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美术”创作的优势与困境研究

2020-05-26 02:02张蕊
艺术评鉴 2020年7期

张蕊

摘要: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民族美术在独有的艺术风格创作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仅仅着眼于民族生活场景刻画的民族美术创作存在流于表面、无法产生情感响应的不足。民族美术创作者应当聚焦现代文明与传统民族文化的交融,聚焦深层次的民族性格与民族情感的表达,以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彰显本民族的现实生活与文化,传播民族精神与民族价值。

关键词:“民族美术”   创作优势   创作困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003-0

历经千年的中华大地在多民族交流与融合下形成了包罗万象的民族文化,除了主流的汉族文化之外,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生活百态、风土人情与民俗民风,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我国充满先进性、多元性与创造性的中华文化体系,并以其独有的审美理念、价值导向与艺术表现手法衍生出了一系列独具民族文化韵味与特色的“民族美术”作品。民族美术作品是中华美术文化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创作的理念与题材多源于少数民族群体内部独有的共性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民风、风土人情,美术创作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也多源于少数民族的内部的传承与发扬。[1]相较于汉族所生活的中原地区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地域相对偏远的地区,受限于少数民族民众的数量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主义,少数民族在包容性与融合性方面相对落后,所孕育的民族文化具备了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民族优势与地域优势,为民族美术的创作提供了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原生态的题材内容,民族文化下孕育的少数民族美术创作者由于长期浸淫在独特的风土人情下,也汲取了大量的具有特殊韵味的精神资源与艺术表现手法,并以此来展现民族生活与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创作的巨大优势。[2]对于民族美术创作者而言,独有的民族文化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意活水之源,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地处偏远、环境闭塞、民风单一,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大熔炉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3]相对封闭的生活圈子遭到外来文化的侵袭,融合成为了少数民族民众及其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传统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美术创作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本文立足民族美术这一主题,对民族美术创作的优势以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所存在的困境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拓展民族美术的创作渠道,提高民族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美术”创作的优势

民族美术本质上是民族艺术家对其所生活与身处的地域环境、民俗民风、风土人情等“民族生活”的艺术化写照与呈现。民族美术创作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其一,民族独有的、历经千年的文化是民族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更是民族美术创作中创意与想法的重要攫取源头,民族美术创作者以其所在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生活习性为艺术表达题材与内容,借助民族的标志性元素、图腾、创作手法对民族自然与社会生活加以艺术化,是其它民族的美术创作者無法领略、刻画与表达的美术创作优势。[4]以内蒙古游牧民族为例,游牧民族的民众多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那里有着无边广袤的草原、浩瀚无际的沙漠以及傲然挺立在沙漠之上的胡杨林,构成了游牧民族独特的自然风貌;那里有着“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有着大片大片集聚的蒙古包,游牧民众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酒,围绕着篝火手牵手唱着《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构成了游牧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与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内蒙古游牧民族文化赋予当地民族美术创作者的物质财富与艺术灵感,更是美术创作者寄情于民族生活所要表达的民族魅力与民族风华。

其二,长期生活在独具特色的民族生活中,领略与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美术创作家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与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的民族精神,并以此丰富着、影响着其美术创作。民族精神的孕育不仅来源于民族生活与风土人情,更存在于民族历史以及在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宗教信仰之中。以内蒙古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为例,蒙古人信奉萨满教,有“长生天为父,苍茫大地为母”之说,获得天地神灵的保佑和恩赐会风调雨顺人世太平。于是,根据不同的祈愿,衍生出不同的祭祀仪式和日子,例如,祭长生天、祭祖先、祭火神、祭敖包、祭山水和祭成吉思汗等。这种浓郁的历史与民族文化积淀是民族美术创作的独特优势,浸润在民族文化中的美术创作者其创作思维以及创作情感均以此为源头,从而拥有着与中原美术创作者所无法具备的强烈的情感宣泄与精神世界艺术化表达理念,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不仅风格新颖独特,更是承载着当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瑰宝。

二、“民族美术”创作中存在的困境问题

或许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赋予民族美术创作者无限的灵感与创意,或许是民族美术创作带给创作者无限的荣光与关注,民族美术创作者多将视线着眼于其所处的民族生活,并以艺术化刻画于表达民族生活为豪,就如同内蒙古美术创作者所热衷的“草原生活”题材,在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下,镌刻着“草原生活”的内蒙古民族文化美术作品繁多,作品风格与艺术表现手法甚至一度出现“同质化”现象,内蒙古游牧民族的美术创作者至今仍然在用厚重的油墨与工笔刻画包含了蒙古包、篝火、漫山遍野牛羊等元素的游牧生活。但是实际上,在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原本偏安一隅、封闭式生活与居住的少数民族已经逐渐被外来民族与文化浸染、融合,无论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还是传统延续千年的风土人情都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影响。以内蒙古游牧民族为例,原本广袤的草原与一望无际的沙漠在大规模生态环境修复下而不断演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内蒙古地区的很多牧民不再从事游牧工作,也甚少会住在蒙古包里,民众更多地是就近选择大小城镇居住并享受游牧生活无法给予的安定与平静,猎枪、羊鞭早已被牧民收起,开始了朝九晚五的正常上班族文化。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原本交通不便、圈子闭塞的草原的开放性逐渐强化,公路、铁路的兴建改变了草原原本的交通方式,也给草原带来了除却放牧类第一产业之外的新型服务产业,草地资源大量开发、原有的牧区文化逐渐萎缩,内蒙古游牧民族的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弱化与模糊化,今日的草原特色与牧区文化早已不复当年模样,这样的客观现实使得新一代成长起来的民众缺乏对传统民族文化与自然风貌的深刻认知,而民族美术创作者选择性地忽视草原与牧区的现状,一味地描绘与表达其记忆中的草原生活与草原味道,导致其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在现代文明中,甚至在当地民众中也难以获得认同与响应,这种停留在过去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的刻画缺乏坚定的现实基础,更缺乏充沛的情感积淀,何谈引起族众的情感共鸣与艺术审美欣赏。[5]

三、结语

艺术应当来源于生活,民族美术也应当以现时的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为核心,关注当下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化语境,借助现代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仍然挺立的本土文化与民族精神加以刻画,脱离浅层次的自然风光、服饰服装、生活场景等表面风情,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寻找到现代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交融点与契合点,敏锐地捕捉与深层次地刻画现代文明下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与生活状态,使得民族美术创作成为揭示亘古不变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钥匙,才是民族美术创作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才能使得民族美术作品成为获得民众心灵响应与精神共鸣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张世玉.我国少数民族美术的创作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9,(05).

[2]王鹏瑞.浅析“民族美术”创作的优势与困境[J].中国民族美术,2018,(03).

[3]曹宝泉,付爱民,丁三丰,袁峰.对话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民族美术发展现状[J].中国民族美术,2017,(02).

[4]龚吉雯.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宗教意识及其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17,(04).

[5]范达明.民族自信与理论自觉:新中国美术创作与研究[J].中国美术,2016,(06).

[6]江浩.当代民族美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美术大观,2018,(03).

[7]潘缨.对当前民族美术教育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03).

[8]孙克.民族美术传统与文化复兴的当下思考[J].国画家,2007,(02).

[9]康笑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看“民族美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