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写虚,巧于烘托

2020-05-26 02:11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楼台帆影残阳

野  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赏析】

“野色”泛指郊野的景色。李白诗“芳草换野色”,杜甫诗“竹风连野色”,都可以这样理解。而范仲淹这首诗里的“野色”,却别有所指,指一种具体的东西。这东西,非烟非雾,可开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难以实指,不可名状,无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诗人凝神四望,触目皆是这种东西,只见它在浮动,在荡漾,在闪烁;它是空气,还是水汽,抑或是一种光的折射,单凭直觉,是很难分辨清楚的。诗人采用虚实相间、以实托虚的手法,巧妙地把“非烟非雾”的物体,通过楼台、白鸟、残阳、芳草、远帆等实体加以烘托,描绘了一个意境朦胧的画面。

传统国画中,有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艺术手法。要画烟岚云气这类虚的东西,常常要借助于山峰草树。山峰草树为岚气所遮,观者便知有岚气在。这首诗表现野色,也正是用这种“虚者实之”的手法。这“野色”既不是烟,也不是雾,但却深密浓重地遮着亭台楼阁,这亭台楼阁便是点染野色的实物;白鸟飞起,夕阳斜照,诗人恍惚看到了野色的开合,这白鸟和残阳也是烘托野色的实物;野色像是在春草之上行走,不肯随草而歇,又如伴随着船帆,自远处而来,芳草和帆影同样是映衬野色的实物。尾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胧之中翻进一层。山公,指晋朝山简。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诗人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這里是以醉酒眼花,来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总之,无论是物还是人,都是为甄别野色服务的,都是“虚者实之”的实体。

当然,这些用于烘托野色的景物,也是实中有虚,因而读者透过这朦胧的野色,看到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在这幅图画里,体现出诗人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诗的用意正是要通过野色和这美丽的画面来表现诗人的乐观精神。

这首诗富有神韵,所谓神韵,说的是写景贵清远,写情贵朦胧,用词贵清俊,只透露一点苗头,不说清楚,让读者去体会。因此有雅人深致,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
楼台帆影残阳
蒋正华
江上帆影
与女友牵手二月有感
月下行吟
仙人台醒梦亭
雾失楼台
岳阳楼下对新梅口占
千帆竞渡
朱建中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