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社会治理进程中协同理论运用的法治保障

2020-05-25 10:47谢玲伶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法治保障协同理论社会治理

谢玲伶

摘 要:法治建设的日渐推进有利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解决、利益相关关系协调、公平正义的保障等都需要依靠法治手段。法治建设不能只依靠政府来解决,要协同社会公共治理,运用协同理论来推行法治,使社会结构更加完善,激发社会动力,使得社会融合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社会治理;协同理论;法治保障;解决方案

一、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是我国构建协同模型的依据

政府和社会发展之间是相协调的关系,如果政府和社会的发展程度都处于较低的阶段,那么此时应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控制社会的发展;如果政府的能力比较强而社会发展还处于一个较慢的的状态时,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带领社会积极向好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政府和社会发展都处于较强的发展状态,此时应该互相监督,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相处氛围。我国当前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虽然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但是社会参与度较低,因此构建协同的管理模式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更有利的。

构建协同模型可以形成一种有序的、不断前进的发展趋势,协同模型构建的重要前提就是公民精神,国家的发展不能光依靠党和政府的作用,公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及时的带动起来,正如“鲶鱼效应”一样,公民就相当于是团队中的鲶鱼,不断激活社会活力,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政府,政府应该从沟通平台上倾听公民的心声,形成一种良性的沟通模式。

二、社会治理进程中協同理论运用的困境分析

(一)沟通渠道不畅

协同理论实现过程中面对的一个困难即沟通渠道不畅,上文说到政府应该从沟通平台上倾听公民的心声,但是沟通平台的建设成为了一个问题。有的地区建设的沟通平台只是一些“面子工程”,达不到上通下达的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十分复杂,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不但无法形成公民精神,还会影响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公民精神尚未完全形成

我国古代封建君主思想与“家天下”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哪怕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权力还是崇拜和畏惧思想,虽然现在是畏惧法律制度更多一些,但是精神思想方面的建设还有不足,人们都在努力致力于经济建设,这种情况导致了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不对等,公民精神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法治建设。

(三)基层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国家开展社会治理的一个关键介质就是基层组织,但是现实是基层组织承担了众多的职责,比如要负责日常的居民街道管理、还要负责治安以及调解各种关系等等,社区包括的老年人和儿童都需要基层组织管理。基层组织机构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基层,缺乏各种资源,资金投入也不足,负责社区的专业的法律人员也缺乏,社区居民得不到充足的社区活动场地。一般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等,青壮年参与的人数较少,这与我国经济发展也有关系,青壮年主要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作用,这种基层社会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无法为建设协同社会贡献力量。

三、社会治理进程中协同理论运用的法治路径

(一)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为社会治理进程中协同理论的应用提供法制保障首先要完善立法体制,要先对原有的法规进行清理工作,对于一些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的地方性法规要进行重新修订或者进行废止,多制定一些有利于社会民生的法律,要吸取之前立法中存在的错误经验。在立法时可以考虑综合效益,将有关社会领域的保险机制、住房保障机制等上升为法律,关注到社会不同群体以及弱势群体的利益,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多为社区基层组织提供专业的法律人才,成立社区法律角,帮助社区居民解决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业务,保障公民的合法诉求有渠道沟通,提升社区居民的公民精神,从社区组织入手推进协同理论的实现。

(二)健全执法体制机制

立法体制机制完善以后,要实施的就是执法环节,执法环节是公民与国家权力直接接触的过程,要做好对执法权力资源的调配。在执法过程中,既要严肃执法,又要热情的为人民服务,在做到规范社会行为、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践行人本理念。要把一些政府管不好的事物主动移交给社会组织,改变分散的执法团队和城市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现实状况,适当缩小政府的权力,将区域内各种法律资源整合起来重新分配,将管理力量集中在一起,社会服务集中在一起,抓住源头问题,实现法制信息共享。可以将市中心发达区域的多余执法资源分配给不均衡地区,给边缘地区的执法人员给予资金、人才和物资方面的支持。

(三)完善监督保障体制机制

经济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利益冲突,矛盾横生,这种情况下社会治理要达到协同管理就需要政府人员提前规划、未雨绸缪,在权衡各种利益关系与社会需求上解决矛盾。基层法律机构要对一般性质的法律纠纷进行调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避免直接进入法院,如果遇到情况复杂的案件,不仅要做好法律调节工作,还有有后续的跟踪工作,确保当事人的事件得到完全解决。政务公开是关键,除了要处理好法律案件,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事件都应及时接受民众的监督,派专人负责政府的网络运营,及时公布信息。

(四)突出教育引导功能

构建协调模型最重要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向公民们普及法律时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向引导教学,法治应该注重的是在人们心中的感受,而不是权力的强制。执法人员在普及教育时也要遵守普法规则,耐心的向民众解释,用具体的真实案例向民众阐释法律行为,利用基层社会组织向民众进行法律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民众的法律意识。

四、结束语

建构社会治理协同模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涉及到政府、国家立法机构以及广大民众等主体,需要立法机构做好法规的清理工作,制定新的法规体系,还需要政府人员与广大民众直接沟通,扩大公共服务,协同理论的最重要就是培养公民精神,可以从基层社会组织入手,进行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互相监督,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鲁华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于推进“三个转变”[N].各界导报. 2019-07-04 (003)

[2]本报评论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N].人民公安报. 2018-11-22 (001)

[3]黄俊,易芳.“党建+公共法律服务”耕出和谐乐昌[N].韶关日报. 2019-07-31 (A05)

[4]花垣县司法局.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N].团结报. 2019-12-06 (006)

猜你喜欢
法治保障协同理论社会治理
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论MOOC教师角色定位与重塑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