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琴和,多维组合

2020-05-26 12:03赵楚
北方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歌

【摘要】根据民歌主题改编的钢琴曲是我国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民歌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的再现和改编,也再次进行了素材的整理与重组。从创作技法上看,都以民歌曲调为主题,发展手法多以装饰变奏为主,与民族化的和声语言相结合,加以钢琴技巧化的织体处理,在曲调上民族化、弹奏技法上西洋化,和声上则兼顾了中西方的进行特点并突出民族风格,给了民歌别样的音响效果,使民间旋律产生了新的色彩。因为这些民歌曲调广为流传,已成为大家非常熟悉喜欢的旋律,因而它们比较容易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因为熟悉旋律,再去欣赏钢琴作品时,从中更能感受到传统民间音乐、钢琴特有的音色与表现手法、民族化的和声等多维组合带来的新的享受。

【关键词】民歌;歌唱性;音型织体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07-02

【本文著录格式】赵楚.歌琴和,多维组合——探讨由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的创作风格[J].北方音乐,2020,03(06):

钢琴作为西方音乐世界的产物,在中国的发展不到百年而已,从1915年赵元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部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开始,近现代音乐家在不懈的努力创作着本土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国钢琴作品所表现的美学品格、思想情趣是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在这些作品中更有一种山水意象和善美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钢琴音乐中国化的创作实践也日趋走向成熟,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其中也包括根据民歌主题创作的大量钢琴曲。

根据民歌主题改编的钢琴曲,是我国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民歌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的再现和改编,也再次进行了素材的整理与重组。从创作技法上看,都以民歌曲调为主题,发展手法多以装饰变奏为主,与民族化的和声语言相结合,加以钢琴技巧化的织体处理,在曲调上民族化、弹奏技法上西洋化,和声上则兼顾了中西方的进行特点并突出民族风格,给了民歌别样的音响效果,使民间旋律产生了新的色彩。因为这些民歌曲调广为流传,已成为大家非常熟悉、喜欢的旋律,因而它们比较容易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因为熟悉旋律,再去欣赏钢琴作品时,从中更能感受到传统民间音乐、钢琴特有的音色与表现手法、民族化的和声等多维组合带来的新的享受。本文总结、梳理教学中常用到的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继承民歌演唱风格的旋律主题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流传在田间地头、乡野村镇,受到地理、历史、审美、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影响,符合民歌原唱风格并保留民歌旋律表现手法是此类钢琴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旋律主题是钢琴作品创作的原点与基调,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如《兰花花》《猜调》《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采茶扑蝶》等都有以原有民歌为创作的出发点,并融合传统音乐的旋律旋法、节奏变化特点、力度控制、音色变化等。

这里所指的民歌演唱风格,并不是经常在钢琴弹奏中提到的“歌唱性”。从词面理解,“歌唱性”指的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在钢琴演奏中,歌唱性最常用的是指抒情性乐句在音乐表情中的各种呈现,也常指钢琴弹奏技术中连贯的弹奏和富有抒情表现的乐句。“歌唱性”在钢琴演奏上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像双音、八度、和弦等弹奏技术,而是情感表现在演奏中的体现。而在弹奏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在体现歌唱性时,并不只是指的旋律的抒情性,而是要体现原民歌的演唱风格,应当首先了解民歌的风土人情、地方方言、演唱情景、演唱方式等;其次,了解歌曲改编的创作年代及相关改编创作背景,体验到作曲家意图;再次,要做到认真读谱,理解旋律,找到旋律的乐句走向及韵律表达、音乐要素的准确呈现;最后,在学习和演奏中要充分注意到音乐的风格,句子的结构、语气,模仿的音色,表现的内涵等。

比如王建中先生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取材自陕北民歌,原民歌是由《信天游》和《揽工调》组成,带有浓厚的西北风味,整首歌曲描述了漫天遍野的山丹丹花开的美好景象和人民群众迎接红军的喜悦心情。钢琴作品以原歌曲的旋律为主要创作主题,第一部分抒情高亢,在抒情性地描绘山丹丹花开的景象时,多用抒情性的、长线条的句子、连续跑动的琶音来填充,继承了原民歌舒展、开阔的旋律;第二部分热烈奔放,变快了的速度和密集的节奏型欢快热烈表达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旋律在左右手交替出现,在不同的音区用不同音色,充分体现了载歌载舞的场景;整首作品的结尾部分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广板,右手的八度弹奏和左手十六分音符琶音跑动的配合构成了紧拉慢唱的特点,再次强调了信天游的主题旋律,加深了整首作品的音乐内涵。

二、钢琴化的音型织体

作曲家们运用钢琴演奏中不同的音型织体,包括音阶、琶音、半分解和弦、分解和弦、双音和八度、和弦等在不同的主题、内容乐曲中表现不同的音乐内涵。通常在创作时,作曲家对于民歌的原旋律会原封不动地呈现,重复时也如此,曲调上不作变化,音乐上的丰富就会依靠其他手段,以用来丰富和加深深化民歌的音乐情绪表现和音乐内涵表现,这其中音型与织体的变化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比如民歌《猜调》,这是首云南民间小调,音乐风格风趣幽默,本身这首歌曲是问答式,储望华、朱践耳、王建中、陈怡四位作曲家都改编成钢琴曲,保留了民歌旋律为音乐主题。以朱践耳先生的《猜调》为例,一方面,托卡塔的音型表现除了原民歌的热情与诙谐、风趣,试图用这种手法来表现原民歌带有偏音的六声调式;另一方面,整篇曲目的创作都是基于适合钢琴演奏技术的运用。

再比如,叶露生根據同名陕北民歌改编的《兰花花的故事》是一首受到好评的钢琴曲;《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钢琴曲以陕北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淳朴、善良,还饱含了惊慌、悲痛及反抗等艺术情绪,全曲采用了变奏曲式,尽管从曲式结构上来看是很传统的,但每一个变奏都运用了非常钢琴化的音型织体。变奏一是卡农式复调;变奏二是采用了主题中“加花”的音型手法;变奏三是常见的低音与和弦的音型;变奏四是两手的快速装饰音琶音,高音是旋律;变奏五是三行记谱,保留低音、和弦来弹奏主题;变奏六是琶音似的分解和弦,左手在上交叉弹奏主旋律;尾声则是如同变奏四的音型,只不过音乐情绪上完全不同。在不同的变奏中,钢琴化的音型织体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各段标题所注明的音乐内容与情绪变化,充分运用了钢琴演奏中的各种技术手段,将钢琴的特点与作品意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三、民族化的和声

钢琴之所以被称为“乐器之王”,主要的原因是它可以演奏多声部音乐,而我国民歌大多是单线条的单声部音乐,在改编与创作时,和声的运用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国外的传统和声体系并不完全适合运用在中国民歌改编创作钢琴作品中,这就需要在实际运用中寻求和声中的民族特征音响,并将五声音乐特点落实到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线构制并置的和声

线条性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线性的和声结构突出地表现了音乐的民族化,在民歌改编的钢琴曲中多有体现。比如王建中的《绣金匾》第一段,原民歌旋律在两个外声部同时演奏,构成了复调织体,注重了横向清晰的音乐线条。

(二)非三度叠置的和声

三度叠置的和声是建立在大小调的西洋音乐体系中的,而我国主要的调式是五声调式,很显然三度叠置的和声不能完全表现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色彩与特点。在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曲中,除了三度叠置外,四度、五度音程、二度叠置的和声经常会出现。比如王建中的《浏阳河》,在开头引子部分就出现了用四、五度加旋律的八度音的情况,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意味。

(三)复合结构的和声

这种和声是不同的和弦的结合,在构成中渗透了多元化的和弦和调式,增加了和声的不谐和程度。在實际运用中,它们有丰富和声表现力的作用。比如刘福安的《采茶扑蝶》。

在王建中先生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钢琴作品中,取材于民歌《信天游》部分的曲调,使用了西方传统和声中的三度叠置,柱式和弦音型做音响的衬托,随着旋律的进行,使用半分解和弦的音型,把二度四度的音程结合在三度叠置的和声里,把浓郁的西北民歌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在速度、力度都发生了变化的下一个部分,热烈的欢欣鼓舞的场景部分,旋律重复出现的三次分别用了省略三音、重复根音三和弦、转位的四六和弦、重复根音的三和弦,来增强旋律热烈欢快的音乐表现,同时也多次出现二度四度的五声式和弦,使歌曲风格更加具有民族风格,加强了音响的变化。

以上主要是从富有歌唱性的旋律、钢琴化的音型织体、民族化的和声三方面阐叙了我国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的基本特征。我国是个民歌大国,民歌曲调丰富,而且不同地区的民歌具有不同的风格色彩,具有中华民族性格的音乐形态特征、审美情趣表达和思维规律发展。由民歌改编钢琴作品的创作技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在继承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道路上,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多加思考与研究,努力领略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作者简介:赵楚,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歌
地方民歌进课堂对民歌的传承意义探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诺恩吉雅随想
小学民歌教学初探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关系探微
陕北民歌