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VC视角下中美贸易摩擦及政策建议

2020-05-26 14:14王晶晶方玲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技术进步

王晶晶 方玲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中美建交以来的贸易摩擦及其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GVC视角下的国际竞争力和中美贸易差额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真正原因,研究发现:中美贸易顺差确实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但是2005年以后逐渐减弱;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使得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制度化、战略化。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中美贸易摩擦;国际竞争力;技术进步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项目:GVC视角下中美贸易摩擦和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编号:2018CX022);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项目:“互联网+”时代槐林渔网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研究(编号:2018CX036)

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并升级为贸易战,虽然2020年1月中美签订了第一阶段合作协议,符合双方贸易利益,贸易摩擦暂且缓和。纵观中美贸易摩擦,随着中美贸易发展,贸易摩擦渐显常态化、制度化、反复化、杀伤力也逐渐提升。不得不引发深思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控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美经贸关系对双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那么中国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战,处理好中美关系变成了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研究,从传统的关税、数量限制到技术贸易壁垒等形式,从近年来的贸易摩擦来看,以隐蔽形式出现,主要涉及知识产权、汇率、投资等制度以及《2025中国制造》战略等。有学者分析发现,中美贸易摩擦可以区分为具有竞争力和没有竞争力两个领域;可将贸易摩擦分为显性和隐性,包括产品、制度和文化;任靓(2017)等在研究贸易摩擦原因时加入了政治因素。但是中美的制度文化等差异为何在近年来才成为贸易摩擦的原因?那么到底是因为制度的原因带来了贸易摩擦,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贸易摩擦转向了制度和战略摩擦?这一点非常值得探讨。

本文第一部分对中美贸易摩擦现象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第二部分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部分提出应对措施的建议。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特点

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存在以及各国对贸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当一国为了追求本国贸易利益最大化,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或者采取的措施有悖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时,国际贸易摩擦就会不可避免。中美建交以来,随着中美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主要表现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产品发起一系列的贸易救济,技术贸易壁垒,进口产品歧视,出口限制,知识产权措施等,根据保护主义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美贸易摩擦分为两类,即以国际贸易规则为依据和以美国国内立法为依据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

(一)中美贸易摩擦总体情况

1. 以国际贸易规则为依据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

以国际贸易规则为发起依据的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包括:贸易救济(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和技术贸易壁垒,均是直接针对出口产品本身的原因,如价格、数量、质量和检验检疫技术等。从美国国际委员会和商务部贸易救济网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中,反倾销调查225启,占美国反倾销调查约14.7%,但是1995年至今美国对中国发起168启,是美国同期反倾销总数的23%;反补贴90启,占美国发起发补贴总数的34.4%,中国是美国反倾销的主要受害国,而保障措施12启特保措施42启是全部针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产品。

由于中国入市时确定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使得1995年以来,中国连续23年成为遭遇全球反倾销最多的受害者,也是美国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反补贴在2006年才开始使用,使得双反调查成为新形势,贸易保障措施不经常使用,只有1995、1996、1998-2001和2017年有使用,但是杀伤力大,如2001年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钢铁进行保障措施制裁,使得中国次年出口至美国钢铁减少42.5%。特保措施集中使用于2002-2005年和2009年。而中国从1997年开始对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至今共54起,反补贴于2009年开始,至今总共7起,保障措施与2016年发起1项,特保措施0,中美在贸易救济上的极其不对称,明显的美强中弱的状态,所以在中美贸易摩擦方面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引起的。

技术贸易壁垒主要是依据WTO关于“TBT协定”和“SPS协定”为主要依据施行进口管制,增加进口难度,成为主要的隐形贸易壁垒之一,但是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本文研究以国际贸易规则为发起依据的中美貿易摩擦时,主要采用的是贸易救济数据。

2. 以国内立法为依据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

美国向中国发起贸易摩擦中的337、232和301调查,以及通信行业的禁令等均非针对产品的价格、数量、质量等原因,并非是因为我们产品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美国主张涉及国家知识产权以及国家安全等非产品问题而发起的贸易摩擦,主要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以及对中国钢铁和铝等产品的进口,并且限制部分企业对美国的投资。依据的是美国国内立法,具有强烈的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治色彩。

其中“232”调查共15次,“301”调查共6次,最终均以谈判的形式和解,之前的5次,均未采取实质性的惩罚措施。时隔七年之久,美国2017年再次发起的“301”调查,杀伤力大,几乎涉及出口至美国的所有原产于中国的产品。除此之外,337调查是美国经常以知识产权为由而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美国对中国发起的337调查数量如表1所示,逐渐频繁使用,成为以国内立法为依据而发起的主要贸易摩擦手段。

(二) 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

贸易摩擦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贸易摩擦背后原因也具有差异,因此本文将贸易摩擦分为产品层面和非产品层面,在产品层面贸易摩擦中选取贸易救济,而非产品层面贸易摩擦中主要以337调查为主要形式。

第一,产品层面和非产品层面贸易摩擦大体趋势一致,非产品贸易摩擦逐渐增强主导性。从图1可以看出来,“337”调查案件数明显低于贸易救济数量,但是两个趋势大体一致。“337”调查在2005年以前高峰期都是晚于贸易救济,而2005年以后,高峰和低谷期要早于贸易救济,主导性增强。 第二,贸易摩擦尽显常态化,反复性,杀伤力逐渐加强。从上图可以发现,无论是产品层面还是非产品层面的贸易摩擦都是逐渐增强的趋势,且呈现反复化,常态化。第三,制度化逐渐明显。由于非产品层面贸易摩擦是由国内立法为发起依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为其在国际经济中的政治利益服务特点明显,所以具有明显的政治制度特点。

二、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一)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模型设定为:

[Y1=?0+?1X1+?2X2+?5X5+CV+σ];[Y2=β0+β1X1+β2X2+β5+CV+?]

其中[Y1][Y2]为因变量337调查和贸易救济代表非产品层面和产品层面中美贸易摩擦,[X1]、[X2]、[X5]为自变量中国RCA、美国RCA和附加值计算的中美贸易差额,CV为控制变量为[X3、X4、X6、X7],分别表示中国产业结构、美国产业结构、中国研发强度和美国研发强度。[σ、?]为随机扰动项。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将1995-2015年分为1995-2011年和2005-2015年两个时间段进行对比分析,前者为时间段1,后者为时间段2。实证结构显示见表1,其中“***”“**”“*”分别表示显著水平分别为1%,5%,10%。在所有的被解释变量中,2005年之前中美贸易顺差确实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近年来却因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而引起美国加大贸易摩擦的规模和力度,并且主要影响的是以337调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非产品贸易摩擦,形式更加隐蔽,殺伤力却逐渐增强。

综合来讲,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摩擦主要是由于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使得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摩擦的矛头更多的转向了隐蔽性强,具有政治制度特色的非产品贸易摩擦。说明贸易摩擦渐显制度化是因为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并在中国国际贸易过程中对国际贸易规则了解程度不断加深情况下,不得不更多地选择隐蔽性强的非产品贸易摩擦。

三、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研究中美建交以来的贸易摩擦及其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GVC视角下的国际竞争力和中美贸易差额来研究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真正原因,研究发现:中美贸易顺差确实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但是2005年以后逐渐减弱;在国际贸易规则不断透明和理解的深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使得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制度化、战略化。

一国提升国际竞争力水平是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提高我国研发和创新水平,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因为对方国家不可能牺牲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主张“美国优先”,在看到对方有存在威胁的可能时,就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打击压制。

第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在产品层面的贸易摩擦我们需要更加熟悉贸易规则,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国家产品的质检水平,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一国生产率水平;另一方面,针对非产品层面贸易摩擦,坚持自我,抵制一切不合理不合国际贸易规则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归根结底还是要增强一国综合国力,提高一国国际地位。

第三,更好地解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大研发投入,从而为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杨飞,孙文远,程瑶.技术赶超是否引发中美贸易摩擦[J].中国工业经济,2018(10):99-117.

[2]余振,周冰惠,谢旭斌,王梓楠.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美贸易摩擦[J].中国工业经济,2018(07):24-42.

[3]任靓.特朗普贸易政策与美对华“301”调查[J].国际贸易问题,2017(12):153-165.

作者简介:

王晶晶,女,汉族,安徽合肥,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讲师;

方玲,女,汉族,安徽合肥,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美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技术进步
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诱因与应对策略
中美贸易摩擦未来发展态势及我国应对措施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