民间舞原生性的保存与传承,且原生性相当于源泉,有此源泉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民间原生性组合,因有着不同于其他组合类型的训练意义与传承性,有其存在的重要性。

三、民间原生性组合的训练价值

各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都讲究一个训练性,不同的组合类型有不同的训练价值。民间原生性组合,有其独特的训练性,其一在于可以对该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性有着准确把握。原生性组合,是民间最原始的形态,不加任何修饰与发展的组合形式,相较于其他类型组合,民间原生性组合所产生的训练价值更具独特性。民族民间舞重在一个“味儿”,韵味儿。都说民间舞的学习,重在模仿,模仿动作的“小范儿”,模仿表演者的神态,所以对于民族民间舞动作的讲解,再细致的动作剖析,再详细的动作描述,都不及学习者对民间原生性的直接模仿,更能直接感受该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训练价值二则是打破动作的固化。动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不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根本,而民间原生性组合,不同于已经过艺术加工后,动作统一而规范的组合形式,组合打破了一板一眼的动作固化,肢体得到释放,动作的运动更多是顺势而为。对于组合中动作的掌握,不局限于手、脚、头等部位的具体位置,而在于动作的质感、韵味,是否体现出动作的风格性。随着时间的流逝,组合的动作都会抛掷脑后,并且也将出现更多的创新组合,而唯已掌握的动作韵味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训练价值三在于可以达到内心状态的塑造。民族民间舞蹈的表达,肢体的表现不是最重要的,重在表演者内心的状态。情感是舞蹈艺术的基础,内心的状态是外在动作的显示器,只有内心有情感,有思想,所表现出的动作才有故事性,并能传达出动作背后的民间文化底蕴。原生性组合,动作看似随意且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其中的“小范儿”韵味十足,而动作的细腻程度影响着内心状态的形成,同时心理状态也影响着外在肢体的韵味儿,两者相辅相成。

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中,民间原生性组合的普及教学,有着独特的重要性与训练价值,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传承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以及推动整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