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韶立
摘 要:通过对河南省旅游环境和条件和分析,提出了河南省旅游发展的困局与问题:主要有地域发展不平衡,“源”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不对等,“门票经济”偏重,全省旅游龙头不明显,文化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乡村旅游开发,“拆”“仿”当头,建城市的理念建乡村等等。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发展;困局
1、地域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旅游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沿黄郑、汴、洛及其城郊旅游开发最好,太行山以及伏牛山区的旅游开发比较好,而桐柏——大别山和豫东平原地区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豫东平原区漯河、周口几乎是空白。而且,各大区中景区开发建设也相对集中在少数热点地区。行业上,各地均比较重视景区建设,而对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旅游服务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软件环境建设明显不足。
2、“源”文化价值與旅游价值不对等
从全国宏观上来看,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真正优势是“源”文化、“根”文化,历史文化优势集中在远古;“三千年看陕西,八千年看河南”。河南是中华文明之源、华夏文化之源、姓氏之源、武术之源、血缘之根、文字之源等等;我国的三皇五帝九圣人都在河南。古老的“源”文化可以说是河南历史文化的特色价值所在。
从旅游资源上来讲,河南省源文化的特点是:历史比较久远,在旅游上表现为无形的多,有形的少;地下的多,地上的少;看不见的多,看见的少;传说的多,有记载的少;如洛阳为九朝古都,但到洛阳看不到古都的形象,大多为考古遗址;商都郑州也仅留下观赏性不高的一段城墙。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观赏性差,开发难度大。有些历史文化价值高,但旅游价值并不高。
3、“偏食症”——专吃“门票”
目前,河南省旅游景区大产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以为搞旅游就是设法售门票,靠提高门票增加收入,旅游业六大要素的效益结构中,主要收入仍然是门票、餐饮、住宿,特别是对景区的门票收入依赖性很大。据有关人士分析,河南省游客花费中,一般情况下,门票花费约占40%,食、宿占约40%,交通占约15%,而购物和娱乐两项仅点5%左右。特别是对于一些区域性的客源,一日游的景区,没有住宿,门票所占的比例更大,几乎占到50%以上。
4、“零消费”——遗忘的购物与娱乐
现在,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消费所占比重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旅游业的起步阶段,旅游者的消费能力较低,对购物和娱乐的需求十分有限,有的游客实际上在旅游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购物和娱乐的消费行为。而目前河南省旅游业正从观光旅游转化为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这一发展趋势,必然要对游客消费结构和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以门票、食、宿为主的消费结构,而要加大娱乐和购物消费比例。目前河南省旅游景区对购物与娱乐重视不够,游客到景区主要消费还是吃、住、游三项,具有河南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加工水平低,重复模仿的多,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地方土特产品价格低廉,包装简单,附加值低,整体商品生产销售产业化水平低。景区内外娱乐设施少,档次低。因此对于消费弹性较大的“没有上线”的购物和娱乐消费,有些景区几乎是“零消费”。
5、旅游龙头不明显,文化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
通过对外地游客随机调查显示,河南省旅游景区首位度最高的是嵩山少林寺,有87%的外地游客首次来河南旅游选择少林寺,其次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和洛阳牡丹花卉,分别为64%和38%。大嵩山是河南省旅游总格局中的重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旅游对外营销的过程中,对此并没有一个格外清晰的认识。如何整合大嵩山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全省旅游龙头,树立河南旅游招牌,以及针对世界旅游市场进行营销,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6、乡村旅游,“整齐划一、高大尚”成为乡村建设目标
目前,在乡村的旅游开发中,“整齐划一、高大尚”成为建设目标,都在声称要打造“独一无二”的村落,大型停车场、大型游客中心、大商业街、大红灯笼、成了“传统村落”的标配。新建的一些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不按实际地形地貌搞建设,追求高大尚,大兴土木,不能依山就势利用地形建设,修直路、修大路,地要肖平,建筑的造型风格和色彩都是一样的。这样看起来似乎气势恢宏,可实际上却极不协调,与大自然不协调,与农村环境不协调。不重视建筑组群中形成不同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的空间秩序,形成呆板僵化的景观格局,这种营建理念也是传统村落建设一大误区。对于看惯了城市整齐划一的市民来说,再来农村看同样的复制品,没有一点吸引力。
7、美丽乡村建设,“拆”“仿”当头,建城市的理念建乡村
乡村与城市的经济职能不同,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方式不同,相应的建筑单体和建筑组群特征也应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应该是先进与落后的差异,而应该是由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所折射出的形态上的差别。城乡之间生活水平在逐渐缩小,而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应各有不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要符合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习惯,二要保持村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虽然有时也会出现旅游开发与村落保护间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原有村落的原汁原味,别一方面又要适应外来游客的观光体验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适度把握。
例如万仙山郭亮村,舍弃传统的太行石屋建筑特点,而简单模仿现代城市民居建筑,传统商业业态中还混杂着KTV、酒吧等现代娱乐业态,无论是装修风格还是业态组合都不伦不类;不仅增加了建造成本,而且还因违背当地民众生活习惯而降低了居住者的舒适度感受。
8、观光农业遍地开花,品牌化建设滞后
河南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以量的增长为主,特别是观光农业、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经济效果低下,品牌化建设滞后。缺乏形象推广与品牌营销,产品知名度不高,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景点景区之间缺乏组合产品以及整合营销意识,政府的协调职能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这已成为旅游业整体发展的最薄弱环节。旅游人才基本满足了旅游发展的需要,但是人才结构有待优化,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部分专业人才缺乏。重视上项目而忽略整体吸引培育,重视物质性资源的开发,忽视非物质性资源的开发;一些旅游区建设有脱离本土文化、差异化不明显的倾向,趋向于现代化、同质化和趋同化;注重投资建设,忽视管理运作,旅游区和旅游管理体制和软件建设构成旅游发展的软肋。大旅游意识不强,大环境营造不力,开发无序和各自为政,条块之间缺乏协调;景区之间、区域之间缺乏协作。
9、旅游供给侧问题显现,国际旅游市场规模小
目前,河南省旅游发展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特种旅游、城市旅游等高附加值、综合性的产品发展缓慢,旅游产品初级化问题突出。相对来讲河南省一般性的观光景区较多,但综合性、复合型旅游产品少,要素没有集中布局、产业没有集群培育、功能没有集合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休闲度假设施相对较少,设施不完善,建设档次较低,总体上旅游有效供给不足,造成游客过多外出、需求过多外流、消费过多外溢。
目前,河南省大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细分市场结构比例失调,客源市场地域集中度较高,潜在旅游市场发掘不足;国际旅游市场规模过小,国内游客以省内客源为主,省外市场变化不大,对国内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龙头企业欠缺。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际旅游增长放缓,中国环境污染压力较大,河南省主要旅游城市雾霾较为严重,经济总体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层次偏低,服务设施难以满足要求,加上国际直飞航线的缺乏,入境客源市场开拓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